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結構建議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6 09:55:00

導語:農業產業結構建議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結構建議分析論文

摘要: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達成了雙邊協議,此后,各成員國陸續與我國達成雙邊協議、中國加入WTO步伐日益臨近,中國加入wTO之后,北流市農業產業結構如何調整已被提上了日程,如何抓住中國加入WTO的機遇,調整好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迎接世界貿易組織的挑戰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入世;北流農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Abstract:onNovember15,1999,ChinaandUSjoined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onChina(WTO)toreachthebilateraltreaty,hereafter,variousmembernationsreachedthebilateraltreaty,ChinawithourcountrytojointheWTOsteponeafteranothertoapproachdaybyday,afterChinajoinedwTO,theBeiliuagriculture,howdoesthe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hasbeenraisedtheprogram,howtoholdChinatojoinWTOtheopportunity,adjuststhegoodagricultureandthecountrysideindustrialstructure,realizestheagriculturetoincreaseproduction,thequestionwhichfarmeradditionallyreceiving,thecountrysidestablygreets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thechallengeiswefaceswhichurgentlyawaitstobesolved.

keyword:BeingWTOentry;Beiliuagriculture;Agriculturalindustry;Structuraladjustment

一、北流市農業的現狀

北流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熱、水充沛,土壤肥江,農業資源豐富。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商品糧基地和荔枝生產基地、素有“高產之鄉”、“荔枝之鄉”美稱,屬綜合性農業地區。全市耕地面積3.62萬公頃(合54.2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4.73%。其中水田49.40萬畝(保水田42.17萬畝),占耕地的91.03%,旱地4.87萬畝,占耕地的8、97%。全市人均耕地面積0.51畝,61.51%的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糧食以水稻為主,紅薯、玉米、大豆次之,經濟作物有花生、甘蔗、木薯、煙葉、黃(紅)麻、茶葉、桑蠶和藥材等,其它農作物主要有蔬萊;水果以荔枝,龍眼為主。

“八五”期間,北流市始終把農業主產放在經濟工作首位,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辦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實行“科技興農,糧錢并舉”的方針,增加農業資金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綜合服務。同時加大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力度,大搞冬作物、水果等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綜合開發。逐步從資源型傳統農業向高產、優質、低耗、高效的現代市場農業轉變。

“八五”期間,·北流市農業生產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成績。1993和1994年,分別以糧食年平均畝產1010公斤和1002公斤,在廣西率先實現和保持“噸糧縣(市)”。1995年以雙季稻年平均畝產1005公斤成為廣西第一個“噸谷市”,被中國土特產之鄉命名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授匾命名為“中國荔枝之鄉”并跨進個國百名農業牛產大縣行列。

一九九九年,北流市認真貫徹落實區女委提出的“1234610”工作思路以及市委、市政府關于“穩糧增錢,重在抓錢,主攻農民增收200元的農業工作方針,積極做好低產田改良示范,建設“噸糧田”成果;同時抓好“萬元田”建設,切實做好調整種植業結構,提高經濟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引進推廣名、新、’特、優品種,實施“萬元田”建設及種子工程等項目,促使農民收到了增產增收的良好效果。

二、加入對WTO給迎來新的問題及新的機遇

一旦加入WTO,我們就加入了國際經濟體系,必須按國際規則辦事,其中農業受到的沖擊將會是非常之大。但總的來說,是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使我國農業與國際接軌。提高農業的整體水平;不利的是,我國農業將受WTO規則的約束,縮小了政府對農業的宏觀支持空間,以及國外農產品會對我國農產品生產產生一定沖擊。

(1)加入WTO,農業生產所遇到的新問題:

1、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加入WTO,締約國必然會要求我們放開農產品價格,實行農產品生產商品化、經營市場化、實現農產品的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的變化雨變化。目前我市農產品面臨著農產品的結構型過剩在政府對農業保護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一下,若放開農產品價格。必然會導致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政府應如何對農產品市場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以保證供求關系的基本乎衡從而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使我市的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2、關稅減讓和削減非關稅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市場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進口主要依賴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及其他非關稅措施調控。例如糧食進出口貿易實現統一處理,還保留著傳統計劃管理體制的模式。加入WTO后,各種非關稅的措施將被禁用,只能轉化為相關的等效關稅之后按規定削減。關稅減讓和非關稅政策手段的喪失,為國外農產品進入我國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對我國的宏觀調控是不利的。另外非關稅措施合法地轉化為關稅并進行擔臉上,由于減讓基期即1986一1988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后關稅等值為負值,所以我國將無法使用貿易規則規定的關稅化手段,非關稅手段的喪失,不利于對我國農業的貿易保護。

3、對農業生產結構的影響。加入WTO后,農產品放開經營,國際國內市場融為一體,我市的農產品將接受消費者在市場上嚴格&腿和檢驗,我南農產品在產品質量,品種結構上不適應市場消費需要的矛盾,已經比較突出地表現出來。如果我市不能盡快地實現按照市場需求和國際質量標準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我市的農產品不僅難以打人和占領國際市場,即使已占領的市場,也可能會失去。人世后,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市場,正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國內市場必然會受到國外優質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沖擊。

(2)加入WTO會給北流市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帶來許多的機遇。

1、可以改善國際貿易環境,為我市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供方便條件。農業是我市的一個優勢產業,加入WTO后,可以享受WTO各成員國降低關稅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且可以取得無條件最惠國待遇,減少其他國家對我國農產品的非關稅限制等不公平待遇,增加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數量。

2、有利于加強農業國際合作,從國外引進優良的農作物和畜禽品種以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全面推行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型,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有利于我市在農業中發展市場經濟,加強與國際間的信息交流,按照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加入WTO,向世界開放國內市場,短期內由于國內市場本身的缺陷,國際競爭的壓力可能大于所獲利益,但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農業將從國際競爭中獲得發展與增長的長期利益。所以我們應辯證的認識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帶來的影響,未雨綢緞,適時制訂出相應的對策,迎接挑戰。

三、入世后,北流市農業產業結構應采取的對策及建議

我市農業及農產品貿易的現狀表明我市屬一個農業為主的市,改革開放的二十年來,農村經濟和農民的收入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獲得全面發展,在農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和發展鄉鎮企業、完善能源交通設施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與此間時,我市農產品貿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我市農業生產主要是面向本地消費,農產品的外向度不高,與國外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很大。現階段,我市農產品貿易呈現以下特點:①出口農產品結構不合理,呈現“三多三少”,即農產品初級產品多,而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少;大路貨多,緊俏商品少傳統產品多,創新產品少。②出口農副產品層次低,優質率,商品率和創匯率不高。③農產品出口市場結構不合理。大宗農產品集中于港澳、東南亞,而其他國家很少。而過分集中的市場容易受到發達國家農業保護主義措施的沖擊,不利于我市農副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

1、農業生產結構比例的調整。

我市是以稻谷為主的產糧大市,紅薯、玉米、大豆次之,入世之后,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來確定我市整個農業的結構比例,而不能再人為地來硬性要求農民進行生產,政府只能起到提供參考的作用。

通過分析得知,我市的水稻、荔枝等農產品將在入世后具備著很強的競爭力。我市應圍繞著這個方向,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優勢農業引導調整農業和農村的經濟結構,這是今后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

在入世之后,我市在抓農業的時候要把三個產業結合起來考慮,要利用二、三產業的力量促進農業發展。農業結構調整上,包括糧食結構調整經濟作物結構調整、水果結構調整、畜牧水產結構調整、農副產品加工和市場經構調整,農業結構調整關鍵是品種改良和龍頭企業的帶頭。同時我必要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業抓農業,必須按市場規律引導農民進行結構調整,糧食生產要繼續擴大優質谷的種植面積。各鎮要在保證糧食總產量的基礎上,大膽調整一部分農田,用于發展有市場銷路、有效益的經濟作物。狠抓種子工程和。萬元田”建設,提高農業效益Z加快農業園區的帶動工作,鼓勵和支持廣大農民和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水果業重在抓低產政高產、低質改高質,成熟期由集中改分散工作,特別是荔枝的品種改良,要作為今后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畜牧水產要以名優特稀品種為主,發展糧型禽畜,擴大水產名特優新品種養殖面積,培植生產加工集團拓展畜牧水產品的流通渠道。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做好農產品流通和加工工作,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要做好中長期規戈u,基礎設施的規劃。落實責任制和激勵機制加強督促檢查。

2、發展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

北流市農業的優勢是農村勞動力豐富,勞動力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具有勞動密度集型特點的高價值產品。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農產品及有傳統優勢或地域特色的經濟作物,將是我市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以優良農作物品種為龍頭,抓好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建設。發揮本地資源優勢,采用“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農業經營模式,在我市扶持、發展龍頭企業,達到以龍頭企業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龍頭企業實行“基地化、集約化、名優化”立體種養,不斷擴大規模,調整種養品種結構Z大量引進種植和養殖名優新品種。同時,把習慣于各自為政的農民組織起來,形成包括清洗、分選粗加工、精加工、保鮮、包裝、儲運和銷售等全過程的產業鏈,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3、以品牌打天下。

入世后,農產品將會受到沖擊,這是不爭的事實,世界各國均把農業作為重點保護的對象,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許多農產品價格低于我國。國外價美物廉的農產品對中國市場構成極大的挑戰,尤其是肉類產品、禽類產品和水果產品。但市場在于開拓,銷售在于工作,只要我們緊緊扼住。入世,這一契機。樹立現代農業意識,及時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品質和檔次,打出自己的“農”字號名牌來,一樣可以爭取農產品的出口主動權。大張旗鼓地實施名牌戰略。名牌、品質是市場的重要籌碼,是農產品的一張通行證。近年來,出現的農產品賣難,實際上是結構性賣難。即大路貨、劣產品賣難,名、優、特新農產品并不賣難。因而,必須喚起農民的‘農產品是商品”意識,使這樹立以質取勝的市場競爭觀念。如:荔枝在品種上,大力推廣種植豐產性能好的桂味、糯米糍、妃子笑、冰糖荔等;龍眼以種植石硤、儲良、大烏圓、東壁為主。水稻要全面引進與選育出高產、優質、抗性好的特優63、18、96和博優903、17506等適合市內大面積推廣種植的雜交稻新組合良種。

另外,還要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名牌,開拓市場的作用。要發揮龍頭企業在資金、品牌上的優勢,創自己的牌子,與國外同類產品一爭高低。

4、培養大批國際經貿人才,加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千競爭、萬競爭。人才競爭是最激烈的競爭。本來我市就缺乏通曉國際法和世界經貿知識的高級人才,而大型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由于它們毫無疑問地會實行本地化人才戰略,必然吸引去一部分高級人才。由此,爭奪人才的競爭可能會達到白熱化,對于人才,我們一要培養,二要留住三要使用。這些都靠正確的政策、對于世貿組織的知識,我們過去知之甚少,當務之急是加快學習。官員、企業家,甚至學校的師生都要學習。這種學習,實質上是學習市場經濟運行的各種知識。形勢正在強迫我們去學習市場經濟的知識,我們要下決心盡快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培養一批高級人才。

5、增加科技對農業的投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人世后,我市農業所面臨的競爭最直接就體現在農產品的價格競爭上而要將農產品的價格水平降下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如雜交稻制種與推廣,科學施肥與灌溉,綜合防治病蟲鼠害。最大限度地減少無效投入。只有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降低了單位產品價值,我們才能在競爭中立穩腳跟。其次要按照產業化的要求,依靠科技投入,使農副產品在深加工中實現增值,國際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往往都是初級產品,由于其中科技含量不高,面對美國歐共體:等發達國家的產品顯得無競爭力。三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林牧、漁等各業勞動生產率,減少單純依靠外延擴張增加總產,而主要依靠內函擴大增加總產并提高農副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進而推動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

6、加快農業利用外資步伐,促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業利用外資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和成績,也涌現出許多成功的項目和企業。但就整體而言,我市農業利用外資目前仍存在增長緩慢、項目規模小、分布不均衡等問題。外商直接投資農業的項目相對較少。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由于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快速上升和資源的制約,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下降,開始把眼睛轉向國際市場,到國外去投資建生產基地,這給中國農業引進外資和技術無疑提供了機遇,所以,我市應盡快改善農業領域的投資環境,并結合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和不同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制定在農業吸引外商投資環境。我市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些有吸引力的地方優惠政策,鼓勵外商直接投資于農業綜合開發;特別地對農業產業鏈條基礎的種植部分,因投資大,風險大,利潤低,可給予投資者在政策上最大限度的優惠。如延長所得稅減免期,免收土地使用費,地方所得稅,延長土地使用期,對有些開發性項目免征關稅增值稅和所得稅等。對利用外資已有一定規模的地區,我市應與其多進行農業科技交流外,要突出引進外資發展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及其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總之,今后要在積極爭取原有的各種無償援助和優惠貨款的同時,廣辟其他資金渠道,包括雙邊政府貸款和外商直接投資等,特別業藝超過優惠政策和優質的服務,吸引更多的外商到農業領域直接投資。進一步加強農業利用外資項目的管理,優先選擇那些高產、優質高效、有出口創匯能力的項目,提高外資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