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會計國際化問題研究
時間:2022-09-16 09:14:48
導語:關于會計國際化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會計國際化的必要性
(一)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三連跳”,即改革開放、加入“WTO”以及“一帶一路”建設。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發展歷程中,我國經濟發展迅猛,已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不斷攀升,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之所以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得益于我國開放的經濟環境。經驗表明,經濟發展既不能閉關鎖國,也不能閉門造車,必須走出去。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統一的會計準則和制度可以很好地為對外經濟的開展保駕護航。(二)“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在要求。“一帶一路”橫跨亞非歐三大洲,途經65個國家和地區,涉及復雜多樣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化和將近10多種會計制度。目前,在這65個國家中,只有43個國家采用了國際會計準則。為了能更好地、主動地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亟需解決經濟和溝通上的困擾和不確定。為此,我國會計應在與國際會計準則無限趨同的同時,掌握沿線各國的會計準則、法規、政策等。(三)完善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需要。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規范體系。在經過幾次大的變革后,我國的會計規范體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兩者相似但又有不同。雖然世界各國都會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特點制定適合本國發展的會計準則,哪怕是世界最落后的國家也都有自己的會計準則,但是會計制度現階段卻只有少數國家出臺,我國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在我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并存。會計準則規范的目標主要是解決會計要素如何進行確認和計量的問題,同時也規范會計主體應當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而會計制度規范產生于計劃經濟時期,目標主要是解決會計要素如何進行記錄和報告的問題。正是由于這些差異的存在,才導致我國跨國企業在與國外企業開展經濟業務交流時產生分歧,因此,我國需要多與沿線國家交流,促使會計規范體系趨同。
二、我國會計工作國際趨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準則的制定具有滯后性。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核算的發展,才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與其他國家相比,發展比較緩慢。例如,美國已經制定了大約150多項會計準則,且絕大多數的會計準則的制定都先于會計核算項目的開展,其中包含較為復雜的會計核算項目。而我國大部分會計準則制定過程和美國正好相反,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發現有多種解釋,造成了紛爭,才出臺政策,具有滯后性。(二)會計師行業面臨挑戰。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的各行各業都會面臨更廣闊的市場,現代服務業也是如此。會計師行業屬于現代服務業之一,自然也將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現今我國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普通會計人員過剩,收入較低,每年都有大量會計人員轉行。同時,會計專業應屆畢業生找到對口工作的概率也在逐年降低。相反,我國高端會計人才缺口極大。會計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并非僅僅專注在專業技能上,隨著財會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及應用,一般乃至復雜的會計核算都能夠通過編程輕松解決,這就迫使會計人才必須要往更高端的管理會計上轉型,掌握國際經濟發展趨勢,作出合理判斷。而一些發達國家具備完善向上的培訓系統,比我們領先幾十年,對我國會計師行業的發展沖擊很大。(三)“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會計準則協調困難。“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到包括東南亞、中亞、中東歐等地區的65個國家(中國包括在內),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合作帶。這些國家涉及到波蘭語、希臘語、俄語等50多種語言,各自又具有獨特的文化歷史,意識形態差異較大。在這些國家中,將近有三分之一的國家并沒有采用或趨同國際會計準則,這就給沿線各國經濟業務的往來和交流帶來困難。我國企業在與這些國家進行貿易交往時,除了要維持會計國際趨同,更要尊重對方的準則、政策,以謀求共同發展。(四)我國資本市場不成熟。縱觀世界各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可以看出,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可能離開政治文化背景和經濟制度的變遷。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發展歷史充分說明,資本市場的多層次性不是政府的主觀臆斷,而是市場經濟機制的客觀要求。因為資本市場的準入門檻必須是有梯度的,才能滿足市場中不同交易主體的需求,資本市場的交易品種必須多樣化,才能滿足交易主體的不同需要,所以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經歷了自發到自律、自由到有序、分散到集中的過程。資本市場層次劃分的法律化,表明資本市場已經進入成熟階段。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制度框架和系統技術手段直接引用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但是單層資本市場與市場投資主體的多種需求之間的矛盾極其突出,再加上我國資本市場受政府干預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國外資本在是否進入中國市場上可能會舉棋不定,持觀望態度。
三、“一帶一路”倡議下促進會計國際化的具體措施
(一)組建沿線國家會計協調組織。現如今在“一帶一路”沿線上有許多區域性的會計組織,例如AOSSG(亞洲—大洋洲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組)。由于這些會計組織成立的時間不長,公信力不高,許多會計準則的修訂和會計糾紛的解決得不到大多數國家的信服。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由我國政府牽頭,聯合民間高層次會計人才,整合散落在沿線各國間的松散會計組織,建立一個配合緊密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會計協調組織,解決會計紛爭問題,探索和發展具有沿線特色的會計準則新模式。(二)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傳播中國特色。會計文化我國會計之所以要與國際會計趨同,很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現代會計的發展史就是資本主義國家成長史,現代會計的產生和完善都是為了資本主義經濟服務的。我國在結束計劃經濟,開始發展市場經濟時,會計游戲規則已被西方國家制定完成,并有了一套邏輯嚴密、假設合理的會計準則,想要開展國際合作,我國只能加入游戲,參加國際競爭。因此,我國會計必須要遵守規則,與國際會計趨同。事實證明:經濟實力決定趨同態度。現如今,我國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與世界各國經濟業務往來的過程中,底氣十足。我國有著完整的教育體系,應充分發揮高校學術團體的作用,為“一帶一路”建設輸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念,變被動為主動。首先,高校可以通過定期召開國際學術會議、研討會、論壇等邀請沿線各國的會計精英參與,進行學術交流和經驗探索。其次,高校可適當的增加“一帶一路”沿線留學生的招生規模,當這些沿線國家的精英學成歸國時,自然會把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帶回國,進而影響沿線各國的會計準則的制定和修改。(三)提升我國注冊會計師國際業務執業能力。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17年的調研顯示,雖然我國近幾年來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海外業務不斷拓展,但是由于語言不通、政策各異,拓展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難題。要解決這些難題,首先要加大對注冊會計師業務能力的培訓,除了要取得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證書外,還要鼓勵參加ACCA(國際注冊會計師)、CFA(特許金融分析師)等資格考試,掌握國際會計業務,逐步適應外國人的思維特征和行事風格,以便更好地開展國際合作。其次要利用好互聯網云平臺、大數據平臺,這些平臺密切了世界各區域間的經貿往來,有利于市場的開拓和經濟活動中的業務處理效率的提升,更促使了國際間的交流、合作的進行。
四、總結與展望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一帶一路”倡議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國際合作帶來全新理念。我國應緊跟改革的步伐,走出去,引進來,不斷促進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曾峻,伍中信.“一帶一路”戰略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沿途各國現狀及我國的策略研究[J].財會通訊,2017,(22).
[2]王運運.基于“一帶一路”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策略的研究[J].綠色財會,2016,(7).
[3]張方星.淺談“一帶一路”戰略中如何推進我國會計國際化[J].工程經濟,2015,(5).
[4]張雅婷.“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會計制度國際趨同戰略[J].時代金融,2017,(11).
[5]姚文欣.淺析“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會計國際化[J].全國流通經濟,2017,(14).
[6]劉冰.論“一帶一路”視域下的中國會計變革[J].商情,2017,(25).
[7]信紅敏.淺談“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會計改革的困境與出路[J].納稅,2017,(35).
[8]曹云.跨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分析———以中美兩國為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9,(1).
作者:王曉巖 孫敬平 單位:安徽財貿職業學院
- 上一篇:信息時代財務會計工作創新途徑
- 下一篇:預算管理在電網企業財務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