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探討
時間:2022-10-30 03:29:24
導語: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作為高校課程體系中的一環,對于實踐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對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的融入性與挖掘性的特點分析,探討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的建設理念、實施路徑以及實踐保障,以期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的建設有所裨益。
關鍵詞:新時代;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理念與路徑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為我國高校實施課程思政指明了方向。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作為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一環,對于貫徹落實課程思政、實踐三全育人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高校公共體育課承擔著培養大學生體質健康、思想教育及品德教育等素質全面現代的大學生的重任,[2]如何把握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的特點,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高校體育教學、課程建設當中,如何實踐與保障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成為當下實踐和落實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緊要課題之一。本文正是基于此,對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的特點、建設理念、實施路徑以及實踐保障進行分析,以期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的建設有所啟示。
一、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的特點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要實施課程思政,首要問題是厘清課程思政是什么、如何建設課程思政等問題。[4]認清體育課程思政的特點是開展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要前提。[5]在體育專業知識教育過程中“融入”和“挖掘”思政資源是開展體育課程思政的特點。其目的是培養素質發展全面的“人”,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一致。體育教師的育人、課程的育人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統的;不是無意識的行為,而是教師自覺的行為;不是自發的,是有組織的。(一)體育課程思政的融入性特點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側重在體育教學中融入與體育各專項課程知識、體育人物、體育歷史事件等內容密切相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充分體現在體育課的教學組織和方法中,發揮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體地位,反映在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活動方式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和變換練習方式以加強體育教學的應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6]如在體育教學理論中介紹中國女排愛國、拼搏、將壓力轉變為動力等體現體育精神的思政元素。(二)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挖掘性特點體育教學課程思政是對體育教學知識中蘊含的思政理念挖掘,也是思政元素在體育專項中的融入,是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體育課程思政要將思政課的內容有技巧地搬入體育教學課程之中,形成思政教學內容與體育教育知識教學內容相得益彰。唯如此才能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提高,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的建設理念
(一)立足學生做到全面融入。體育教學課程思政建設要融入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教學設計之中。首先,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應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合,在設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等環節嵌入思政教育元素,強調要求和規范。其次,體育教師授課內容應與不同運動項目中的體育精神、文化等內容相融合,使體育教學內容得到延伸,激發學生興趣。再次,科學、合理的安排體育理論課程的教學比例,增添體育教學內容,添加體育人文相關理論,強調在體育教學中體育精神與文化的滲透。(二)立足課堂增強教育效果。課堂作為體育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渠道,應當充分利用。在課堂內容設置中要充分體現體育教學中的內容,滿足學生需要層次,符合學生成長規律,注重“技德合一”。在課程設計中要采用變化多樣的教學模式,引入具有實踐性、拓展性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話語權,讓學生在實踐中分析和思考,在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積極發展,實現德育的提升。(三)立足課外豐富德育形式。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在于學生樂于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能夠有效落實學生德育培養。[7]首先,建設體育類學生社團,加大學校體育文化的宣傳,讓不同專業的學生能夠參與進來,感受體育運動所帶來的魅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其次,圍繞“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將不同形式的體育鍛煉活動融入于拓展學生素質內容之中,加大“三走”活動宣傳和落實,積極開展大眾體育活動,將體育鍛煉與思政教育有效結合。
三、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
(一)利用各種契機將體育教學和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在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體育賽事這樣一個受到高度關注的事件,如果能夠將其巧妙運用,將會使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體育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體育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發現和利用各種契機,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具體表現,用生動活潑的形式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樂的主題教育和形式多樣的活動,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體育教師可以在適當的環節采用榜樣激勵的方法以及評比的方法。同時,體育教師要及時總結、勇于創新,不斷優化活動形式,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女排精神”的教育作用,可以在將體育教學和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很多學生認為在進行排球、籃球等項目基本技術練習的時候比較枯燥,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因此,體育教師在講授技術動作的同時,還應通過適當方式給學生講解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獲得“五連冠”的過程如何體現出了拼搏進取,女排隊員們如何戰勝訓練和比賽中的一切困難,為祖國贏得榮譽。學生們會把中國女排作為榜樣,結合自身在練習時遇到的具體情況,進行對比和思考,進而形成在態度、作風、品德等方面的喚醒、感召,發揮“女排精神”的激勵作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是很多學生關注的熱點,剛剛第十次奪得世界大賽冠軍的中國女排壓軸亮相花車游行,體育教師可以將這一時效性很強的素材,用于對學生進行評獎、表彰的環節,通過對“女排精神”的高度肯定和贊揚,讓學生把近期目標和長期規劃結合起來,志存高遠,把為國爭光作為強大的動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有效發揮體育教學自主教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需要基于對學生的充分了解,特別是要對學生實際思想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和準確判斷。在每個教學環節中,采用何種教法,要與學生身心發展相適應,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對同一技術動作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達到的教學效果也有差別。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分小組進行技術動作練習,完成相應練習任務,并要求學生進行相互的點評。學生之間會對技術動作進行討論和思考,交流彼此對技術動作的了解和認知;同時,小組練習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增進彼此的交流與感情。(三)充分重視榜樣的作用。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領導者與組織者,體育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順利推進體育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體育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建設,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培養教師良好的道德素質。1.真懂真信,秉持政治信仰教師在自己真懂、真信的基礎上,要在課堂上理直氣壯地向學生傳授政治信仰。面對中國運動員培養模式問題,唯金牌論、運動員退役后生活保障等問題,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儲備,并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信仰,和祖國利益保持一致。教師應做表率,在課堂上要以證明引導灌輸為主,在講臺上始終如一,不忘初心,“唱響主旋律”。2.率先垂范,發揮標桿作用只有教師自己成為有思想、有人格、有高度的人,學生才會覺得這樣的老師是值得信服的人。作為體育教師要嚴格自律,以身作則,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學習精神,努力學習體育專業以外的知識,成為終身學習的踐行者,不斷用新的知識和技術武裝自己,努力汲取一切有益于融入課程思政的新知識和新理論。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做到言行一致,使學生始終以教師為標桿,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至體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8]除此之外,還可以發揮學生榜樣的作用,“典型示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體育教師要善于發現適合作為榜樣的同學,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則滲透在這樣互助合作的過程中。(四)運用多種新媒體傳播手段,增強課程思政的多元性。近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創新倍受關注,而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無疑是眾多創新實踐中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新媒體發揮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一方面教師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內容、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的展現優勢與交互優勢,提高了思政課教學效率和質量。新媒體手段的運用,有利于實現強化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目標,使課堂主渠道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在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貫穿思想價值引領。鑒于現今新媒體的廣泛應用與深刻的社會影響,新媒體應該成為課程思政的第二課堂。體育教學思政課程應打造“新媒體+思政教學”的新模式,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展現課堂教學魅力,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形式。如基于VR技術的軟件課程,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習體育知識,體驗現實環境不允許的體育競技,現場觀摩重大體育賽事,感受體育精神。同時,可以有效運用新媒體幫助體育教學打造惠及全社會的現象級傳播。學校運用信息網絡媒體中心,調動一切宣傳資源和通道。一些精品課程,精彩賽事以公開課形式直播,學校全媒體中心通過網站、官微等平臺著力宣傳成效,創作課程思政系列微課堂、微視頻,在網絡新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傳播。
四、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的實踐保障
(一)加強政策支持,做好頂層設計。高校領導應加強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制定明確的“時間表”和切實可行的“路線圖”,給予組織、經費、激勵等方面的保證。從頂層設計層面,學校要有氛圍,體育教學部門要有特色,體育教學要有特點,體育專項課程要有品牌,講授要有風格。從成果方面的,課程的成果———成果要可固化,人的成果———教師要有榜樣。具體落實上,校領導在具體體育課程思政課程活動舉辦上要親自牽頭,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召開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推進專題研討會等,出臺專門實施細則,全校多部門聯動。如上海體育學院“體育強國”的課程,根據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特點,突出體育專業特色而開設的。采取校長負責制,校黨委宣傳部、思政教研部具體實施,學工部和各二級學院協同配合,旨在實現“思政課程改革”與“課程思政改革”的結合,體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嘗試、新突破。系列課程特邀奧運冠軍、著名運動員、國家隊主教練等,圍繞中國體育發展,以座談訪問的形式進行。中國兵乓球隊“冠軍是怎樣煉成的”專題座談,介紹了乒乓球人才選拔的標準、國家隊隊員的生活管理與思想建設、中國乒乓球何以長期“稱霸”等內容。對增強學生的國家榮譽感、集體榮譽感、使命感,青春拼搏為祖國繁榮貢獻力量,都具有極其親切和震撼的效果。(二)完善師資隊伍建設,保障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重在建設,教師是關鍵,教材是基礎,資源挖掘是先決條件,制度建設是根本保障。只有充分發動和組織教師積極參與,才能促進課程思政的全面建設和發展。[9]加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首先要加強體育教師隊伍思想建設。[10]一段時間以來,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知識與能力育人,而弱化了思想育人,體育課程思政就是加強體育思想育人的具體途徑。要加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具有較強的改革意識,發揚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在實踐中創造出富有成效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其次要建立一整套可持續的教師隊伍培訓機制,以講課、專題報告、專家顧問團等多種形式,全面提高教師教學改革能力和教書育人本領。如上海大學策劃“大國方略”“創新中國”等11門課程思政通識課,對不同專業教師講述了課程思政的設計理念,指導教師如何把專業課思政化。(三)優化課程教學,實現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科學化。通過建設無縫融入的渠道,把思政教學的價值觀無縫融入到公共體育課程中。在公共體育課堂開展課程思政,其中關鍵是要在思政的價值觀引領下制定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建立科學的內容體系。1.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11]曾指出,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12]中國夢在體育領域的具體反映,就是體育強國夢。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體育的發展不僅關系到運動員個人的得失,關系到某個體育項目的興衰,更是與國家形象的塑造、民族精神的展現密不可分,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緊密相聯。2.將文化與知識蘊涵于體育歷史與理論之中體育歷史發展悠久,古代教育中“射、御、舞”中就是德育、美育在體育教育的體現。可以說,體育是文化的延伸,是開展德育、美育的基石,是體育教學組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體育理論課是對體育理論、健康、心理等綜合性知識講授。體育理念與運動技巧隨著科技、社會發展而更新、改變。因此,理論課的講授要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養成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理念。3.圍繞體育鍛煉傳遞體育精神體育精神中蘊含的關愛與尊重、友誼與團結等精神內涵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而學生在參加體育訓練和比賽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規則意識,更是使其成為優秀公民所必需的,有利于推動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因此,體育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開展體育運動,更要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將體育運動所孕育的體育精神深入細致地進行挖掘。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體育培養學生意志品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才能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才能使中華體育精神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四)改進評價體系,驅動課程思政改革。高校現有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對體育課程思政的特點體現不夠,需進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發揮評價指揮棒的作用。[13]針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方面,以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測評為主的單一考核體系向“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程度”等育人效果的評價指標延伸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體育課程思政的融合模式是將教師立德樹人能力方面的評價內容與體育專項技能、體育教學方法手段等考核評價指標的有效結合,具體指標內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育人態度與效果等。[14]通過明確指標體系,引導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的運用,突出課程思政的導向性和驅動力。針對學生的評價考核方面,評價標準主要由大學生的體育技能能力與心理成長發展兩部分組成,在對“體質健康、體育知識技能”等傳統實操實踐內容評價的基礎上,融入“思想道德、素質修養、情感態度”等心理和價值觀方面的評價指標,構建“績、勤、德”等多維度、全方位的評價體系,實現操作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效結合。
作者:王耀東 楊卓 單位:1.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體育教研部 2.北京城市學院體育教研室
- 上一篇:高校體育教師心理資本屬性研究
- 下一篇:普通高校體育教師素質構成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