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供應鏈融資模式風險控制
時間:2022-11-05 11:11:56
導語:線上供應鏈融資模式風險控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作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中小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受財務信息披露質量低、信用保障不足、資產總量較少等因素限制,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渠道受限、融資金額較少及融資成本較高等問題,嚴重限制了企業發展[1]。隨著供應鏈競爭的不斷加劇,供應鏈金融開始不斷發展,為供應鏈所屬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線下供應鏈金融存在流程煩瑣、效率較低及耗費時間長等缺陷,無法及時向企業提供發展所需資金。受互聯網+不斷發展的影響,線下供應鏈金融開始依托電子交易平臺向線上供應鏈發展,創新融資模式的出現使得中小企業融資門檻不斷降低,融資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此外,線上供應鏈金融可通過大數據技術全方位管理客戶信息,進而對融資風險進行有效管控。隨著線上供應鏈金融應用的不斷增加,融資風險事件發生幾率上升,企業對創新融資模式的要求也不斷增多。受操作環節及涉及主體較多的限制,線上供應鏈金融某一環節或主體出現失誤將直接導致風險事件發生。此外,受經濟全球化影響,國內市場波動性增加,企業融資抵押物價值不斷發生變動,線上供應鏈無法有效控制市場風險,風險事件發生幾率不斷上升。因此,有效識別線上創新模式中存在的風險,合理開展風險控制,對于線上供應鏈金融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線上供應鏈金融創新融資模式設計及存在風險
(一)模式設計。1.構建線上供應鏈金融云平臺系統。線上供應鏈金融依托互聯網各類交易支付平臺將供應鏈所屬企業及客戶相連接,構建網絡生態系統,并利用大數據技術評估系統信用,同時利用國家相關部門信息開展線下評估,建立起全面的線上供應鏈金融云平臺系統。在云平臺支持下,線上供應鏈金融可充分發揮定點倉庫作用,降低地域限制,擴大市場范圍。存在融資需求的企業可通過云平臺進行融資申請資料的提交,減少融資流程,提升融資效率。云平臺能夠開展資產線上抵押,實時監控交易行為,降低融資風險。線上供應鏈金融云平臺能夠協調統一供應鏈所屬企業所有的數據信息,提供綜合性服務。線上供應鏈金融云平臺具體信息見圖1。2.設計創新融資模式。本文根據線上供應鏈金融云平臺具體組織架構,從供應鏈整體入手,確定資金薄弱環節,在采購環節設計預付型融資模式,在銷售階段設計存貨型融資模式,在付款階段設計應收型融資模式。融資模式不同,則相應的操作流程也存在差異。要進行創新融資模式風險分析,首先需要對各模式操作流程進行明確。(1)預付型融資模式。預付型融資模式指的是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并在采購階段向供應商預付部分賬款,保證生產材料的持續供應及生產訂單的順利完成。供應鏈下游中小企業在利用預付型融資模式開展融資時,首先需要在云平臺簽訂電子交易合同,并向上游企業支付部分預付款;其次,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并與上游企業及金融機構進行協商進而簽訂融資協議并明確融資企業的回購義務,同時與金融機構簽訂貨物質押協議以此獲取融資;再次,融資企業分批與上游企業進行交易并向其支付貨款,上游企業在分批交易完成后進行還款,第三方物流監管企業則在獲得金融機構指令后向融資企業分批放貨;最后,當融資企業未能在還款期限內全額回款時,其需要將質押貨物全部回購。(2)存貨型融資模式。存貨型融資模式指的是融資企業與云平臺、金融機構及物流監管企業共同簽訂合約,授權云平臺與金融機構對融資企業質押物資進行管控,評估質押物價值并向資金提供方傳遞相關信息,實現融資方與資金供給方的結合,保證為整個供應鏈提供金融服務。中小企業在開展存貨型融資時,首先需要繳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以獲取進入云平臺的資格,云平臺則對企業各項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提升融資活動的安全性;其次,融資企業與云平臺、金融機構及物流監管企業共同簽訂合約,明確融資內容,由云平臺利用收集整理的企業信息對企業信用及資質進行合理評定,并向金融機構提交評定結果;再次,融資企業信用資質審核通過后,需要將質押物資進行線上提交,由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價值評估,出具質押物資報告并提交給金融機構;然后,融資企業開通專項融資賬戶,金融機構在通過審核后將資金打入該賬戶,同時此賬戶也用于企業向金融機構還款;同時,企業獲得融資后需在云平臺開展交易行為,云平臺將實時監督企業交易數據,以有效控制信用風險。當企業交易信息發生異常變動時,抵押物將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扣押,經金融機構授權后,云平臺將會變賣企業抵押物資,并將所獲資金用于償還融資;此外,融資企業需在協議規定時限內將資金注入專項融資賬戶,以保證金融機構能及時獲得還款資金。還款完成后,金融機構需將相關還款信息反饋給云平臺;最后,在獲得企業還款信息后,云平臺將通知第三方物流企業,企業質押物資可正常開展交易。(3)應收型融資模式。應收型融資模式指的是供應鏈上游企業通過抵押應收賬款獲取融資的方式,在此種融資方式中,融資擔保方為供應鏈核心企業及云平臺,還款來源為融資企業的銷售收入。應收型融資模式操作流程較為簡便,且道德風險發生幾率相對較小。供應鏈中小企業在開展此項融資時,首先需要繳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以獲取進入云平臺的資格;其次,在云平臺撮合下,供應鏈上游企業與核心企業簽訂交易合同并在合同簽訂完成后發貨,核心企業則在收到貨物后向企業出具應收賬款票據,并將交易信息反饋至云平臺;再次,供應鏈上游企業向云平臺提交融資申請,云平臺對企業資質及供應鏈交易真實性進行初步審核,并向金融機構反饋審核結果;然后,融資企業與供應鏈所屬核心企業、云平臺及金融機構簽訂貸款協議,主要還款來源為企業銷售收入,供應鏈所屬企業均需設立專項融資賬戶,當融資企業未能按期償還貸款時,作為融資擔保的核心企業及云平臺均遭受損失;最后,金融機構根據云平臺審核結果對融資企業進行復核,并向通過復核的企業發放相應款項。云平臺在監控到核心企業完成產品交易后,會要求其將相應款項打入專項融資賬戶。在將相應融資款扣除后,金融機構會將余額轉入核心企業賬戶。(二)線上供應鏈金融創新融資模式存在風險。1.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指的是供應鏈所屬企業、云平臺等交易各方未遵循融資協議相關內容對規定義務進行履行,從而損害金融機構利益的可能性。線上供應鏈融資信用風險主要包含供應鏈所屬企業主客觀原因導致還款義務未履行而引發的信用風險,企業受供應鏈綜合風險影響而引發的信用風險,以及供應鏈所屬其他企業的信用風險等[2]。在對信用風險進行識別時,企業一般采用“主體+債項”識別法。主體識別指的是對供應鏈整體運行狀況及所屬企業經營狀況進行分析并評價信用風險發生幾率的識別方式;債項識別指的是對供應鏈企業開展線上融資時質押的貨物及應收賬款進行分析并評價風險發生幾率的識別方式。2.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指的是企業利用線上供應鏈金融創新融資模式開展融資活動時,質押物因市場變動導致價值下降的風險。在進行線上供應鏈融資時,金融機構會利用線下調查及線上調查兩種方式對企業質押物進行分析,確定質押物的變現能力,進而合理確定質押物種類及其質押率[3]。但是當質押物受外部市場影響導致價格下降時,金融機構會因質押物價值與融資金額不相等而遭受損失。此外,質押物在存儲、運輸過程中會發生損耗,極易導致質押物不足值情況的發生,金融機構此時將會遭受市場風險影響。
三、線上供應鏈金融創新融資模式風險控制分析
(一)信用風險控制分析。線上供應鏈金融創新融資模式涉及主體較多,信息不對稱問題較為明顯,逆向選擇發生幾率較大,極易導致信用風險發生。信用風險具有一定的傳遞性,可控性較低,因此本文利用博弈論相關理論構建三方博弈模型,進而開展信用風險控制。隨著線上供應鏈金融不斷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會在利益驅使下與供應鏈中小企業相勾結,因此在構建博弈模型時,將第三方物流企業與中小企業劃分為一組形成企業聯盟,并與金融機構及云平臺一同作為主體,深入探究其管理活動,進而對各方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進行確定。1.管理活動探究在開展融資活動時,企業存在守約及違約兩類情況。在守約情況下,企業將按照協議規定按時還款;而當企業因主客觀原因不按期償還貸款時,違約情況發生。云平臺運營商在融資過程中具有監管責任,當平臺運營商有效落實監管責任時,平臺運營能力及服務能力將得到有效提升,供應鏈中小企業獲得金融機構融資的可能性也將大幅提升,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中小企業入駐,運營商盈利能力也將得到提升;若運營商不落實監管責任,則平臺對金融機構及中小企業的吸引力將下降,平臺競爭力及盈利能力也將會受到影響[4]。金融機構在線上供應鏈融資過程中決定是否提供貸款,借助云平臺的監控審核及自身的全面復審,金融機構能夠對融資企業資質進行合理判斷,進而決定是否向企業提供貸款。2.三方博弈模型構建通過對線上供應鏈金融所屬各方行動決策進行分析,本文確定了八項策略組合并構建了博弈樹,具體信息見圖2。博弈樹構建完成后,需要對融資過程中所涉及的各類事項進行符號描述,進而合理構建支付矩陣,符號描述及相應支付矩陣具體情況見表1及表2。在確定支付矩陣后,需要對金融機構均衡條件進行確定,因此首先對金融機構融資收益Eπ11及不融資收益Eπ21進行計算,當融資收益Eπ11及不融資收益Eπ21相等時,金融機構收益實現均衡,具體計算公式為:Eπ11=Eπ21(1)Eπ11=P1P2P3(RL+RS-CD)+P1P2(1-P3)(RC+RS-CD-L)+P1(1-P2)P3(RL+RS-CD)+P1(1-P2)(1-P3)(RC+RS-CD-L)(2)Eπ21=-(1-P1)P3RN在對云平臺運營商均衡條件進行確定時,先對運營商監督時收益Eπ12及非監督時收益Eπ22分別進行計算,當兩項數值相等時,平臺運營商收益實現均衡,具體計算公式為:Eπ12=Eπ22(4)Eπ12=P1P2P3(RY-CJ)+P1P2(1-P3)(PY-CJ-F2)+(1-P1)P2P3(RY-CJ)+(1-P1)P2(1-P3)(RY-CJ-F2)(5)Eπ22=-P1(1-P2)(1-P3)F2-(1-P1)(1-P2)(1-P3)F2(6)最后對企業聯盟收益均衡條件進行確定,計算履約收益Eπ13及違約收益Eπ23,當兩項收益相等時,企業聯盟實現收益均衡,具體計算公式為:Eπ13=Eπ23(7)Eπ13=P1P2P3(R3-RL-RS)+P1(1-P2)P3(R3-RL-RS)-(1-P1)P2P3R3-(1-P1)(1-P2)P3R3(8)Eπ23=P1P2(1-P3)(R3+ΔR+L-CY-RS)+P1(1-P2)(1-P3)(R3+ΔR+L-CY-RS)-(1-P1)P2(1-P3)(R3+ΔR+CY)-(1-P1)(1-P2)(1-P3)(R3+ΔR+CY)(9)3.混合策略納什均衡分析在確定三方混合策略納什均衡條件后,需要對金融機構、云平臺運營商及企業聯盟的納什均衡進行分別計算。金融機構批準融資幾率P1的計算公式為:P1=CY+R3+ΔR-2P3R3(2R3+ΔR+L-RS)-P3(4R3-2RS+ΔR+L-RL)(10)相比于傳統供應鏈金融,線上供應鏈金融融資效率更高,相應的融資風險也較高,企業融資數額越大,金融機構及云平臺對企業的審核也就越嚴格,金融機構批準融資的幾率越低;企業融資數額越小,違約風險越低,金融機構批準融資的幾率也就越大[5]。同時,企業聯盟信息造假成本會對金融機構批準融資幾率產生影響,通過數據造假粉飾生產經營狀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審核通過率,從而提升融資通過概率。云平臺實施監管的概率為P2=1/[2+(CJ-RY)/(F2(1-P3))],當墜P1/墜P3>0時,企業聯盟違約幾率與云平臺監管幾率之間成正比關系。隨著企業聯盟違約幾率的不斷上升,融資風險發生幾率將增加,為保證云平臺運營穩定性,平臺運營商會不斷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力度;當墜P3/墜P3<0時,平臺監管成本與監管幾率呈反向關系。平臺技術水平越差,則監管成本越高,對企業實施監管的動力將不足。因此,在開展供應鏈融資時,應選取技術水平及活躍度較高的平臺,以有效控制信用風險發生幾率。企業聯盟履約幾率為P3=(CD+L-RC-RS)/(RN+L+RL-RC),違約幾率為1-P3,通過推導可得:1-P3=(RN+RL-CD+RS)/(RN+RL+L-RC)。企業聯盟違約幾率與金融機構下線審核成本呈反向關系,金融機構線下審核成本越高,對企業的審核越細致,越能發現企業中存在的問題。此時,企業聯盟違約所獲收益將下降,違約幾率將得到有效控制。企業聯盟違約幾率與金融機構融資利息呈正向關系,融資利息越高,企業融資成本也就越高,還款壓力將不斷增加,企業履約成本上升,相應的違約收益也就越高,此時企業融資違約幾率也將上升。線上供應鏈金融創新融資方式與傳統供應鏈融資方式相比,可有效識別融資企業偽裝,合理控制融資信用風險,降低企業聯盟欺詐融資發生幾率,減少企業違約事件的發生。(二)市場風險控制分析。市場風險不確定性較為明顯,且風險發生后的影響較大,因此需要采用有效方式將市場風險排除在供應鏈體系之外。當前較為常用的市場風險控制方式為金融衍生品,本文利用金融衍生品中的信用違約互換構建風險控制模型對市場風險進行控制。1.信用違約互換信用違約互換指的是買賣雙方在一定期限內就指定的信用事件進行風險轉換的一個合約,融資違約是信用違約互換的主要針對對象,其以債權人風險轉移為主要目的[6]。在信用違約互換執行過程中,信用保護買方按照約定將一定比例的資金交予賣方,并取得信用違約事件發生后獲得損失補償的權利,具體執行流程信息見圖3。2.基于信用違約互換的市場風險控制(1)明確基于信用違約互換的融資流程在利用信用違約互換開展市場風險控制時,金融機構、云平臺、供應鏈企業、第三方物流公司及機構投資者共同簽訂信用違約協議。按照協議規定,第三方物流公司負責運輸并管理融資企業質押物;云平臺負責實時監控質押物價格變動情況,當融資企業發生違約情況時,云平臺將在線上出售融資企業抵押物用以支付金融機構貸款,若此部分資金無法完全償還貸款,則信用保護賣方將支付相應缺額;信用保護賣方定期由金融機構處獲得保護費用。線上供應鏈金融開展基于信用違約互換的融資業務時增加了協議簽訂、費用繳納及損失賠償等環節,隨著機構投資者的加入,金融機構面臨的市場風險將會從供應鏈中移出,此時金融機構可專注于本職業務,有效控制監管成本。金融機構獲得信用保護的基礎是向機構投資者支付一定比例的信用保護費用,這就會促使金融機構在開展此項業務時對融資企業及機構投資者進行全面審查,以防止信用風險的發生。(2)構建信用違約互換模型在構建信用違約互換模型時,首先需要對融資流程所涉及的各類事項進行符號描述,以保證模型構建的順利開展。符號描述具體情況見表3。在確定描述符號后,即可對融資企業違約幾率進行確定。首先,確定履約收益π守X=αp0Q(r1-r0)-p0Q+p1Q;然后,計算融資企業在違約狀態時的收益函數π違X=αp0Q-C0-p1Q;融資企業違約后將獲得融資本金,但會遭受抵押物損失及云平臺懲罰,當違約收益大于履約收益時,質押物價格為p1<[αp0Q+p0Q-C0-αp0Q(r1-r0)]/2Q,假設質押物短期價格按照幾何布朗運動進行變化并按照對數正態分布,μ為分布期望,σ2為方差,則Lnp1p0~N(u(1-0),σ2(1-0)),由此可計算出企業違約幾率為:P=p{Lnp1p0<LnαQ+Q-C0p0-αQ(r1-r0)2Q}=Φ{Ln(α2+12-C02Qp0-α(r1-r0)2)-uσ}(11)由公式可知,融資企業違約幾率會受到違約成本的影響,違約成本越高,企業越會謹慎決定違約問題,從而控制違約事件的發生幾率。同時,質押物初始價格會對違約幾率產生影響,質押物初始價格越高,企業融資額越多,隨著質押物價格的不斷下降,企業違約成本將減少,違約發生的可能性將上升。在計算出融資企業違約幾率后,需要確定信用違約互換價格。首先,計算信用保護費用現值NPVb=n-1k=0移E[εαp0QR(Tk)I{θ>Tk}]=εαp0Qn-1k=0移e-rkτ(1-Pkτ);然后,計算融資企業在Tk-1至Tk區間的違約概率NPVM=n-1k=0移ω(kτ)R(Tk)[F(Tk)-F(Tk-1)]=Pτn-1k=0移ω(tτ)e-rkτ。按照機構投資者風險中性及完全競爭市場假設相關內容,當機構投資者期望收益為零時,信用保護費用現值與融資企業違約概率相等,即NPVCS=NPVb-NPVM=0,由此可計算出信用違約互換價格相應數值ε=Pτn-1k=0移ω(kτ)e-rkτ/αp0Qn-1k=0移e-rkτ(1-pkτ)。當融資企業違約時,金融機構的收益為π違B=αp0Q(1+r0)+p1Q-S-B+(αp0-p1)Q;當融資企業履約時,金融機構的收益為π守B=αp0Qr0-S-B。因此,金融機構的期望收益函數為EπB1=Pπ違B+(1-P)π守B=αp0Qr0(1-2P)-(S+B)。當期望收益大于零時,可對質押率滿足公式進行確定:P<12,α≥(S+B)/p0Qr0(1-2P)P>12,α≤(S+B)/p0Qr0(1-2P)扇墑設設設設設繕設設設設設由公式可知,隨著信用違約互換業務的開展,融資企業違約幾率會對金融機構確定質押率產生影響。當融資企業違約概率高于50%以上時,金融機構會否決企業的融資請求,然而只有金融機構決定向供應鏈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時,信用違約互換業務才可開展。因此,當質押率滿足α≥(S+B)/p0Qr0(1-2P)(P≤12)時,信用違約互換業務才開正常開展。對質押率進行取現,可得:P<(B+Pp1Q)(1-2P)r0(S+B)且P<r01+2r0,G(α)>0。由此可知,當融資企業違約概率小于min{(B+Pp1Q)(1-2P)r0(S+B),r01+2r0}時,金融機構確定的質押率會隨著信用違約互換業務的實施而提升,即融資企業質押物價值確定時,金融機構可在實施信用違約互換業務后提升中小企業貸款金額。金融機構在開展信用違約互換前的利潤函數為EπB=(1-P)πn+Pπ違B=αp0Q[r0-P(1+2r0)]-(S-Pp1Q),實施信用違約互換后的利潤函數為EπB1=Pπ違B+(1-P)π守B=αp0Qr0(1-2P)-(S+B),取函數G2(α)=EπB-EπB1,則可得G2(α)=EπB-EπB1=P(αp0-p1)Q-P(αp0-p1)+Q≥0。由此可見,隨著信用違約互換的實施,線上供應鏈融資存在的市場風險可部分被轉移,中小企業融資額度將得到提升,金融機構融資收益也將增加。
四、結論及啟示
線上供應鏈金融的出現,不僅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也有效提升供應鏈融資效率。本文在傳統線上供應鏈金融的基礎上提出三類創新融資模式,并對其存在的信用風險及市場風險進行分析,提出合理的風險管控措施。通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線上供應鏈金融創新融資模式中存在的信用風險及市場風險具有較強的傳遞性,且涉及范圍及危害性較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手段對此類不可控風險進行控制;將云平臺納入融資監管體系之中,利用博弈論相關知識構建包含企業聯盟、金融機構及云平臺的三方博弈模型,有助于防控供應鏈融資企業違約事件的發生,對于提升金融機構融資收益具有重要作用;將信用違約互換引入市場風險控制中,通過構建數學模型對金融機構質押率、融資企業違約率及金融機構實施信用違約互換后的利潤等進行計算,確定融資企業違約率最佳范圍,有助于增加金融機構融資收益,提升融資企業貸款額度。我國線上供應鏈金融起步時間較晚,當前尚處于初級階段,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風險較多,雖然利用博弈理論及信用違約互換等可對信用風險及市場風險進行有效控制,但是供應鏈內部仍需加強管理,提升風險管控水平,有效杜絕信用違約事件的發生[7]。一是健全完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制度,加快信用評級數據庫建設。通過建設信用評級數據庫對中小企業信用狀況進行全方位掌控,準確評定融資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等級,提升金融機構決策準確性,有效保護各方利益不受損失。二是有效監管第三方物流企業,完善云平臺系統。企業聯盟的存在會增加金融機構監管風險,導致信用風險發生幾率增加。因此,金融機構及云平臺運營商應提升準入門檻,全面評估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規范性;積極推動物流企業倉儲管理系統與云平臺相對接,對融資企業質押物進行實時監控,有效控制道德風險。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升供應鏈金融云平臺服務能力。當前,供應鏈金融服務同質化嚴重,產品創新性較差,對外部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差。因此,云平臺服務商應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產品進行個性化推薦,全面記錄交易信息,有效控制融資風險。同時,加強平臺安全管理,完善信息安全保護機制,保證交易環境的安全、穩定性。
作者:王妮 單位:武夷學院
- 上一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論文
- 下一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運作與發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