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的風險防范研究
時間:2022-03-14 11:26:49
導語: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的風險防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我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后,國內國有企業也通過改革創新,為國有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然而,在此發展進程中,國企仍面臨了諸多難題而致其停滯不前,同時因其管理不善亦導致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對資產保值增值造成較大威脅。鑒于此,本文圍繞造成國有企業資產管理風險的成因及其表現形式展開分析,并藉此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以期對國企的改革創新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國有企業管理體制;資產管理體系;國有資產風險;資產監管
國有資產是國企資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恪守法律法規,全面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切實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穩定。然而,現實中國有企業在其資產管理中還存在些許風險隱患影響其有序發展,對此,我們應科學的認識到國有資產管理風險,予以及時、有效的解決和防范。
一、造成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風險的因素
(一)資產監管執行不到位。一些國有企業在管理國有資產時,監督機構對的監督與管理力度不夠,許多行政法規形同虛設,國有資產管理方法沒有得到有效實行。此外,許多國有企業在更換負責人時沒有對國有資產進行有效的清查與交接,使許多國有資產流入到私人手中,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國有資產監督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沒有得到有效執行,這造成了國有資產的隨意處置,使國有資產蒙受巨大損失。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是公共財政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認識到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之后,我們應采取措施使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逐漸步入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二)對管理認知程度較低。國有企業的資產一般都屬于國有資產,但是,一些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人員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認識程度較低,不能正確的認識國有資產與個人財產之間的關系,對國有資產的安全性造成很大的威脅。由于國有企業資產管理人員認識的不足,導致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監督與管理工作不能順利開展,甚至在招投標、物資采購等方面存在較多違規行為,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此外,許多國有企業大搞政績工程,擴大財政預算與物資采購,對國家的財政負擔造成了嚴重地影響。(三)管理制度規范化不足。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嚴重不足,相關管理制度還不健全,使國有企業在管理國有資產時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作為依據,國有資產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開展。其次,很多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管理人員權的利意識比較薄弱,既沒有對國有資產進行正確的申報,也沒有進行有效登記,使得國有資產的產權不明確,管理混亂。再次,部分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被破壞性使用,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浪費。(四)缺乏科學的評估體系。國有資產評估體系對于我國防止資產流失有著重要作用。由于當前我國對于國有資產評估尚沒有科學合理的系統,這就導致了我國國有企業在改制、合并、收購上存在著低估國有資產的現象,致使我國國有資產嚴重流失,同時法律的不健全,也為“促進”資產流失埋下伏筆。
二、國有企業國有資產風險的表現形式
(一)“黑幕”交易加速了國有資產的流失率。比如,現實中常見的生產原料、產品、生產設備等被偷盜私賣的違法行為,所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此外,還有來自國企管理層之間的“黑幕”交易,管理者地位越高,其貪污腐敗現象越嚴重,再加上網絡轉賬、國際匯款等經濟犯罪日趨頻繁,國有資產流失現象越來越明顯,程度越來越惡劣。(二)謊報隱藏國有資產。部分國企在改制時,通常偏好聘請外編專業財務會計對公司賬目大作手腳,通過對國有財產的虛假報廢,以增大財政支出;還有部分企業在運營困難時,往往將脫離資產連帶不應脫離部分一起從國有企業中脫離,藉此降低國有企業的凈資產額;甚至還有部分國企負責人擅自將國有資源“賤賣”到某些私人公司,再通過這些公司對國有資源進行重新轉賣,以此賺錢高額利潤差,這些方式都嚴重造成我國國有資產的流失。(三)通過申請破產防止債務追究。自從我國《破產法》正式啟用后,破產企業中很少有侵占國有資產的企業。申請破產原本是一種很正常的經濟行為,當企業申請破產后,銀行將會相應債務進行消除,然而部分國有企業在申請破產時,往往以防止債務追究為目的,肆意利用法律空白來逃避債務,造成國有資產順理成章的從企業管理者“指縫”中肆意流失。
三、防范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風險的實踐措施
(一)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健全國有資產管理與監督體制,切實提高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效率,首要建立獨立的監管部門對國有資產進行管理,且該部門不受其他部門的利益干擾,能夠獨立的完成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徹底杜絕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的違規操作。其次,要完善現有的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監督機制,采取民主監督與定期檢查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穩定。此外,還要對違反國有資產管理規定且造成國有資產損失的人員予以嚴厲的懲罰,以此產生震懾力,警示各從業人員規范行為。(二)提高資產管理認識程度。基于上述可知,現實中造成國有企業國有資產大量損失的首要原因,主要是相關負責人和資產管理人員個人思想覺悟過低,管理意識程度不深,對國有資產的歸屬權和使用權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因此,為切實保護國有企業國有資產,必須提高國有企業責任人和管理人員的認識水平,使之明確自身權利和義務。同時,強化對國有企業全體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思想境界,促其形成清正廉潔的思想作風;并加大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力度,明確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的管理情況和使用動態。(三)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制度。具體地說,即是要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核對資產來源,確保使用和管理規范化。其中,在國有資產的來源方面,國有企業應對政府捐助、經營性收入等來源的資產做好登記工作,相關部門應對資產與預算進行嚴格檢查與監督,合理分配國有資產,對于弄虛作假的國有企業進行嚴厲處罰,并追究相關責任人員的責任;而在國有資產的分配方面,則應按照規定統一對國有企業進行資產分配,同時結合地區和單位的實際情況,避免“一刀切”,各單位應對國有資產的分配情況進行及時登記。除此之外,還要對國有資產的使用流向與處置流向進行即時審查與登記,但凡對國有資產都應詳盡記載“由誰使用”、“是否應該報廢”等細則。(四)完善單位改革資產評估。資產評估作為國有企業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防范資產流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此,應委任有資質、社會反響好的評估單位對國有企業資產進行評估,以真實、客觀反映出國有企業真實的經濟狀況,盡可能遏制在評估環節中出現的利益誘惑。同時,強化選用國有企業的評估方式,因為國有企業資產并非一成不變,故而針對不同時期要選用不同的評估方式,并嚴格按照規范對國有企業資產進行審查,強化項目跟蹤審查,提高資產評估的高效性。結語基于上述可知,提高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效率對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和保障社會安全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此,國企自身即應強化管理,利用社會媒體和人民對國有資產的監督力度,配合紀檢委對國有企業的監督改造,全方位防止國有企業資產管理高效率,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穩定。
作者:趙旭凌 單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五六四臺
參考文獻:
[1]高軍,劉先濤.企業風險管理效果評估探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08)
[2]陳四清.加強風險管理促進銀團貸款業務發展[J].國際金融,2003(01)
[3]周媛.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才智,2012(07)
[4]郝東林,王旭安.論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高效管理[J].成功(教育),2012(10)
- 上一篇:古希臘哲學對歐洲藝術的影響
- 下一篇:灰空間在建筑藝術設計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