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探討

時間:2022-12-01 09:28:27

導語: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探討

摘要:課程作為培養人才的具體科目,其本質是對人類社會經驗以及社會文化選擇、改造、發展的過程。高等教育課程由課程目標、課程要求等多部分組成,其生成具有一定步驟。而課程評價是提高課程實施質量的手段之一,開展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構建是進行課程評價的基礎,完整準確、分布均勻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有利于幫助管理人員開展教學評價,找出在教學中存在的薄弱點并提出優化措施。本文以《管理會計》課程為例,構建《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結合教學評價原則、評價對象構建出完整、系統化的評價指標,為教學評價提供基礎。

關鍵詞:《管理會計》;教學評價;指標構建

近年來,會計工作職能正在逐漸轉變,要求會計工作者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中,為企業經營者提供財務決策。在此社會背景下《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變得愈發重要。適應社會對于會計人才的需要,提高《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質量,成為財管類專業的教學重點。而教學評價作為優化教學質量的手段之一,在提高《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質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課程教學評價概述

1.1課程教學評價概念

評價主要是指衡量人和事物的價值,對人或事物的價值進行判斷的過程,這里講的課程教學評價屬于教學評價范疇,其是對課程教學的開展過程以及開證效果進行價值評價[1]。課程教學評價概念方面,不同學者對其概念并不統一。本研究中將課程教學評價概念界定為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客觀判斷,以反映教學質量,進行教學反饋,實現教學改革的作用。

1.2課程教學評價主體及內容

課程的教學評價主體主要由3部分構成[2]。第1部分是學生評價主體。學生是課程的直接體驗者,課程開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未來的崗位需求[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滿足度,學生自身的自覺學習度,是在學生視角下進行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第2部分是教師評價主體,主要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具有針對性、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學資源是否豐富,教學態度以及過程是否認真。第3部分將管理人員作為教學評價主體,在該部分主要是評價管理人員是否為教學提供良好的環境,是否有完善的教學實施保障制度,是否有課程評價以及監督反饋體系等[4]。在本研究中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主要是從教師評價主體以及學生評價主體兩個角度入手,著重開展以教師評價為主體的課程評價體系構建。

1.3課程教學評價原則

1.3.1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構建需要遵守可操作性原則在可操作性原則的指導下,所構建的課程評價體系需要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符合《管理會計》的教學需要,有明確的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能夠受到教師、學生以及管理工作者的認可,且能夠得到有效使用[5]。1.3.2導向性原則在導向性原則的指導下,構建出的教學評價體系要符合教學課程標準以及學生學習需要,要具有評價針對性。1.3.3激勵性原則課程教學評價體系主要是反映教學過程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幫助教師改革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模式,調整教學內容以及策略,以實現開展更好的《管理會計》教學。在學生角度則需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性。1.3.4動態化原則動態化原則強調所開展的教學評價體系,需要將過程評價、診斷評價、形成評價、終結評價進行整合,綜合各階段評結開展教學評價。1.3.5多元化評價原則在該評價原則的指導之下,所開展的教學評價不應僅關注評價的主體內容、方法、手段等,更要強調價值的多元化,形成多元價值評價模式

2《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構建必要性

2.1增強課程參與主體的認識與合作

教學的參與主體是學生、教師以及高校管理者,在所開展的教學中為達到較高的教學效果,需要讓各方認識到自己在教學活動開展全過程的重要性,借助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明確各自的工作目標并進行合作,進而構建起一個完善的教育生態鏈[6]。高校在面對社會對管理會計人才急需的背景之下,提高《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質量,加大《管理會計》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尤其增加實踐課時,讓學生參與全過程教學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學習,以提高教學質量。

2.2幫助課程教師進行教學改革

教學評價有利于幫助教師找出教學的薄弱環節,并針對問題予以解決。教學創新是提高《管理會計》教學質量的手段之一,在社會趨勢的推動下,培養高質量的管理會計人才是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增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效果成為高校的工作重點。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實施基礎,在決定教學內容、教學課時、教學形式方面具有決策權。借助教學評價體系,可以幫助教師踏踏實實進行教學創新,豐富教學內容,增加教學課時,優化教學形式,以此提高《管理會計》教學質量,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管理會計人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2.3幫助教師開展教學創新

教師作為《管理會計》教學工作開展的主體,在提高《管理會計》教學質量,增強《管理會計》教學效果方面具有主導作用。教師如何開展教學工作,對于教學的重視度,將直接影響教師所開展教學活動的形式、方式以及質量。為保障教學效果需要使用《管理會計》教學評價體系,對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幫助教師找出自身在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進行優化,同時借助教學評價體系也可將教學工作與教師自身利益進行聯系,進而增加教師在教學創新上的積極性,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

3《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構建

3.1指標構建思路

本次開展的《管理會計》課程評價體系構建是為了更好的完成當代社會對于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需要,在考慮該課程教學特性的基礎之上,擬定《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并使用層次分析方法構建出符合《管理會計》課程教學需要的評價指標體系。在該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是美國大學教授所提出的一種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的目標決策方法,是一種系統分析方法,即使用數學的分析手段,為決策提供量化依據。

3.2指標構建原則

首先中心點原則,在進行評價指標構建時需要圍繞前期預設的教學目標構建,所選擇的相關指標也需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不能偏離目標中心點建立指標。其次是全面性原則,所構建的指標需要保障全面性,能夠實現均衡化的對《管理會計》教學情況進行評價,避免出現漏評情況。再次是公正性,所構建的教學評價指標需要保障公平、公正,為后期教學評價活動開展提供基礎,提高教學評價活動的公正性,使最后的教學評價結果得到認可。最后是實踐性,所構建的教學評價指標,需要滿足實踐性原則,即可以操作,符合教學實際。

3.3評價指標及指標權重確立

3.3.1評價指標確立本次評價指標的確定使用了專家評價法,專家評價法是應用較早且較為廣泛的一種指標確立方法。本文在專家評價法的基礎之上對《管理會計》教學評價體系的相關指標進行確立,最終多出3個一級指標、個二級指標、38個三級指標。上述指標共同構成《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用來教學情況。具一級指標主要是教師的教學品德評價,主要包括教學態度、教學形象以及教學育人。其次是教學質量,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最終的教學效果,最后是教學輔助情況,即課程教學課程研究以及所開展的課程活動。3.3.2指標權重選擇在指標權重確定方面,主要是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相關要素的權重分布情況。通過比較上層元素以及下層元素之間的關系,判斷矩陣一致性的比例,并用數值進行表示,運用檢驗公式,檢驗指標之間一致性,當檢驗結果小于0.1或等于0時,認為矩陣之間的相關要素具有一致性,權重分配合理。當最終指標結果大于0.1,則需要重新進行要素權重分布,直到最終結果小于0.1或等于0。并在結果的基礎之上,對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分布,最終得到指標權重分析表。在指標一致性判斷方面,主要是用層次分析軟件對指標一致性進行判斷,《管理會計》一二級教學評價指標權重分布,如表1所示。

3.4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確立

綜合上表數據,在進行必要調整之后,得到完整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由此依托層次分析法及其軟件,構建出《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為接下來的課程教學高效開展提供基礎,促進教學改革以及教學手段的優化。

4結論

本文以《管理會計》課程為例,構建《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評價體系,通過層次分析方法以及層次軟件構建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并對相關指標及其權重進行判斷,得到最終的教學評價分析表,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薛國兵.信息技術多元化評價體系構建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1(27):85.

[2]馬媛.試論如何構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體系[J].校園英語,1(31):21-22.

[3]曹成茂,孫福,秦寬.談高校理論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1(04):8-2.

[4]何愛華,李妍,呂效華.線上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1,(04):-.

[5]樊洪泓,孫旭.生物類專業雙語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中的思考[J].園藝與種苗,1,(01):86-87.

[6]馬慶,趙蕾,侯彥玲.陜西民辦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J].新課程研究,1(15):38-3.

作者:石浩 單位:桂林信息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