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鎮化發展趨勢論文
時間:2022-08-06 03:40:00
導語:縣城鎮化發展趨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基于對河南省**縣的社會經濟環境和小城鎮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指出了**縣城鎮化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以此為基礎,提出**縣城鎮發展將步入快車道,帶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建設投資將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并將為城鎮規劃成為指導城鄉建設良性發展的有力支撐。該文預測了2000年和2020年**縣的城鎮化水平,以此推算出2000年和2020年所用地需求的具體數值,以便為區域規劃者和領導決策層提供直接依據.
關鍵詞:城鎮化現狀問題城鎮建設多元化用地需求
一、縣城鎮化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0世紀90年代,隨著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亦不斷提高。但是,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人口戶籍政策導致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離土不離鄉,造成**縣農村城鎮化進程明顯滯壓于經濟發展水平。
1.1城鎮化水平較低
由于**縣特殊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區位和觀念等諸多方面的原因,特別是作為一個災害頻繁的貧困縣,造成城鎮化水平低,城鎮發展比較緩慢。城鎮化發展仍處于初級集聚階段。到2000年底,只有8個建制鎮,城鎮化水平為16.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個百分點,非農業人口比重為10.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4個百分點。
1.2城鎮的量少,人口規模小
全縣33鄉鎮中,僅有8個建制鎮,其中城關鎮、黎集鎮、蔣集鎮、郭陸灘鎮、往流鎮、陳淋子鎮等六個鎮為老城鎮,由于大多數鄉的經濟實力較差,鄉改鎮的步伐較慢。城鎮分密度2.7個/千平方公里,遠低于全省4.1個/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城鎮不但數量小,而且規模小。縣城作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工業和第三產業滯后,尚不能很好地直到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經濟功能薄弱,總體規模偏小,建成區面積只有19.6個/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73人,占全縣總人口11.63%。與160多萬人口大縣地位很不相稱。多數鄉鎮基本以單一的行政中心為主,并有傳統農產品加工的鄉鎮企業和小規模的集市貿易,集聚能力和服務功能薄弱,職能單一,處于低層次發展階段。城鎮規模小影響了城鎮職能作用的發揮,難以承擔帶動全縣發展的重任。
1.3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一是道路狹窄,建設標準低,交通擁擠;二是自來水普及率低;三是排水設施不完善,下水道普及率低,很多建制鎮未鋪設排水管道,污水排放及處理問題嚴重;四是環衛、通訊、環保設施、廣播、電視、教育、園林綠化設施、消防、防震等綜合防災設施及停車場地等配套設施不完善,難以吸引企業和農民向小城鎮集中。
1.4沿公路布局的不合理性。
許多小城鎮主要是依托過境公路發展后,形成了“要想富,占公路”的觀念,使得許多小城鎮的建設沿路拓展,公路不僅有小城鎮內部道路和過境交通的雙重功能,而且沿路形成商業市場,難以形成小城鎮的完整形態和合理布局。
1.5農村城鎮化的表面性。
一是小城鎮職能仍處于發展的初級水平,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其主要職能仍停留在為周圍農村地區提供商品交換、物資集散、行政及文教服務的初級階段,經濟的主體仍然是農業,小城鎮集聚要求的第二、三產業還處在資要地位。
二是土地松散,**縣小城鎮人均建設用地普遍偏高,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設用的比例較大,“一戶一樓,一家一院”的傳統農村型居住方式仍是目前小城鎮居民普遍采用的居住形式,從而導致土地松散,人口松散。三是規模偏小,集聚功能偏弱。80%的小城鎮人口規模在5000人以下,起點低、規模小,難以形成集聚效應,制約了二、三產業集中區的形成,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小城鎮的就業機會不多。
二、縣城鎮發展趨勢
2.1**縣城鎮發展步入快車道,城市建設成為帶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柱產業。
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為: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農步扭轉。城鎮化發展速度加快已成必然趨勢,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結果,城市化已提升到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
當前縣域經呈出一主兩副四重點的城鎮體系分布格局,即形成以縣城為中心,段集、三河尖為二翼,以黎集、蔣集、胡族、往流為支撐,以一般鄉鎮為節點的職能結構完善,組合有序,功能互補,層次分明的城鎮體系網絡,縣域經濟的發展正處于起飛階段,城鎮的發展處于極化過程,縣域內各種經濟資源要素都在向縣城集聚,城市處于快速膨脹過程。
2.2城鎮建設投資呈現多元化
建設小城鎮的關鍵是解決好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問題,但基礎設施的投資較大,資金從何處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縣已走出一條成功道路:即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實施經營城市戰略來推動小城鎮發展,走以地建城、以城養城的市場化路子。對經營性土地一律實行公開拍賣制度,幾年來通過拍賣土地,積累資金上億元,有力的支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通過盤活存量資產,運用市場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建設設施的使用效益,以存量資產吸引增量資金,大膽引進外資。通過有償轉讓道路、公廁等城市公共設施經營權,對城市道路、路燈的廣告進行招標,出讓公益設施冠名權,獲得城市維護資金。縣城建設已形成企業,民間投資,政府等多元投資機制。
2.3城鎮規劃成為指導城鄉建設良性發展的有力支撐
規劃是城鎮建設的龍頭,全縣**個鄉鎮都已委托具有規劃資質的單位完成新一輪的整體規劃(2000—2020年),城鎮規劃編制的完成,避免了小城鎮低水平重復建設,明確了小城鎮的功能定位,突出了自然及人文特色,充分發揮各地的種種優勢,為小城鎮健康有序發展指明了方向。公務員之家:
三、用地需求預測
2000年底**縣城鎮化率只有16.8%,城鎮人口**萬人,按照規劃到2020年如果城鎮化水平達到45%,全縣人口**萬人,城鎮人口**萬人,那么全縣將有**萬人由農村遷居城鎮,按照人均占地**平方米算,還要新建、擴建城鎮建設用地55KM2,其中縣城人口由17.7萬人增加到35萬人,建設用地將增加到24KM2;鄉鎮鎮區居住人口將由8萬人增加到38萬人,建設用地將增加到69KM2。擴建城鎮建設用55KM2盯當于又要占用土地8.25萬畝土地,這的確是個很龐大的數字。城鎮化、工業化需要占用地,一方面靠城市內部挖掘與改造老城區,提高建筑高度,充分利用“三維”空間。另一方面要通過科學規劃,盡量利用山坡地、填谷造地來解決重大工業項目、基礎設施、占用耕地問題,特別是盤活農村老宅基地。
參考文獻:
[1]張秋琴,周寶同,孫婷,犍為縣城鎮化發展趨勢及其用地需求分析者[J].建筑大學學報,2006.7.
[2]張鵬.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機制與績效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3]何格,王燕.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國土經濟,2003.3.
- 上一篇:普法依法治理辦公室的職能作用調研報告
- 下一篇: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