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環境與會計目標的聯系
時間:2022-08-17 03:09:11
導語:經濟環境與會計目標的聯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所提出的會計目標雖都與經濟決策活動有關,但總是不盡相同的體現在:
1.經濟類型與經濟發展水平對會計目標的影響一個國家是工業性國家,還是農業性國家或其他,其會計模式必然有不同的選擇。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更是決策了其會計目標必須與之適應。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在經濟發展的早期,業主制和合伙制是主要的企業經營組織形式,業主親自參與經營流程的每個環節。因此,會計目標僅僅只是記錄業主全部經濟活動及收支盈虧情況,以便經營者掌握和控制其財產,更好地管理經營業務。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長期資本市場,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股份制公司也產生了,企業逐漸成為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相對獨立的法人,其財產所有權也不再屬于確定的某個法人。由于企業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受托責任出現,受托經營者不但需要會計提供財產及損益狀況等在決策時有用的信息,也需要向委托人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而企業的各利害關系人,如股東、投資者、債權人等,也要求了解經營者是如何改造其經管責任,企業經營情況是否有利等信息。此時,會計目標就變成記錄、反映、監督股份公司發生的一切可用貨幣計量價值的經濟活動,向企業經營者和利害關系人披露有關會計信息。由此可見,經濟越發展,會計目標越復雜,相應的要求也越高。
2.經濟體制對會計目標的影響一個國家選擇怎樣的經濟體制,勢必影響其會計模式的選擇,會計目標自然也就不同。從我國來看,在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會計是為國家宏觀管理服務,會計目標就是按國家財會制度的統一規定進行記、算、報帳,為國家直接管理、控制企業提供信息,同時通過貫徹專款專用原則進行會計監督,保證國家統計一計劃的完成。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會計的行為責任則帶有明顯的社會性。因為,市場經濟是以市場作為經濟資源的主要配置者,以市場供求關系作為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的一種經濟運行機制。會計為作為獨立經濟法人的企業服務,會計目標也轉變成為會計信息使用各方提供有用信息,以滿足他們了解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同時還要符合國家經濟管理的要求。換而言之,就是要方便各決策人作出決策,促使企業的保值增值,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效運作。
3.經濟國際化對會計目標的影響當前,世界經濟已有全球化趨勢。經濟的現代化必須以市場化為基礎,而市場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經濟國際化。我國在實施會計改革以前,會計目標具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顯著特征,隨著改革開放的加深加快,我國經濟逐漸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會計改革勢在必行。會計目標也適應經濟形勢要求,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要求轉變,其直接體現就是會計準則的改革。向國際慣例靠攏,讓國際投資者看懂我國的財務報表,以作出相應決策,成為我國會計目標的一部分。全球經濟國際化將導致會計的國際化,這從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勢可以看出,而會計目標的國際化也將是可預見的。
二、會計目標對經濟環境的反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作用是相互的。經濟環境作用于會計目標,會計目標對經濟環境也有影響。會計作為一個經濟信息系統,它是社會經濟環境的保障系統之一。會計行為失去控制,會計信息虛假,無法達到會計目標的要求,這是社會經濟混亂的前奏,因為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利益主體關系的調整已失去客觀依據。因此,必須依照會計目標制訂出相應的會計準則,對會計實務進行有效的約束,促使會計處理規范化,以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使社會經濟秩序趨于合理,經濟環境方能有序運行,有效發展。
70年代后,創新金融工具的產生發展及其在金融市場上的廣泛運用,給傳統會計理論帶來難以解決的問題。創新金融工具是人們用以避險和投機的手段,其報酬巨大,風險也是驚人的。然而它在財務報表上卻無列示(因為不符合傳統的計量與確認原則),僅在表外附注中予以說明。在金融市場日趨完善,創新金融工具運用日益廣泛的今天,這樣的揭示是遠遠不夠的。決策者無法從會計報表中獲得有關信息,會計目標也未能達到其目的。在這種要求的趨使下,會計界必定要對相應的會計理論作出修正,通過制訂頒布新的會計準則制度和金融法規政策,規范會計實務和交易行為,以求達到向報表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使其能作出相應決策的會計目標。而這些金融制度,即可影響經濟環境的運行及發展。當前,由于會計信息有社會化、商品化的趨勢,會計目標有從反映財產經管責任轉為協調經濟利益分配關系的趨勢,優化經濟資源配置,調控資金合理流向,將會使經濟環境穩定快速地發展。
- 上一篇:經濟環境轉變下會計理論重構
- 下一篇:國內外部經濟環境的判斷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