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綜述

時間:2022-11-12 05:25:10

導語:河南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南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綜述

本文作者:程麗英工作單位: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目前,河南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在全國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僅屬于中游偏下水平,表現出來的競爭優勢也不是十分明顯。這一現實狀況的形成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既受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制約,更受諸如制度、人力資本等生產效率因素的牽制。

一、政策差異因素

發展經濟學認為,不發達經濟狀態的形成與資本短缺有著重要的相關關系,在自然條件、原材料和資本三要素中,資本對于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主要通過政策性因素體現出來,國家不同時期政策的差異直接導致不同地區投融資規模的差異,對不同地區經濟增長水平起刺激或制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0,把東部作為國家投資的重點區域,對非重點投資區域的投資力度也有很大差異。2002年,河南中央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為12.3%,而湖北為26.4%,湖南為18.6%,山西為21.6%。¹在金融信貸方面,2002年,河南人均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5113元,而山西為7361元,湖北為5730元,全國平均水平為8800元。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是新興的重要融資渠道,但河南的新興金融業發展相對落后,利用股市和債市融資的能力低,對新興資本市場的利用程度與周邊其他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到2002年底,河南在深滬兩市的上市公司有27家,而同期湖北有53家,湖南有34家,安徽有29家。政策差異導致的投資融資差異,已成為制約河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制度因素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且制度的變革與優化還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特別是在經濟系統越來越復雜的形勢下,利用制度變革與優化來降低復雜系統中行為不確定性更顯得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經濟體制改革步伐較快,不但為企業發展創造了由法律、制度、政策等組成的綜合制度條件,而且還在制度變革的最終體現$$市場化進程方面贏得了先發優勢。據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測算,1997年河南市場化綜合指數一度躍居全國第8位。但隨著其他地區市場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受政府對企業的干預相對加強、投資向國有企業傾斜力度加大、金融部門市場化進展趨緩和向非國有企業貸款比重下降等制度性因素影響,河南市場化位次逐年下降,1999年在全國居第11位,2000年后移至第16位。而周邊地區的安徽則從1999年的第16位移至2000年的第9位。非公有制經濟是制度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成長與發展壯大對市場化進程起巨大推動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河南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較快。1979)2002年,非公有制經濟年均增長22.5%,比GDP年均增速高出近12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15.2%上升到2002年的近40%,從業人員占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由不足5%上升到近30%。但在發展非公制經濟方面依然存在思想解放不徹底、政策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環境不寬松的問題。非公有制經濟人均水平與全國和周邊省份相比都有明顯差距。2002年,河南每萬人擁有個體工商戶123戶,比全國水平少68戶,比安徽少113戶,比湖北少91戶;每萬人擁有私營企業5.76家,比全國平均水平少10.13家,比安徽、湖北均少3家;個體私營從業人員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為2.9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個百分點,也低于安徽和湖北的水平。科學有效的分配制度能充分調動各種生產要素的積極性,提高市場主體的活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分配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經形成,資本、知識參與分配的領域越來越寬,作用也越來越大。河南的收入分配制度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宏觀收入分配領域和吸引人才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居民個人收入增幅低于經濟增幅的問題依然持續存在。1997)2002年,河南GDP年均遞增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遞增分別為7.5%和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245.4元,居全國第23位、中部六省第4位,而人均GDP居全國第18位、中部六省第3位。這種反差長期持續存在,將可能重新引發人浮于事、創新和創業動力不足、人才外流、企業活力下降等問題,最終導致對資本重視程度不夠,/三外0資金引入受到限制,投資增長乏力,制約經濟增長后勁。

三、科技與人力資源因素

在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和知識化的今天,技術進步與創新對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和產業競爭能力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用越來越明顯,對人力資源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成功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技術進步貢獻份額都大大上升。二戰以后至20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之前這段時間,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因素中,全要素生產率貢獻份額平均為49%,而準工業化國家僅為31%。現階段河南正處于由工業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推進時期,尤其要求重視和加強技術進步,進一步提高勞動力素質水平。但科技進步在河南經濟增長中尚未占據主導作用。2002年中部六省科技與人力資源評價中,河南僅排在第5位。究其原因,一是科技投入強度偏低。河南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2418億元,僅相當于湖北的7113%。河南R&D經費占大中型工業企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7%,比全國518%的平均水平低211個百分點。二是科技力量較弱。河南每萬人科學家、工程師為255人,湖北為388人,湖南為280人;科技部公布的科技財力投入綜合評價河南居全國第16位,湖南、湖北則分別居全國第11、12位。三是新產品開發投入不足。河南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開發經費中開發新產品用款所占比重為3913%,全國為4312%;新產品平均項目經費為5817萬元,全國為7316萬元。四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2002年河南技術市場成交額在各省市中居第22位,而湖南、湖北則分別居第11位和第10位。

四、經濟開放度因素

經濟開放度不僅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特點、經濟發展階段、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經濟關系格局的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史證明,以發展出口貿易為特征的外向型經濟,在促進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具有內向型經濟所不可比擬的優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部地區利用其處于國際、國內兩大市場過渡地帶特別是瀕臨港澳臺這一優越地理位置,通過不斷引進資金和技術,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轉換和升級,為經濟快速成長提供了強大動力。但由于受外貿依存度和投資依存度較低、引進外資項目層次不高、地區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響,河南經濟開放程度依然很低,2002年經濟開放度指數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0%多一點,在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中居第22位,在中部六省中居最后一位。其中,外貿依存度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1.0%,投資依存度相當于全國的23.5%,生產開放度相當于全國的37.3%,出口結構僅相當于全國的96.2%,/三資0企業效益水平僅相當于全國的37.6%,大多處于中部六省下游水平。這些因素已成為影響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競爭力位次的制約因素

五、金融效率因素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活動最重要的媒介,金融要素是否活躍、結構是否合理與競爭力密切相關。雖然河南一直重視金融發展,但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還有待加強。2002年,全省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加921.43億元和667.85億元,三成以上的新增存款沉淀在金融機構內部(扣除存款準備金)而不能實現投資功能,而湖南的這一比例僅為17.4%,湖北為8.3%。河南產業與金融效率在中部六省中落后于湖北、湖南居第3位,是導致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競爭力中游地位的首要因素。金融效率不高的直接表現是投資融資機制不活,儲蓄)))投資的轉化效率低下,潛在投資能力尤其是民間投資能力沒有發揮出來。2002年,河南人均儲蓄居中部六省第3位,而人均投資居中部六省第4位。投資與儲蓄比河南為45.0%,而湖北為67.8%,湖南為55.4%。金融效率不高的另一個表現是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為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完善、多層次服務的金融體系。近年來,國家為防范金融風險采取的措施對河南這樣的經濟欠發達省份很不利。如銀行重點管理、資金負債管理、貸款多層審批制和個人終身責任制等,使銀行信貸資金發放出現怕貸、慎貸、少貸的情況,銀行情愿選擇向上級行轉存或購買國債、證券等風險小的資金使用出路。這種狀況使銀行存貸差迅速擴大,2002年底,河南存貸差高達898.01億元,比上年擴大了254億元。

六、工業產業集中度因素

現階段大企業已成為衡量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而企業生產能力的不斷擴大,必然導致產業集中度提高。近年來,河南在努力培育和發展大型企業集團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企業組織結構的小型化、分散化特征發生了積極變化。2000年,全國企業集團500強(按營業收入排序)中,河南有14家入圍,在中部居于前列。但受利益機制的推動和投資主體多元化因素影響,低水平一般加工工業發展迅速,重復建設,盲目擴張,工業資本過于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企業組織結構中小型化特征依然明顯。河南大型企業數量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比重僅為3.3%,在中部6省中最低;中部6省中有5個省份的大型企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都超過或接近50%,只有河南低于40%。而且大多數企業還沒有達到最優生產規模,企業規模效益普遍較低。2002年,河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平均實現1307萬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9.0%,而湖北為1731萬元,安徽達到1561萬元,山西為1511萬元;河南企業戶均銷售收入3870萬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0.7%,而湖北達到5102萬元,安徽達到4790萬元;河南企業戶均實現利潤146萬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2.7%,中部六省中最高的湖北達到217萬元。因此,對為數眾多但效益較低的小企業實施重大調整措施,將稀缺性的資源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比較優勢或相對比較優勢的行業和企業,提高行業集中度,增強企業競爭力,是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

七、文化因素

文化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河南是文化資源大省,改革開放以來,在繼承、挖掘傳統優秀文化,培植、學習現代先進文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以鄭州為中心的商業文化使全國人民驚嘆不已。但由于人口整體文化素質較低,傳統觀念在一定范圍內還有不同程度的殘留,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落后于經濟建設步伐,以文化因素為核心的軟環境已制約了河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最為典型的是近年來河南人形象成為世人非議的焦點,嚴重損毀了河南的商業形象。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中,未來區域經濟發展將凸顯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特征。因此,必須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基礎上,牢固樹立跨越式發展的理念,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努力縮短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期;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及早步入傳統產業的拓展期;加速農業人口轉移,盡快走出城鎮化發展的滯后期;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牢牢把握國內外產業和資本梯度轉移的機遇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河南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