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財政學建設的透析
時間:2022-05-09 03:32:00
導語:關于財政學建設的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財政學學科專業特色課程設置
摘要:財政學是我院的重點學科,財政學的學科定位、專業定位等問題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只有弄清楚這些問題,才能進一步搞好學科建設,科學設置專業課程,把財政專業辦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適應社會經濟需要的專業。
過去財政學被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直到目前為止,財政學專業也是經濟學科下設的專業之一,這樣的定位已不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事實上,財政學的內涵已經大大超出了純經濟學的范疇。
首先,財政既是一個經濟范疇也是一個政治范疇。作為經濟范疇,財政學主要研究政府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部門經濟學。它研究社會資源如何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配置、政府如何提供公共產品以及提供哪些公共產品等問題;同時,它要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主要運用效率準則衡量其經濟行為。作為政治范疇,財政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其目的在于實現政府的職能,財政收支規模的大小及活動范圍都與政府職能息息相關,隨著政府職能的變化而變化,衡量其行為的主要準則是公平,不僅要達到經濟公平,更要實現社會公平。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政府的職能也在不斷的轉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事無巨細的管理方式,使市場中的企業幾乎喪失了自主經營的權利;政府職能側重于經濟目標,計劃經濟集中表現為審批經濟、權力經濟,政府職能存在越位、錯位和缺位“三位”并存的現象;中央和地方之間、不同政府部門之間職能存在重疊、交叉,與市場經濟、WTO所要求的服務觀念格格不入。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市場經濟主體將由企業、尤其是非公企業來承擔,政府主要承擔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公共工程、調控宏觀經濟、公平收入分配、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職責。
財政是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它通過組織財政收入、安排財政支出為實施國家職能提供財力保證,同時對市場的運行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彌補和克服市場失靈和缺陷。財政職能轉變是政府職能轉變題中應有之意,“公共財政”應“公共服務型政府”而生。政府職能轉變與財政體制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必須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變“經濟建設型政府”為“公共服務型政府”,其中的重要方面就是財政體制改革的配合。政府職能轉變是公共財政體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和條件,公共財政建立過程中的許多問題,諸如政資不分、亂收費、盲目追求“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隨意更改預算等就是“官本位”在財政中的具體體現,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首先要界定政府的活動范圍和方向,轉變政府職能。與此同時,政府職能的轉變也需要公共財政體制的配合。
其次,財政學既屬于經濟學,又屬于管理學。作為經濟學,財政學揭示財政運行的基本規律及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研究作為政府宏觀調控手段——財政政策及其運用。作為管理學,財政學側重于財政收支管理,具體包括稅收管理、公債管理、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及其管理、國家預算收支管理、財政投資管理、政府采購管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管理等內容,其目的在于節約財政資金,提高財政收支的經濟效益。近年來的財政三大改革更強化了其管理性。
二、關于財政學的專業定位問題
既然財政學既屬于經濟學又屬于管理學,財政既是經濟范疇又是政治范疇,財政專業的專業領域也應相應拓寬,從單純的只為政府部門(財政、稅務部門)培養人才拓展為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培養人才。專業培養方向既要考慮政府(政治)需要及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形勢;也要考慮社會(經濟)包括新興的非贏利機構和組織的需要;還要考慮市場化的影響,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上述各類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和領域。
三、關于云南財貿學院財政專業的特色問題
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也是強調特色和個性的時代。在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新階段,中國已經加入了WTO后的今天,云南仍然是一個比較落后的省份,云南財貿學院作為云南省重點財經院校,專業的設置和人才的培養也應有自己的特色。我認為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要考慮與國際接軌的問題。學習、研究發達國家的財稅理論發展及體制變革,改革和完善我國的財稅體制,建立中國特色的公共財政體系;二是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契機,學習和研究東盟國家,尤其是與我國接壤各國的財稅體制,爭取在該領域的研究走在全國的前列;三是考慮云南邊疆、多民族的省情,從云南財稅實際出發研究問題。比如研究現行分稅制財政體制下云南省及省以下財稅體制及轉移支付問題、縣鄉財政困難及解決辦法、民族自治地區財政問題、“煙財政”問題等,努力辦出自己的特色。
四、應重視財稅法規和財政監督問題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也應重視財稅法規建設及執法問題。近年來的財政審計結果表明,財政執法問題不容樂觀,財政工作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時有發生,必須加強財政監督。財政監督一方面應從預算編制、審批工作入手,使國家預算收支及決策過程逐步公開、透明。國家預算是規范、監督和約束政府行為的唯一表現形式,目前我國國家預算的編制、審批只在小范圍內進行,公布的往往只是總數、總預算、使用的大體方向,部門預算和收支的具體內容并不對外公開,很難接受社會和公眾的監督。“公開性”是國家預算的重要原則,除涉及國家機密的部分內容外,國家預算收支及決策過程應以一定的形式公諸于眾,以增強納稅人的權利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將國家財政收支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另一方面,要加強預算約束、嚴格預算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對預算調整作了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預算調整仍很頻繁。要加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審查監督作用,全面介入各級政府預算的編制、執行、調整及決算工作過程,按法定程序對預算執行與管理中的問題及時提出質詢,強化依法理財。
五、關于財政專業主要課程的設置問題
考慮到以上幾個方面,財政專業主要課程除《財政學》、《中國稅制》、《政府預算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當代財政理論與政策》等原來設置的專業課外,因重視和加強《公共選擇理論》、《政府分類支出管理》、《地方財政》、《財稅制度比較分析》、《行政管理學》、《政治學》、《行政法》、《東盟國家財稅制度研究》等課程。在教學中注意改進教學方法,多介紹相關案例和現實情況,避免純理論的說教,堅持走實踐——理論——實踐的道路,讓學生做到理論清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實際工作也明了,縮短畢業后適應實際工作和社會的時間和心理落差。
參考文獻:
[1]高培勇·構建中的中國公共財政框架[J]·財政與稅務,2001,(5).
[2]周宇宏·目前國外財政學界研究熱點概述[J]·財政與稅務,2002,(5).
[3]姜維壯·強化預算監督職能是財政理論研究的鎮重要課題[J],財政與稅務,2002,(12).
- 上一篇:普通高中年級組管理詮釋
- 下一篇:農村初中教育的現狀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