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模式社會職能論文

時間:2022-06-07 08:09:00

導語:會計模式社會職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模式社會職能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信息職能;行為規范職能;資源配置職能;利益保護職能;行業管理職能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會計模式的職能是指會計模式在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利作用、信息職能是會計固有的功能、會計的信息職能必然在會計模式中得到體現和發展、會計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職業、會計模式的行為規范職能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認可和重視、會計模式的資源配制職能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由人們逐漸認識并逐步強化的、利益保護職能是資源配置職能的延伸、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長期實行分行業、分所有制的會計制度、各國會計模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會計職業及其組織通過法規、制度等對會計行業進行規范等,具體請詳見。

會計模式的職能是指會計模式在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利作用,包括對宏觀經濟發展和對微觀企業經營所產生的各種作用。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所以會計模式的主要職能是信息的加工和傳遞。這是會計自身的內在職能。由于不同國家會計模式的構成和運行方式不同,在會計模式主要職能之外還賦予其不同的社會職能。一般地講,會計模式的社會職能主要包括:行為規范、資源分配、利益保護和行業管理。

1、信息職能

信息職能是會計固有的功能。會計從其產生之日起,就是借助于特定會計方法,收集加工、記錄和報告信息。被公認為現代會計之父的巴其阿勒在其1494年發表的《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中,詳細介紹了在當時如何通過設置賬簿和應用借貸記賬法記錄、加工和報告會計信息的情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方式的變革,會計從生產過程的附帶職能中分離出來,逐漸產生了專門從事處理會計信息的職業和會計組織部門,同時也就產生了委托受托責任關系。而受托責任的履行和完成主要通過會計信息的記錄和報告來體現。尤其是在現代企業制度下,要求企業產權明晰,所有者和經營者完全分離。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委托關系。委托人通過了解會計信息,可以掌握受托者,即企業經營者職責的履行情況,并對受托者的工作業績進行評價。企業經營者可憑借會計信息向委托人報告自身職責的完成情況,以獲取自己應得的利益。所以,向委托人提供其所需要的經濟信息,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

會計的信息職能必然在會計模式中得到體現和發展。由于各個國家、各個時期的會計模式不同,會計在國民經濟中承擔的角色不同,因此,要求會計提供的信息種類、口徑。方法會有差異,提供信息的目的和衡量信息的標準也因為不同的利益團體而見仁見智。但是無論哪種會計模式,無論為誰提供會計信息,也無論按什么標準提供信息,都是在會計信息職能的基礎上派生的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會計從一項應用技術發展為管理科學的一個分支,其所固有的信息職能為世人所公認。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世紀之交,會計模式的信息職能也必然因此而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2、行為規范職能

在會計僅僅用于記錄剩余產品數量時,或是僅僅作為累計家庭收支的工具時,還沒有具備行為規范職能。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進步,需要通過會計核算與記錄的業務數量越來越大,參與會計工作的人員越來越多,會計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職業。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監督會計人員忠誠與否和考核其工作效率高低的需求,會計模式對會計行為的規范職能應運而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模式的行為規范職能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認可和重視。尤其是在股份公司迅速發展的19世紀更是如此。便如,在英國允許恢復公司制的同時,就要求公司加強會計核算,提供“真實”、“明確”的財務報表,特別是盈利報告。美國為了規范企業會計行為,自20世紀30年代,授權民間機構制定公認會計準則。日本國會針對不同類型企業的情況,制定了三套不同的會計法規制度。所有這些,都是對會計信息的規范。而會計信息是由會計工作人員通過其會計行為提供的,對會計信息的規范,最終也是對會計行為的規范。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始終非常重視會計模式的行為規范職能。除了制定和實施規范會計業務的準則和制度,還頒發并不斷修訂用于直接約束會計人員行為的法規文件,例如《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人員職權條例》等。

3、資源配置職能

會計模式的資源配制職能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由人們逐漸認識并逐步強化的。會計產生于對剩余產品的計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生活中開始出現合伙與委托等形式的兩權分離,并發展成為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形式,會計開始走出家庭和莊園,逐步演進成為一種社會公共產品。會計的資源配置職能因此更為人們所重視。例如,在記錄和呈報會計信息時,按照什么標準計量資產,按照什么方法確認收入和費用,按照什么原則報告可分配收益,會對企業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這是因為,價值耗費量的確定,是對補償基金的確定,也是對收入中需要扣除金額的確定。在此基礎上才能計算出當期收入中有多少用于已消耗價值的補償,多少可以用于分配。會計核算中的確認和計量過程,同時就體現了會計的資源配置職能。會計因此而成為傳導資源信息,分配社會資源的重要手段。在會計信息已經成為公共產品的社會中,所有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業務都作為會計核算規范而被置于會計難則和會計制度的管轄范圍中。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會計準則中的會計核算規范既執行著規范信息活動的職能,同時也執行著規范分配活動的職能。

由于企業財務信息在引導社會資源配置和分配社會財富中的重要作用,對會計準則制定目標的取向,必須以政府在經濟和政治制度上取向為前提。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擺脫了計劃經濟的禁錮,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們逐漸認識到應該通過市場經濟下的會計模式發揮資源配置作用。1992年,財政部以《企業會計準則》的方式對會計的計量和確認等方法及標準進行了框架性規范,并在以后陸續和實施了9個具體準則。會計準則的和實施不僅是會計規范形式的變化,而且體現了會計模式所具有的經濟資源分配的職能。

4、利益保護職能

利益保護職能是資源配置職能的延伸。在發揮會計模式的資源配置職能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后果。所謂經濟后果,是指會計報告將影響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和債權人的決策行為,受影響的決策行為反過來又會損害其他相關方面的利益。也就是說,無論是通過會計制度制約會計人員,還是依據會計準則規范會計信息,都是借助對會計行為的規范,實現對某些利益主體的保護。

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利用會計模式的利益保護職能來達到預期經濟效果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在美國鐵道業的早期,發起人通常都在企業創辦初期從資本中支付高額股利。投資人認為這是企業真實的收益,因此紛紛出高價購買其股票。當這種高額的虛假股利不能維持下去并危及企業的經營時,就導致股票市價急劇下降,使企業的長期投資者(永久股東)蒙受了重大損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的鐵道業開始以成本為基礎提取折舊。這種措施明顯地體現了對長期投資人的利益保護傾向。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長期實行分行業、分所有制的會計制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計報表中的主要報表——資金平衡表中資金占用方的排列順序是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專項資產。這種會計制度實際上體現了對國家利益的保護。其依據在于,企業的資金絕大部分來自于國家投資;其中對固定資產的投資又占最大比例。因此,必然要求通過會計報表重點反映國家財產的安全完整情況。

上述幾個例子從不同角度說明,會計模式的利益保護職能,已經為人們普遍接受,并在會計實踐中有意識地加以運用,以實現對特定經濟主體的利益保護。

5、行業管理職能

各國會計模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會計職業及其組織通過法規、制度等對會計行業進行規范。不同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不同,會計職業在該國家的工作范圍和法律責任有所差別,制定規章條例的機構也會因國而異。因此,會計模式的行業管理職能也會表現為不同的形式。

以我國的情況為例,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的會計模式的行業管理職能有不同的實現方式。計劃經濟時期,會計模式的行業管理職能主要表現在財務開支標準和成本費用范圍兩個方面,主要的管理手段是財經紀律大檢查。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會計模式的管理功能主要表現為對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人員素質和職業道德、企業會計行為的管理和考核等方面。主要的管理手段是組織人員培訓、對會計職業資格的認證、推廣先進的核算手段和方法等。

參考文獻

1、葛家澍《市場經濟下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年。

2、郭道楊《會計史教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

3、陳今池《現代會計理論》,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年。

4、毛伯林《中國會計管理模式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