試議低碳經濟發展戰略

時間:2022-12-16 04:30:44

導語:試議低碳經濟發展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低碳經濟發展戰略

一、山東省發展低碳經濟舉措

近幾年,山東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進行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使得能耗不斷降低,大幅度推動了山東低碳經濟的發展.

1.戰略政策打頭陣

山東省委、省政府適時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戰略,致力于“山東生態省建設”,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這一規劃為經濟社會低碳、快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2.能源產業“領風騷”

①清潔可再生能源。山東省的太陽能和風能比較豐富,它們作為可再生能源,同樣也是零碳能源。通過產業鏈的擴張、提升和科技的創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融入山東經濟脈絡、促進山東新能源發展的低碳之路。山東省同時注重風能源建設,在威海、煙臺、濱州、東營、濰坊、青島等沿海地區建設大型風電場,并逐步向淺近海域發展海上風電項目,以促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

②清潔煤炭。山東煤炭行業勇于創新,大力實施“綠色管理”戰略,以循環為主、節能為本、綠色先行,打造循環低碳產業,推進山東節能減排的發展,使資源采出率最大化,廢物排出減少化,促進廢棄資源再利用,大力發展了煤炭行業的非煤產業。國家能源和環境保護司指出:2010年,山東省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共利用工業固體廢物5290.1萬噸“,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8.9%;利用廢氣203.9億立方米,年均增長28.1%;利用廢水1286.1萬噸,年均增長14.5%。實現銷售收入357億元,年均增長13.6%;稅金24.3億元,年均增長14.4%;利潤37億元,年均增長18%。

③核電。與傳統發電方式相比,核電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產生大量的電能,每千瓦時電能的成本比火電站要低20%以上。2009年底,山東海陽核電一期工程舉行隆重開工儀式,此后核電廠的建設在經濟指標上顯示出獨特優勢,特別是在燃料費、運行費等方面都有較大幅度的降低。

3.地市“試比高”

①德州市2010年開始大力推行“建設生態德州”的戰略目標,走科技先導、結構優化、循環經濟、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上取得了一定的基礎。2005年德州被授予“中國太陽城”稱號,以太陽能為龍頭,成為全國最大的太陽能清潔能源研發和生產基地;同時,循環經濟也得到大力發展,引導不同企業、產業之間建立資源、廢物、能量相互轉換關系,形成了“低消耗、高產出,低排放、高效益,大循環、可持續”的生態集約型工業模式。

②淄博市把節能降耗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突破口,實行新增能耗等量淘汰制度,對區域能耗進行總量控制,評估和審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節能情況,實施重點裝備改造工程。通過大力推廣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2008年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7.08%,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11.27%,名列山東省第一。

③2010年5月,榮成作為山東首個低碳經濟科技示范城市揭牌。其在新能源利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碳匯漁業、低碳交通、建筑節能、森林碳匯、低碳服務業、低碳生活方式八個方面進行集成應用和示范,為山東低碳城市建設提供范本。

④菏澤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低碳產業”發展的優惠措施,以“低碳經濟”打造新的發展優勢。2010年6月,成立了山東首家,也是中國第一家“碳經營交易所”,從事省內和國內企業節余碳排放量指標的交易。

4.三大產業“競風流”

第一產業:山東陵縣是全國小麥主產區之一,低碳技術成為小麥節水增產的秘密武器。采用抗旱型種子包衣劑拌種技術,使傳統農業向現代科技農業轉變;山東的平邑有著較大的牧場,通過對養殖場的標準化改造,引導畜牧業向規模化、生態化的低碳畜牧業方向轉型。

第二產業:山東省低碳住宅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山東省已經有26個項目、780多萬平方米住宅被列為全國節能環保型康居示范工程,并且山東省在2009年完成了近600萬平方米建筑節能改造;鋼鐵冶金業正在研究“新一代富氫低碳全氧煉鐵新工藝技術”,以走出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性強的低碳煉鐵新工藝技術路線,實現鋼鐵冶煉業的轉型。

第三產業:旅游業本身具備一定的低碳產業性質,具備發展低碳經濟的良好基礎。2011年,山東省大力推進旅游信息化,以旅游目的地系統、網絡營銷系統、社交平臺為工具,推出電子導游、信息化自助游、智慧旅游、鄉村旅游等一系列低碳、便捷化旅游,實現了旅游的低碳化。濟南、青島、煙臺、泰安、威海等旅游業相對發達的城市,正借助信息化手段,快速打造國際化的“低碳旅游文化名城”。

二、結束語

山東省作為全國GDP收入排名前三的經濟大省,通過政府監管、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利用高科技現代化手段革新生產方式等一系列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方法,在保證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摸索出了一套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新道路,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作者:曹麗趙海波單位:山東女子學院濟南市旅游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