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農信社創新發展透析

時間:2022-03-28 02:38:00

導語:新形勢下農信社創新發展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形勢下農信社創新發展透析

摘要:在金融危機發生、蔓延、直至波及全球,國內外經濟運行下行的大背景下,處于全球化的中國銀行業不可能獨善其身,本身“體弱”的農村信用社更不能坐觀云卷云舒。隨著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政策的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也將日漸激烈。新形勢下,立足縣域經濟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的農信社如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如何趨利避害,破局成勢,創新發展,提高自身發展承載能力?都需要迫切思考和在實踐中探索。

關鍵詞:創新發展

1農信社創新發展面臨的形勢

實體經濟下行,整個銀行業受挫。隨著我國金融市場與國外金融市場一體化的接軌程度越來越高,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全球金融市場或繁榮或蕭條的大環境,在分享全球化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必將承受全球經濟一體化產生的風險和成本。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擴散,公眾信心受挫,主要市場信用萎縮,中國實體經濟受到重創,比如部分企業關停并轉,業績下滑,還本付息的能力嚴重下降;大量農民工返鄉,就業、農民收入及社會治安能否平穩過渡,這些都可能造成銀行不良資產率升高,影響業績。另外,部分國家由于金融形勢惡化出現資金需求上升供給減少的情況,從而導致我國外資流入有可能減少,這對我國銀行業也有負面影響,最近境外機構投資者對中資銀行股權的拋售就是最好的佐證。

2農信社業務經營受到一定影響

“三農”大環境不容樂觀。受危機影響,沿海部分中小企業倒閉或裁員,出現壓縮人力成本的跡象,成批量的農民工被迫返鄉,而農村經濟畢竟尚欠火候,就業容納能力有限,將失去或減少務工性工資收入;傳統的種養業規模化程度低,糧食等農副產品價格呈低迷徘徊趨勢,化肥等農業生產成本又在增長,由此將進一步降低農業比較效益和農民務農收入;農業產業化鏈條脫節,產前、中、后的加工、服務、銷售等渠道不暢通,粗放型農業仍占絕對主體地位;市場物價的上漲,農民的生活消費支出將增大,農民的增收空間將更加狹窄。在大環境下,以“三農”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農信社其業務經營及風險防控勢必受到影響。

小額農貸的發展空間受限。長期以來,小額農貸以其操作簡便、額度小、風險小而分散等特點,深受農戶歡迎,成為農信社的“金字招牌”。但在連續增加支農投入高基數上,加之當前不景氣的市場新形勢,市場有效需求主體趨于飽和,其利率也遠遠高于行業內其他貸款,成本較高,此外民間借貸盛行等因素,導致深度推廣較困難,繼續加大“三農”投放難度加大,小額農貸的市場需求遭到“瓶頸”效應,形成擠壓。

農村信貸市場供需不對稱。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戶信貸需求特征發生了較大變化,規?;N養、“公司+基地+農戶”聯合組織、專業合作社組建、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利用、鏈條化生產和消費類新興產業的貸款需求逐步增長,小額農貸在量上不能滿足其需求,農業專合組織、“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鏈等新興組織的發展又不成氣候,處于前期探索階段,結構失衡、市場前景、經營效益等諸多問題目前尚不能定論,尚不成型,加之抵押物缺失、有效擔保不足和需求大額化、風險不確定等,易形成貸款需求方的“貸款難”與農信社的“惜貸、懼貸”現象,造成借貸雙方供需矛盾突出。

市場競爭熱化升溫。隨著農村金融改革縱深化推進,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及其小額農貸產品的推出,農業銀行重返基層農村市場及其“惠農卡”的面市,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的“雨后春筍”般興起,農信社“一農支三農”的格局已被打破,農村金融市場競爭“白熱化”。同時,受貸款資金使用限于市內的監管政策影響,農信社內部競爭相互滲透交織,客戶資源尤其是優質客戶已十分稀缺。市場份額的差異折射出“渠道”策略,同杯“分羹”的生存風暴愈演愈烈。

在目前我國經濟下行趨勢下,農信社與客戶的議價能力明顯降低。一是隨著國家貨幣政策的調整,法定存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雙雙”下調。二是資本市場不景氣導致資金回流到銀行存款,并且儲蓄存款定期化特征顯著。三是自去年9月以來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利率累計下降幅度高于同期存款利率0.27個百分點,而且自10月22日起住房按揭貸款利率可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下浮30%,這些調整將直接對銀行利差產生不利影響。實體經濟運行下行,“惜貸”、“懼貸”現象難免出現,信貸規模究竟有多大呈現出不確定性。整個銀行業,又尤其是“以貸為本”、中間業務乏力、盈利途徑單一的農信社,將面臨凈息差收窄和資產質量惡化的雙重壓力,盈利能力將直面拷問。

3農信社創新發展應采取的對策

3.1堅定信心是前提。在面對重重壓力和困難的同時,我們首先要堅定信心,在劣勢中發揮優勢,搶抓機遇。主觀方面,農信社因農而生,根植于農,網點多,輻射廣,地域和人緣優勢無可比擬;專項央行票據資金的兌付,大量的不良貸款和掛帳虧損得到置換,歷史包袱得以減輕;農信銀、大小額支付系統、銀行卡、ATM等現代化科技的支付體系及設備的建立健全,市場競爭力大大提升;縣域性法人機制靈活運轉,有一支熟悉農村金融業務的信合隊伍,信貸審批程序快捷、簡便等,讓農信社優勢尤在。客觀方面,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平衡較快發展的深層因素和基本條件沒有變,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銀監會從“十個方面”調整“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監管政策,國家對“三農”發展前所未有的重視,大量農民工返鄉創業等,這些在時間、空間、政策、市場上,都將給農信社帶來大有可為的新天地。

3.2致力創新是根本。一是信貸產品創新。在小額農貸的基礎上,加大信貸產品的開發力度,逐步探索推出循環貸款、整貸零償貸款、存貨融資、動產質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等適宜性信貸業務新品種,同時積極推進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業務和失地農民、返鄉民工創業貸款業務,進一步擴大開辦城鎮住房及農民住房按揭貸款業務,積極探索、逐步實行農具、牲畜、農作物收獲權等動產抵押、權益質押、土地使用權抵押、商家協會聯保等擔保形式,多渠道、多形式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加快金融工具創新,積極破解縣域工業企業、城鄉工商、個私經濟、農村城鎮化建設和中小集鎮建設融資難題,幫助農民從傳統農業耕作中分化出來,以支持農業的勁頭推進農、工、商互促發展,一二三產業齊步發展。在貸款期限和償還方式上,結合農村企業、農戶資金特點,采取分期定額、分期利隨本清、按年還本付息、到期還本付息、附加必要寬限期等方式,增強貸款農戶、企業還款的靈活性,用豐富全面的金融產品吸引客戶,擴大市場。二是經營方式創新。按照“一縣一策,自下而上,上級指導,縣級自主”方針,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效率和質量,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集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于一體的企業文化,打造核心競爭力。以客戶為中心,提高效率,節省成本,調整經營戰略,加快經營機制轉換,再造高效、便捷的業務流程,真正實現由支持小“三農”向支持“大農業”轉變,由粗放的經營方式向集約化經營方式轉變,由以物理網點為基礎向物理網點與虛擬網點并重的經營方式轉變,由產品推銷的經營方式向市場營銷方式轉變,真正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方式。

3.3風險管控是保障。針對新形勢下可能誘發的信用風險、道德風險、經營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在貫徹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規模,創新產品,調整結構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和防范新的經濟金融風險。一是積極向政府、財政部門建言獻策,建立農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適當通過財政補貼方式對發放的涉農貸款進行政策性補償,減少風險損失。二是加強與農村保險的結合,在政府的引導下通過涉農保險建立農業信貸風險保障機制,對風險進行分流降壓,減少損失。三是在信貸機制上下工夫,進一步明確、細化各崗位職責,切實提高調查、審查、審批、發放、貸款會計出口、貸后管理等各環節的獨立性,以流程化嚴防操作風險;對企業的信用、財務、風險狀況、項目效益、重大事項等重點關注;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并運用信貸風險管理系統對貸款進行綜合處理,分析預測風險并提出處置意見;健全劣質客戶退出機制,對不講信用的客戶,適時果斷進行淘汰。四是加強內部監管,抓實黨風廉政建設和案件防控治理,獎懲并重,一視同仁,增強風險駕馭能力,堅決扼殺各類經濟金融案件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