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會計供需矛盾的根源性因素
時間:2022-01-19 02:42:00
導語:探求會計供需矛盾的根源性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會計信息需求與其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沒有得到合理解決。本文通過從會計信息供求現狀入手,從新的角度來探討目前會計信息產品的供求機制是否合理,挖掘會計供需矛盾的根源。
[關鍵字]會計信息社會化;會計信息需求;供需矛盾
目前,會計界把財務會計報告等會計信息稱之為公共物品。它被稱為公共物品,顯然具有滿足公共需求的性質。同時,會計信息是由企業個體生產的會計產品,首先為企業個體的需求服務,必定為企業個體所擁有,具有個體性,不可能充分滿足社會對會計信息的公共需求。
這樣,就產生了會計信息的個體供應與社會性需求之間的矛盾。因此,深入分析會計信息的供求及其內容,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目前會計信息供求現狀
⒈會計信息的需求者及其內容
信息需求者多種多樣,但可歸納為兩類:內部需求者和外部需求者。
管理人員是企業會計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也是會計信息的內部需求者。其目的是發現經營和理財上的問題,不斷調整經營方針和投資策略,對企業整體進行實時控制。本文稱此種需求為內部需求。
從外部需求者看,投資人作為資產的委托者,為評估其投資的風險和收益,需要了解企業的經營及獲利情況;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統計部門、稅務機構、市場監管機構有維護市場秩序,管理整個國民經濟生活健康運行和發展的使命,會計信息是其管理經濟活動的重要依據,經濟交易資金的流動及其所產生的增量是他們需要的信息。反過來,企業要通過國家的公布的統計資料、投入產出表等了解行業現狀及其他宏觀經濟信息;監督機構在國家或企業個體的委托下有對市場公開的信息進行監督、鑒證的義務,其需求的信息依據實際情況而定,主要是企業特定經濟業務的相關信息。本文稱此類需求為社會公共需求。
⒉會計信息供給者及其供給方式
目前我國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是市場上的個體性企業。當然國家、中介機構、研究機構等也提供許多有利的會計信息,但他們的信息來源大多是在企業所提供資料基礎上加工而成。
現行的會計信息生產是依據現行財務會計理論進行的。基本程序為:經濟業務發生后,財務人員在企業主體內部進行確認,編制憑證、登記賬簿、匯總報表、稅務申報、對外報告等一系列工作。由此看出會計信息是由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自行生產并報告的。為了規范會計信息生產,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引入了制定財務會計準則和進行社會審計的機制,從而形成了如下的會計信息生產模式:各有關方通過博弈制定會計信息生產準則,以法律等強制性方式要求或依靠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保證生產會計信息的主體遵循準則規定生產相應信息,由具有獨立地位的注冊會計師進行社會審計查驗信息生產主體遵循準則的情況,獲得審查通過的會計信息以主體的名義向外。
二、會計信息供需矛盾的表現
雖然會計生產過程中有準則規范,法律保證,審計人員查驗,但目前的會計生產模式仍然產生了諸如信息失真、信息不對稱等一系列問題,構成了對會計理論與實踐的挑戰。其具體表現如下:
⑴會計信息失真目前是世界性難題。
從中國的“銀廣夏”到美國的“安然事件”,使得越來越多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對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發生了質疑。會計供需的矛盾在加劇。
⑵由于會計信息供求雙方信息的不對稱,使得信息使用者決策效率降低。
目前雖然進入了信息時代,但由于信息處理和傳遞的時滯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仍然廣泛存在,影響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信息使用者決策的效率也大大降低。wWw.gWyoO
⑶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不滿足市場調節和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
會計信息提供的時滯性使得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效率低下。由此原因2004年我國建筑業出現了許多重復建設沒有及時制止,造成社會資源極大浪費;虛假的會計信息不僅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國家稅收的減少,同時也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影響到國家宏觀政策的有效性。
- 上一篇:會計的經濟功能定位內涵探討論文
- 下一篇:探求澆蓋梁支架的設計在橋梁施工中的應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