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下公允價值準則透析論文

時間:2022-12-30 10:26:00

導語:次貸危機下公允價值準則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次貸危機下公允價值準則透析論文

【摘要】美國次貸危機使公允價值計量飽受質疑。我國持謹慎態度,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企業合并、債務重組等多方面有選擇性地采取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我國新會計準則的運用得到了國際資本市場的認可。

【關鍵詞】次貸危機新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

一、次貸危機引發的公允價值爭論

(一)公允價值飽受質疑

早在次貸危機爆發前,已有來自會計、審計、金融等部門的專家對引入公允價值的新會計準則表示質疑。次貸危機的爆發更導致國際金融界和會計界之間的激烈戰爭,在危機中損失慘重的金融巨頭均紛紛將矛頭指向公允價值會計,聲稱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夸大了次債產品的損失、放大了次貸危機的廣度和深度,甚至因此要求完全廢除或暫時終止公允價值計量。

目前,針對公允價值計量會計的質疑主要存在3個方面:公允價值隨市場波動而變動,且價值變動隨意性較大,在低迷的市場中,公允價值計量時刻對金融資產重新計價,而賬面價值大幅縮水,便會引起大規模恐慌,使危機不斷惡化;公允價值已不能反映金融資產的真實價值,但在證券市場價值不斷下降的情況下,仍有金融機構持有資產且不打算低價出售,而依據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卻又必須承擔資產減值的損失;部分資產支持證券的市場已經失靈,大量持有此類證券的機構要想緊跟市場的價格顯得十分困難,據其他方法確認公允價值又缺少實務指南,在現行市場條件下,幾乎沒有可能再確定一些證券的公允價值。

(二)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面臨的挑戰

與國際金融界意見相反,會計界辯稱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及時、透明、公開地披露金融資產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資者和金融監管當局正視和化解金融資產泡沫。許多專家認為,退回歷史成本會計解決不了金融工具的計量問題,公允價值才是所有金融工具唯一合適的計量方法。

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仍面臨一個關鍵性挑戰,即必須改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框架,以加強市場約束和促進金融穩定。為此,我國有關部門和標準制定機構已經開始行動,制定出切合實際、可操行性強的應用指南,用來指導企業對公允價值的恰當運用和充分披露。在引入過程中,財政部、證監會、上市公司均采取謹慎態度;在披露時,強調有關公允價值的充分披露;在使用上,強調只有同時滿足可取得公允信息和對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這兩個條件時方可使用公允價值。

二、我國運用新會計準則的狀況分析

(一)次貸危機所涉及的公認會計準則

在這場次貸危機中,所涉及的公認會計準則主要包括:關于證券化交易與交易主體的內容有《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40號——金融資產轉移和服務以及債務解除會計》、《財務會計準則解釋公告第46號(修訂)——可變利益主體的合并》;關于信貸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內容有《SFAS5——或有事項會計》、《FIN45——擔保方對擔保(包括涉及其他債務的非直接擔保)的會計處理和披露要求》、《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動會計》、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立場公告第94—6號特定風險和不確定事項的披露》;關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有《SFAS107——金融工具公允價值披露》、《SFASI14——債權人對貸款減值的會計處理》、《SFASI15——特定債務和權益工具投資的會計處理》、《SFASI57——公允價值計量》、《SFASI59——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選擇權》。

(二)我國針對公允價值準則的態度

我國新會計準則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在所有國有企業全面推行。盡管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飽受責難,但我國始終對新會計準則的公允價值抱持審慎、客觀、積極的態度。針對新會計準則運行情況和公允價值使用狀況,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給出相應的解釋,新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使用甚為慎重,當前大多數企業在計算資產價值時仍按歷史成本計算,而并非按市值計算。以房產價值為例,據企業當初購買成本計價,即使如今房價漲了也不能計算利潤,只有當企業將房子賣掉,買賣的差價才能算作利潤。其目的在于防止市場價格大幅波動而對企業利潤產生極大影響,并以此避免企業“寅吃卯糧”,發生過度分配利潤的現象。

(三)我國公允價值主要計量對象

我國新會計準則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企業合并、債務重組以及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面采取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在金融工具計量方面,新會計準則對投資分類做出調整,即交易性證券投資、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權益性投資,并規定金融工具重新分類后的后續計量標準仍為公允價值,對金融工具的原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間差額的會計處理方法也做出相應規定;在投資性房地產方面,針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新會計準則規定了成本模式和公允價值模式,在公允價值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不再計提折舊或攤銷,以會計期末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在企業合并方面,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取賬面價值計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取公允價值計量,使企業在并購中獲得更為公允的對價;在債務重組方面,新會計準則脫離了原有以賬面價值為記賬基礎、增值部分為權益的規定,而將轉出資產原賬面價值和現時公允價值作為重組收益處理;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方面,在滿足交換具備商業實質、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這兩項條件時,方能以公允價值和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成本,公允價值和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四)我國新會計準則獲得國際資本市場認可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推出我國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將公允價值明確為會計計量屬性之一,并在17個具體會計準則中不同程度地運用這一計量屬性。此舉使我國會計向國際趨同邁出實質性一步,而公允價值計量的廣泛運用也預示著我國傳統意義上單一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逐漸被歷史成本、公允價值等多重計量屬性并存的計量模式所取代。

正如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主席伯南克所說:“信貸市場之所以幾乎陷入停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投資者和銀行互相不再相信對方的賬目。而取消按市值計價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有可能進一步削弱投資者信心,它可能會讓市場變得更糟。”所以,次貸危機由不良貸款且資本金不足,加上疏于監管所致,從會計準則上找原因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場危機,所涉及的任何試圖取消按市值計價的會計準則或弱化其影響的行為都忽視了華爾街金融風暴的本質和事實。所以說,采取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仍是未來一大趨勢,我國當然也不例外,而實施新會計準則也有效降低了中國企業海外上市成本,更使我國企業走出國門,躋身國際市場。

主要參考文獻:

[1]侯彩俠.次貸危機的概念與成因分析.中國科技術語,2008(5).

[2]徐蘊頡.次貸危機與公允價值計量.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3).

[3]李利.公允價值在新會計準則中的應用及面臨的挑戰.現代商業,2008(6).

[4]周英.我國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相關思考.財會通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