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按勞分配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3 08:52:00

導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按勞分配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按勞分配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文章從按勞分配的依據、按勞分配的主體、按勞分配的對象、按勞分配的因素及其實現形式以及按勞分配指導原則等五個方面闡述了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按勞分配的認識,這對理解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按勞分配內涵按勞分配依據按勞分配主體按勞分配對象按勞分配因素及其實現形式按勞分配指導原則

我黨修改“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提法,提出“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的發展和深化。我們認識我國當前的按勞分配問題,也必須從這一最基本的國情入手。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會和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為此,本人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按勞分配談幾點認識,以求教于同行。

一、按勞分配的依據

按勞分配的依據指的是生產方式的性質。馬克思把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與分配方式相聯系,認為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是參與分配的前提和依據,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為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他在《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表述的按勞分配,強調的是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中,按勞動量進行生活資料的分配。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只有社會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勞動者的勞動可以直接轉化為社會勞動,才能實現按勞分配。勞動者直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由這種生產條件分配結果所決定,勞動者個人在生產資料的占有上沒有差別,因此,對勞動者個人而言,生產資料占有已失去了作為分配依據的意義,而是以勞動這一要素作為分配的依據。

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中,實行的是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生產資料占有方式。即使是公有制,也還是處在較低發展階段。所以,全體勞動者直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這一前提條件并不存在。由于生產方式性質的不同,按勞分配的性質也就不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勞動者個人在生產資料的占有上是有差別的,生產資料占有狀況本身對個人分配而言是一種有意義的依據。因此在按勞分配之外,還需有按要素分配,即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

既然生產要素是價值生產的條件,那么就應當參與價值分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要素的范疇也在不斷擴大,科學技術、經營能力、知識、信息、創新能力等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成為價值生產的條件,它們也自然成為分配的依據。要素所有者憑借對參與價值生產的生產要素的占有狀況而參與分配,這是我國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中的重要分配方式。社會經濟越是向前發展,這種分配方式就將體現得越充分。

二、按勞分配的主體

分配的主體是誰?即由“誰”來進行分配?按照經典著作的理解,按勞分配是由國家進行的,因為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條件下,國家實際上是一個大企業,不同的職工在不同的工廠里,是國家這個大企業的一分子。每個職工都是平等的,因而國家可以對每個職工的“勞”進行分配。

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國家不斷向公有制企業放權,最終使他們成為獨立的法人。國家進行按勞分配,面對的不再是職工個體,而是企業。按勞分配的“勞”首先面對的是企業的“勞”。在這種情況下,按勞分配主體就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國家通過宏觀管理這只“手”,市場通過“看不見的手”,共同對企業進行按勞分配;另一方面,企業對職工也要進行按勞分配。

國家依然掌握著對企業進行分配的相當大一部分權力。國家通過財政政策,抑制企業其他要素參與分配的比例,提高企業勞動要素參與分配的比例,對那些吸收勞動力數量多、質量高的企業實行某種傾斜政策,等等,都體現國家對企業在進行按勞分配。

市場通過“看不見的手”對企業進行分配,本質上是對產品(服務)進行分配。也就是說,是按勞動成果進行分配。當然,由于勞動成果有一個是否被市場接受的問題,市場進行的“按勞分配”包含變量也較多。但是,我們所說的勞動是有效勞動,那些不被市場接受的勞動成果,實際上是無效的。無效的勞動或勞動成果不能參與分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如果排除其他因素,將市場界定為一種理想狀態,那么可以說,市場對企業進行的按勞分配是最充分的。

企業對職工進行的按勞分配,是在扣除了馬克思所說的全部扣除,再扣除其他要素參與分配的份額之后進行的。不同的企業可能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計件、計時、獎金可以同時采用。

因此,按勞分配的主體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已經存在于微觀、宏觀和中觀領域,它們在不同的方面對每個職工的“勞”進行分配。

三、按勞分配的對象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學說中,分配對象是個人生活消費品。這一理論的提出是以生產資料全部由整個社會所直接占有,勞動者個人不占有生產資料為前提的。馬克思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由于實行產品經濟制度,消滅商品,消滅價值,消滅剩余價值,因而也就不存在任何價值分配問題,對勞動者個人所分配的只能是實物形式——個人消費品。正是基于生產資料全部由整個社會所直接占有、勞動者個人不占有生產資料的認識,勞動者個人所分配的才只能是生活消費資料。一旦離開了這個前提條件,按勞分配的分配對象將會隨之發生變化。

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學的按勞分配對象之所以只限于個人生活消費品的分配,主要是因為它設想的社會主義要求由社會完全占有生產資料,因而它不允許個人收入除了用于生活消費以外還有剩余轉化為資本。因此,國民收入首先由政府分割為積累、公共消費和個人消費,然后對個人生活消費品再實行按勞分配。

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中,貨幣工資不僅僅用于購買個人消費品,也可以進行投資,如購買股票、債券等,也可以用于購買生產資料或流通資料,組織生產或流通,創辦企業等非生活消費性支出。尤其是現在,剩余價值理念逐步被人們所認可,人們日益重視和講求剩余價值;勞動者進行經營勞動和生產勞動所追求的主要目標不僅僅是實現勞動力價值即勞動力價值耗費的補償v,而且是比勞動力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勞動力價值的增值m;不但可以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而且還有權決定剩余價值的分配方式。

勞動者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依據勞動者提供給企業的勞動數量和質量進行剩余價值分配,這是按勞分配;二是依據勞動者投入企業資本股份按比例分享剩余價值,但這是按資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按勞分配原則在新價值分配過程中的作用層次有兩個:一是對勞動者的勞動力付出的補償費v實行按勞分配;二是對剩余價值m的一部分實行按勞分配。這就是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分配對象包括勞動者勞動力付出的補償費v和剩余價值m的一部分兩個方面內容。這樣,按勞分配對象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中,它不僅包括個人生活消費品的分配,而且還包括有比勞動力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勞動力價值的增值m的分配。四、按勞分配的因素及其實現形式

傳統的按勞分配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取決于可分配的個人消費品數量;二是取決于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

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條件下,一方面,這兩個因素在量的規定上都與過去設想的和實現的不同。直接分配的不是個人消費品數量,而是用貨幣工資表現的個人消費品價值;企業職工提供的勞動量是以其實現的社會勞動量作為分配尺度的,而不是以自然勞動時間計量。另一方面,由于工人的勞動、資本、企業家的經營管理活動和技術人員的技術是企業進行生產的四大要素,它們都涉及到要素報酬平等問題,都必須通過收入分配方式去體現和實現,因此,按勞分配取決的因素越來越多,除這兩個因素之外,還包括勞動力價值、勞動年限、勞動崗位、勞動質量、勞動收益、勞動效益、勞動力支出的多重因素、勞動力的支出質量和使用效果,等等。這些都是按勞分配因素的轉換形式。

與此相適應,按勞分配實現形式也發生相應發生變化。這主要表現為:適應于勞動力付出的價值補償v的分配領域中的按勞動力價值分配;適應于按部就班崗位以及勞動績效計量無法妥善解決的分配領域中的按勞動時間分配;適應于企業穩定的經營者和生產者人才的分配領域中的按勞動年限分配;適應于不同崗位對企業貢獻度差異明顯的分配領域中的按勞動崗位分配;適應于企業產品供不應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分配領域中的按勞動數量分配;適應于產品質量不夠穩定而對企業產品銷售負面影響較大的分配領域中的按勞動質量分配;適應于營業收入利潤率較高、銷售收入利潤率較高的分配領域中的按勞動收益分配;適應于盈利水平較高且競爭激烈企業的分配領域中的按勞動效益分配;適應于非競爭性企業的分配領域中的按勞動力支出的多重因素分配;適應于勞動崗位貢獻差異較大、技能貢獻差異較大、勞動成果差異較大的分配領域中的按勞動力的支出質量和使用效果分配,等等。

五、按勞分配的給付指導原則

“按勞分配”無疑應該成為最基本的勞動收入分配原則,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中有的情況下,也難以立桿見影,它只是作為一種給付指導原則發生作用。

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的不同企業、不同地區之間的職工,即使其付出的勞動是相同的,甚至其勞動成果也是相同的,但所獲得的分配卻不相同。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甲廠的高級工程師的收入還不如乙廠的工人,丙廠的勞模的所得還不如丁廠的守門人。在不同地區之間這種現象也很普遍。這種現象存在有其合理性,因為從社會角度來看,不同企業、不同地區之間的相同勞動及相同的勞動成果,畢竟是平等的。但從公有制的不同企業、不同地區之間的職工比,獲得的分配卻不相同,這畢竟是憾事。這種現象只能隨著勞動力市場的逐步完善,職工自由流動,而逐步得以緩解以至解決。這時,按勞分配就是作為一種給付指導原則來發揮作用。

還如,企業的“團隊生產”的特點以及產出相對于努力程度的滯后性,個人勞動有時難以觀測和計量,從而造成“按勞分配”計量的困難。有時勞動者的努力與勞動成果的相關性并不強;在許多時候,技術條件、資源條件、設備狀況等比勞動者的努力程度更為重要;服務性、創造性活動和管理活動無法計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他與個人魅力、能力有關的許多活動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對他們勞動的評價就有相當主觀的色彩。而且,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個人付出勞動不一定能形成整體有效勞動。簡而言之,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只能采用大致、接近的概念來度量勞動的質與量,甚至有時要做到大致、接近都非常困難。同樣,這些現象也是按勞分配中存在的憾事,但它們還是得以“按勞分配”作為報酬的尺度。這時,按勞分配同樣是作為一種給付指導原則發揮作用。

當然,這些認識,只是基于公有制企業和公有制單位領域。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社會或是全領域而言,按勞分配”不只是一種具體的付酬尺度,而只是社會主義社會分配方式的一種發展趨勢。它的最終完全實現要通過我們無數代人艱辛努力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衛興華:《經濟理論是非三探》,《中國改革報》,2003年3月31日。

劉秉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光明日報》,2003年3月25日。

李鐵映:《生產要素論問題》,《經濟研究》,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