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副刊在城市文化建設的作用

時間:2022-05-15 02:55:14

導語:黨報副刊在城市文化建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報副刊在城市文化建設的作用

不斷挖掘梳理城市文脈,豐富充實城市文化內涵

南通日報副刊是南通地方文化建設的一支生力軍,是其他力量無法替代的。南通日報副刊人,歷來就有文化自覺的良好傳統,把弘揚、挖掘、傳承地方文化作為己任,把地方文化作為報紙副刊的重要支撐。南通的每一個文化事件、文化項目、文化產業幾乎都被南通日報副刊關注過、報道過,甚至是長期跟蹤、深度挖掘過。及時發現優秀的文化現象,并予以大力弘揚。南通有一千余年的建城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通歷來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各種文化現象層出不窮。副刊人,首先是新聞人,對新出現的文化現象特別敏感。及時發現,及時報道,是副刊的常態。略舉兩例。藍印花布雖不發韌于南通,但南通人吳元新把這一非遺傳承發展得十分到位。30多年前,吳元新就走村串戶,在農村收集了上萬個藍印花布的紋樣。他在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加以研究和創新,出版了相關的專著,并在南通大學、清華大學建立工作室,向年輕學子傳授相關知識和技藝。他還把自己的女兒女婿動員起來,一起加入到這一非遺的傳承中。吳元新也因為對藍印花布傳承成績突出,被選為中國民協副主席。藍印花布現已成為南通的一個文化招牌。吳元新的傳承工作做了幾十年,我們南通日報副刊也跟蹤了幾十年,有關報道難以統計。南通有一個地方劇叫通劇,唱的是悲腔,說的是方言,守著幾個傳統劇目,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而南通通劇團一班人絕處求生,不斷改革創新,推出了新的劇目《瓦匠女人》。我們副刊記者聞訊而動,把這一改革創新作為地方劇種求生存求發展的樣本進行深入挖掘和探討,及時推出了長篇報道。《瓦匠女人》受到了年輕觀眾的歡迎,還走出了南通,贏得了市場的認可。一劇救活了一個劇種,也救活了一個劇團。盡管報紙成本在不斷增加,但對文化宣傳我們一直不惜版面。文化視點版面一周一期,圖文并茂,全年就有50余個重大文化報道奉獻給廣大讀者,讓讀者享受到文化大餐的獨特味道。對地方文化進行長期深入的挖掘和梳理。每次版面調整、欄目增減,我們都站在加強全市文化建設的高度進行認真梳理,哪個文化領域還未涉獵,哪個文化條目還不清晰,就把版面和欄目定位于哪里,舉全副刊之力,甚至全報社之力,不惜時間,不惜工本,直到完整梳理完成為止。一以貫之,長期堅持,體現的是黨報副刊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南通人文薈萃,眾多杰出人物在這里留下史跡。杰出的戲劇理論家李漁,外科醫學家陳實功,說書藝人柳敬亭,“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實業家、教育家張謇,著名演員趙丹,等等。2014年,趙丹故居所在的老街區面臨改造,如何保護名人故居成為民眾普遍關心的話題。我們抓住這一契機,在“城市記憶”版面開出《歷史文化名人故居尋訪》欄目,從尋訪名人故居切入,對南通的一百多位有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進行了全部梳理。歷時兩年多的報道,是一次對文化名人的大巡禮,既讓大家知曉了南通人文歷史之厚重,也讓政府部門深切體會到對名人故居保護的責任之重。這一欄目被中國報紙副刊協會評為年度優秀欄目。地處長江入海口的南通,既有吳文化的軟糯,也有楚文化的堅韌,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樣式,被稱之為江海文化。為了發揚光大這種地域文化,2016年,我們專門開辟了《江海文化大家談》欄目進行深入探討。從市委書記、宣傳部部長,到普通市民,包括海外通籍人士,對這一話題興趣濃厚,紛紛撰文參與討論。通過長達一年半,200多篇文章的全方位探討,最終形成了共識,認定“包容匯通,敢為人先”是江海文化的精神內核,并把它作為城市精神永遠伴隨南通不斷發展前行。文章結集出版,成為一份厚重的文化產品。2012年,我們設立了《古鎮覓古韻》的副刊新欄目,把南通下轄的二十幾個古鎮的古跡留存、人文歷史、現實風貌等系統梳理了一遍,最后把文圖結集,作為江海文化系列文叢之一種正式出版。直接參與地方文化建設。南通日報副刊部歷屆負責人,都是市政協委員。通過這個平臺,他們不斷提出文化建設方面的議案,直接促進地方文化建設的發展。同時,副刊人還積極加入江海文化研究會、張謇研究中心等社會文化團體,用副刊積累的各種文化資源為相關研究、相關產業作出獨特的貢獻。比如南通1895產業園建設、張謇全集的編撰出版等大型文化工程,或多或少地利用了我們副刊人提供的文化資源。我們副刊部門還獨立承擔有關文化項目。比如2016年,我們副刊承擔了南通首部旅游口袋書《尋味南通》的編輯出版工作,填補了南通空白,受到了外宣部門和旅游者的普遍肯定。

搭建多種平臺,促進城市文化人才不斷成長

文化的發展和建設關鍵在人,在文化人才的培養。黨報副刊是個文化平臺,有責任為促進地方文化建設所需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出力。報紙副刊是一個展示平臺。所有文化成果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得到充分展示。比如文學作品,可以在“江海文學”版上展示;出作品集了,可以在“閱讀”版發表書評;書畫篆刻作品也可以在相關版面與廣大讀者見面。副刊也是一個競爭平臺。南通燈謎愛好者眾多,有兩個燈謎協會。我們在文藝副刊廣玉蘭上設置了燈謎欄目,讓兩家燈謎協會打擂臺,誰制的謎好就優先刊登誰的。這樣的良性競爭,調動了兩會的積極性,燈謎質量有了長足進步。副刊也像一所學校,能磨練人。副刊編輯對工作精益求精,眼里容不得沙子,對每篇稿件,甚至每個文字都要斟酌再三。磨稿子,實質上是磨人,磨作者。我們建立有作者群,在群里就某個稿件,或者某些共性問題,隨時開講。這樣的探討和交流頗受作者們的歡迎,都說受益匪淺。我們副刊部,也是個參謀部。一位龐姓作者是個篆刻愛好者,又對地名文化有興趣,我們就建議他用篆刻的獨特藝術形式,把300多個南通老地名記錄下來。我們破天荒地為名不見經傳的他開了欄目,一直延續了兩年多時間。這樣的高待遇,既促進了他藝術的提高,也為南通地名文化留下了一部特別的著作。從百年前報紙副刊發韌起,魯迅、沈從文等一大批文化大家從這塊園地里走出來,也就是說報紙副刊從她一誕生就有培養文化人才的光榮傳統。時代雖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優良的文化傳統還是很有必要繼承和發揚。

堅持高雅品格,把黨報副刊辦成城市文化地標

報紙副刊具有天然的文化屬性。有什么樣的地方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報紙副刊。反過來,地方權威報紙的高質量副刊又是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民晚報的《夜光懷》、文匯報的《筆會》、羊城晚報的《花地》、北京晚報的《五色土》等名牌副刊,就是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標。副刊版面清晰,定位明確,特點鮮明,文氣沛然。南通日報副刊根據地方文化特點和需要設置版面和欄目,這既能贏得讀者,又有可靠、充足的稿源。長期堅持,既為地方文化建設作出了貢獻,又形成了獨特的副刊風格。在版面風格上,我們一直把文氣、雅致作為追求的首要目標。以綜合性文藝副刊廣玉蘭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版面為廣大讀者所推崇,已成為南通日報的品牌,南通地方文化的品牌。副刊人也是文化人,各有擅長,成果豐瞻。優秀的副刊,離不開優秀的副刊人。我們南通日報副刊編輯都努力成為地道的文化人,甚至是知名文化人。他們都熱愛地方文化,各有成長。梅庵古琴,是南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副刊編輯嚴曉星是古琴掌故方面的專家,出版了多部專著。也正因為他的突出成績,南通成為中國古琴研究的一塊高地。朱一卉、毛雨森擅長小說創作,擔任市作協的領導工作,出版了幾百萬字的小說作品。胡豆周對南通的護城河,也是國家5A景區的濠河進行了一年不間斷的踏訪,寫出了《濠河邊走過二十四節氣》的旅游文化專著。編輯中還有人專門研究南通方言、服飾,寫出長篇研究論文。面對新媒體時代,副刊的文化傳播出現新的挑戰。變的是媒介,是載體,不變的是副刊人對文化的堅守和擔當。近年來,南通日報副刊人又在積極探尋有效路徑,讓文化的宣傳和弘揚在新媒體形態下有新的更大的拓展。

作者:周權 單位:南通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