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建設的幾點因素

時間:2022-04-14 11:08:24

導語:古代城市建設的幾點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代城市建設的幾點因素

一、區位因素

區位條件對于遼陽古代城市建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城市選址上。通常國都乃至城址的選擇與建設既注重宏觀區位條件,也考慮微觀地理位置。古代遼陽的區位條件有以下優勢:一是地理位置偏遠,非武力所不能及。《遼東志》載:“遼,遠也,以其遠在九州之東,故名遼東”,就中原地區而言,遼陽自然是非常遙遠的地方,因此稱“遼”。二是可充分利用地緣政治因素,為國家的穩固發展創造比較穩定的環境。從戰國時燕國至遼東擊敗東胡,修建自造陽到遼東的長城,并設置遼東五郡來看,襄平城從建立之日起,就肩負保衛國家安定的重要使命。明朝時,為了鞏固北方地區的穩定,建立了一套完備的長城防御體系,并于遼陽設遼東都指揮使司。《明一統志》載遼陽“負山阻河控制東土,秦筑障塞以限要荒,臨間之西海陽之北,地實要沖,東北一都會也”,說明明代遼陽城以其重要的地緣政治因素,為國家邊疆的穩定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天下安危常系于遼野,遼野安,則海內風塵不動;遼野一擾則天下金鼓互鳴”。這段話出自明清之際朝鮮學者金景善所著《燕轅直指》一書,它非常準確地論證了以遼陽為中心的遼東地區的戰略地位和軍事價值。三是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較好的經濟基礎,可以更加促進城市的發展與穩定。燕人早期對襄平城選址時,也考慮了這一點。很早以前,遼陽先民就過著定居的農業生產,從事原始的農耕經濟。相對于當時東北大部分地區從事原始的游牧經濟來說,遼陽地區的經濟基礎要好得多。四是地形地勢條件優越。遼陽古地地處中原地區到遼東半島以至東北廣大區域的古交通線的咽喉要地,且土質肥沃,又東南群山環繞如重關疊鎖,太子河諸水迂回,貫穿而西下,憑山依河,為兵家攻守必爭之地。努爾哈赤將后金國都從赫圖阿拉遷往遼陽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努爾哈赤在1621年攻克遼陽之后,對諸貝勒大臣們說:“遼陽乃明及朝鮮、蒙古接壤要害之區,天既予我,即宜居之”,隨即便將國都遷至遼陽。

二、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對于遼陽古代城市建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建城思想上,進而直接影響到城市布局以及公共建筑、居住設置等方面風格。遼陽古代文化是多種文化的交融,其中有漢文化,也有少數民族文化。遼陽文化歷史的演變呈間歇期、交替期迭進,實際上是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消長的歷史。在中原政權強大穩定時,遼陽隸屬于中原王朝,接受較多的中原文化思想;在中原中央政權統治松懈的末期,遼陽往往為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割據,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漢文化在此交融。伴隨著這種關系的互變,遼陽地區的文化交流也呈現出間歇性的特點。遼陽地區接受中原文化思想影響較早,第一次大規模的影響出現在秦漢之際。隨著中原王朝行政機構和駐軍增多,襄平城成為遼東地區邊陲重鎮。中原相繼有晉、冀、魯等地遷民于此,定居者越來越多,中原文化進一步在本地傳播,致使襄平地區的商業、手工業、采礦業和建筑業都有比較迅速的發展。中原傳統營造思想,如方形城市、內城外郭、棋盤市城市格局、旁三門等、對于古代遼陽城市建設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漢襄平城,城呈方形,四面辟門,是較典型的中國傳統城市模式。明遼陽鎮城,略呈方形,共六門,城內道路修直,以通向城門的道路為主干道。街道東西對稱,形成若干個十字街。城內布局井井有條,有如棋盤。與此同時,北方的少數民族也在不斷地接收中原文化思想,在繼承、融合中原文化的基礎上建立城市。但城市整體布局、建筑形式等有時還具有本身的獨特性。因此很多少數民族政權下建立的城市是中原匠人技術與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生活習慣而結合的產物。如高句麗遼東城,城為方形,有內外城,城門有三,三門直對,粗略體現出軸線的手法,這些都包含了中原建城思想的影子。但其也有本民族獨特之處,主城門為東,有高大門樓,這與漢族坐北朝南的建筑觀念大相徑庭。

三、民族因素

古代遼陽地區是一個多民族的匯集與交融的區域,同時又是各民族的政治舞臺和文化熔爐。從晉末全國性民族大遷移開始,遼陽先后經歷了鮮卑慕容氏和高句麗前后約300多年的統治;唐末以后又經歷了契丹遼女真金和蒙古元三個朝代共約450年的統治(918—1368)。在明代統一遼東、穩定發展250多年(1368—1621)之后;滿族所建立的清代(后金)又取而代之,在此進行了290年的統治(1621—1911)。這些少數民族都是從關東地域內興起的,遼陽在他們所建立的全國性或地方性政權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遼金為五京之一,元為行省駐地;明為都司鎮城,后金曾建為國都,入關后把這里當作是龍興之地。因此,這里就成了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熔爐。少數民族以其特有的英勇善戰使得遼陽幾度興盛幾度衰弱,萌生的文明一次又一次為戰爭的強烈破壞作用所摧毀,民族的重新崛起每一次都得在一個極其原始、落后的低水平上起步,但這期間也形成了一些具有民族特點的城市文化內涵。如遼代城市設計,突出特點是采取契丹族和漢族分居方式。漢族與契丹族不在同一個城中生活,通常將外城稱為漢城。這種國人與漢人分居的建城方式是契丹民族的一種首創。

四、社會制度因素

社會制度對遼陽古代城市建設也有直接影響。遼陽古代城市長期以來,一直處于中央王朝或地方政權的統治下,統治階級在此設立的都城和州、府、縣等,有著濃厚的權利色彩。城市的中心是政權統治的中心,如宮殿、官府、衙門等。但由于遼陽古地在東北有著及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遼陽古代城市建設中也往往體現出強大的軍事防御機構。有時城市不僅僅是政權統治的中心,也是軍權統治的中心。如蒙元經營下遼陽城市建設呈現以下特點:一是1287年元始設行省制,在遼陽設行中書省。遼陽行省下設大寧、廣寧、沈陽、遼陽、開元、合蘭府水達達、東寧等7路。其中遼陽路轄路、州、城、寨十三,多是當時經濟文化發達的城市。二是元代在東北廣設驛站,當時遼陽行省范圍內有站赤120處。又如明代統治者實行軍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在遼陽設遼東都指揮使司,領25衛2州管理遼東。明重視衛所城市建設,據《遼東志》記載,遼東名城遼陽城內建有都司、定遼左、中、右、前、后、東寧六衛及自在州衙署,察院、都察院行臺、布政邊防分司、苑馬寺、太仆寺、副總兵府、管糧通判等官署。遼東開衛后,遼陽衛所城池加以修整,擴建,還增建一批千戶所、百戶所及驛城。

綜上所述,遼陽古代城市建設就是在上述幾點因素的影響下不斷發展的。古代遼陽曾經有過輝煌燦爛的歷史,這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不僅僅是一份榮耀,更是一分責任與考驗。我們憶古思今,在總結和汲取古代城市建設的良好經驗之后,我們需要在現代城市建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

本文作者:何婷婷工作單位:遼寧建筑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