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成因與克服策略

時間:2022-09-26 11:24:47

導語: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成因與克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成因與克服策略

摘要: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的出現,不但會危害高校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同時還會影響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率。因此,該文就結合高校體育教學實際分析了工作壓力過大、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教師主體意識的弱化以及高校體育教師評價體系的不合理等容易導致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倦怠成因;克服策略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是出現于高校體育教師群體中的一種心理和行為現象,其主要表現為一部分高校體育教師,對自己所擔任的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沒有熱情、提不起興趣、缺乏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變革的意愿,滿足于以往的狀態停滯不前。由于存在職業倦怠問題的高校體育教師體會不到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意義感和自身在教學工作中的價值感,只是把應做的工作看作不得不完成的“苦差”,所以,往往會在開展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出現消極應付的態度和做法。由此可知,職業倦怠問題的出現,不但會危害高校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同時還會影響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率。鑒于此,該文就針對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與克服策略進行了探討。

1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

1.1工作壓力過大。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中規定“必須為一、二年級本科學生開設不少于144學時(專科生不少于108學時)的體育必修課,每周安排體育課不少于2學時,每學時不少于45min。為其他年級學生和研究生開設體育選修課,選修課成績計入學生學分。每節體育課學生人數原則上不超過30人”。而多數高校針對每個年級學生的體育教學只配備了少數幾名體育教師,在某些高校中一名體育教師甚至要同時擔任多個年級的體育教學工作,總體師生比遠低于教育部提出的“高校體育師生比總體上不能低于1:300,本科院校不能低于1:280”的標準。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體育教師所承擔的體育必修課教學任務已經很重了。但實際上,除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中規定的體育必修課教學任務之外,高校體育教師還同時承擔著體育選修課的教學任務、學校體育運動隊的日常訓練和比賽任務以及學校體育社團的指導任務等,在其他科目教師的休假時間組織開展運動訓練或者是外出參加比賽是常見現象。而繁重的教學任務、運動訓練任務、競技比賽任務、社團指導任務以及必須要完成的各種考試考核、技能培訓和教學培訓,等等,經常會讓高校體育教師覺得應接不暇、身心俱疲,長此以往,教師就很容易滋生消極倦怠的情緒,并最終導致消極、負面心理的出現。1.2教學改革中主體意識的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一直在不斷推進和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所帶來成效也毋庸置疑。然而,在肯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成績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到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中,與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相關的、比較典型的一個問題,就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主體意識的弱化。綜觀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開展現狀可以發現,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路徑多數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是從上面或外部啟動的,甚至就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改革目標、改革內容、改革要求和改革進度等具體內容也是由上面或外部決定的。即使是學校內部的改革,相關的改革理念、改革思路以及改革方法等也是由學校領導和部分學校管理人員集體決定的,一線體育教師能夠參與和自主決定的情況非常少,以至于在這個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師只能作為教學改革方案的被動執行者,自身的主體意識被嚴重弱化,自身的主體意識也無法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高校體育教師就失去了積極主動進行教學改革的意愿和激情,也喪失了教學改革的內在責任感,甚至會出現“應付一天算一天”的消極、負面心理,并成為職業倦怠問題的重要誘因。1.3評價體系的不合理。現階段在很多高校中,學生的體育達標成績和技能測試成績仍然是衡量評價高校體育教師工作成效最為主要、最為關鍵的指標。少數高校在針對教師進行評價時,甚至簡單地認為所帶班學生體育達標成績和技能測試成績好,教師教地就好,就是好的體育教師;所帶班學生的體育達標成績和技能測試成績不好,教師教地就不好,就是差的體育教師。然而,學生的體育達標成績和技能測試成績,雖然與教師的教學水平密切相關,但卻并非是由這一因素完全決定的。實際上,很多因素,例如: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基礎、運動基礎、學習能力等均會對學生的體育達標成績和技能測試成績產生影響。如果在針對高校體育教師進行評價時,只考慮或者是只著重考慮學生的體育達標成績和技能測試成績,往往就會出現不公平的可能。例如:某一級學生的某項體育運動基礎較差,教師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最終的技能測試成績卻仍然不夠理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仍然僅僅以學生最終的技能測試成績作為評級標準,顯然會打擊教師的教學熱情,引發教師的抱怨、牢騷、懈怠心理。

2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克服策略

在針對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進行成因分析的基礎上,以下提出了幾點有助于克服和解決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具體策略。(1)加強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注意調整體育教師和學生人數的總體配比。為解決高校體育教師數量不足,師生配比失調,以致體育教師工作強度大、工作任務重,并引發消極倦怠心理的問題。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學校的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工作,根據學校現有的在校生人數和未來的招生計劃,合理配置高校體育教師的數量,積極開展有計劃、有安排的教師招聘工作,使學校的體育師生配比逐漸趨于合理化,達到教育部制定的標準。并且,在開展教師招聘工作時,還要注意采用科學的方法,例如量表測評、問卷調查、面試溝通等,選擇真正喜歡體育教育、熱愛體育教育的人進入高校體育師資隊伍之中。(2)強化高校體育教師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的主體意識。高校體育教師是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和實施者,重視他們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的主體作用,將改革的自主權真正下放到教師手中,真正做到讓體育教師個人或者是體育教師集體進行自我決策;在設計和實施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方案時,主動問計于教師,以逐步改變以往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教師主體意識被弱化,主體作用被忽視的情況,是提高高校體育教師改革意愿和工作激情的有效策略。(3)完善教學評價機制,重視對教師的綜合評價。簡單來說,就是改變以往教學評價中只關注或過分關注學生體育達標成績和技能測試成績的情況,逐步實現教學評價機制的完善化和科學化。例如:在學生體育達標成績和技能測試成績之外,將教師的教學態度、科研成果、教學方法應用情況等囊括進來,將領導評價、教師自評、教師互評、學生評價綜合起來,以提高教學評價的合理性。

3結語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絆腳石。導致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多而復雜,高校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該校體育教師的實際表現進行經常性的分析和反思,并不斷探索有助于防治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可行性策略。

參考文獻

[1]高文清.信息時代學校組織管理與教師職業倦怠的關系[J].傳播力研究,2019,3(35):241,243.

[2]石中英.教師職業倦怠的一種哲學解釋[J].中國教育學刊,2020(1):95-98.

[3]劉曼.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及對策建議—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分析[J].教育科學論壇,2020(1):78-80.

[4]蔡冬景.淺議高中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20(2):29-30.

[5]李西.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9.

[6]程一軍,樊曉飛,馬文峰.擺脫“術”的羈絆與“教”的束縛—論大學體育教師的現實困境與消解之策[J].體育科學研究,2020,24(1):84-88.

作者:劉愉佳 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