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配電網建設論文

時間:2022-09-11 09:52:46

導語:優化配電網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優化配電網建設論文

1優化配電網建設的提出

一是缺少長遠的科學規劃設計,未充分考慮農村經濟發展、用電特點和地域環境的差異性,電能質量不高、電網“卡脖子”、低電壓現象較為普遍,無法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二是農村電網裝備水平不高,設備運行年限較長,設備老化嚴重,存在安全隱患;三是建設管理不規范,施工工藝較差,設備標識不全,入網設備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農村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國網山東高密市供電公司心系“三農”,在硬件方面致力于農村電網治理、優化。

2優化配電網建設的做法

2.1深入調研分析,確定指導思想和目標

為深入掌握農村電網現狀,該公司組織專題調研,成立工作小組對15個鄉鎮的450個用電村開展深入調查,針對不同類型的村莊,不同的人群,調研農村電網狀況,征求農村客戶對電力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將其作為深入研究農村電網現狀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全市農村供電現狀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梳理分析出了農村供電存在的問題,并剖析問題根源,確定了農村配電網建設的指導思想,即:深化農村配電網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提升農村電網裝備水平,徹底解決農村用電的矛盾和壓力,使農村生活、生產用電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實現農村電網供電能力和服務水平雙提升。對應指標而言,提高農村客戶端電壓合格率、農村供電可靠率和農村客戶滿意率,降低農村低壓線損率。

2.2開展“拉網式”排查,確定農村電網建設發展重點

為全面掌握了解農村電網運行狀況,利用運行的信息化支撐系統,由工作小組對線路、配電變壓器、配電盤、開關柜等各類農村配電設施的基本信息和運行數據進行普查、分析,與當地農村經濟、地域條件相結合,分類梳理建檔,查出問題,作為明確農村電網建設思路的主要依據和項目立項的決策依據。經過梳理分析,明確3個方面為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的重點:在用電安全方面,主要是解決設備老化破損、絕緣性能差、“三線混拉”等影響居民用電和農灌用電安全的問題;在供電能力方面,主要是消除網架薄弱、配電變壓器重載超載運行、電網“卡脖子”現象等;在電能質量方面,主要是改善低壓線路迂回供電、末端電壓低、負荷三相不平衡等。針對這3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分別制定了詳細的解決方案和措施,落實責任單位,針對問題的緊急程度,按照輕重緩急安排時間進度,并與綜合計劃和投資計劃相結合,落實項目和資金。

2.3超前規劃,創新優化,促進農村電網協調發展

(1)前瞻性規劃農村電網。

為避免重復投資、過度建設,明確了農村電網規劃“適度超前、統籌協調”的原則?!斑m度超前”以5年前景為參照,主要包括:一是容量適度超前,引入“戶均容量”“戶均用電能量”指標量化核定,確保滿足農村發展需求;二是技術適度超前,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確保優質供電、節能降損。“統籌協調”分電網內、外部協調,其中外部協調即農網規劃與當地發展規劃、建設規劃相結合,以配套地方建設與發展,如高密東北鄉的大欄地方,市政府規劃建設莫言文學民俗村,該公司迅速與政府接洽,共商建設事宜,做好電力保障;內部協調即兼顧高、中、低壓三級電網協調發展,提高網架靈活性,逐步構建聯絡化的安全可靠電網。

(2)突破性優化農村電網布局。

在以往農村電網布局中,受技術、人員等多種因素制約,在決策農網建設與改造時往往僅考慮“容量對比負荷”這一參數,造成電網靈活性差、電源點偏離負荷中心,從而導致損耗大、電壓不合格等問題。綜合農村負荷分布零散、覆蓋區域大的實際情況,該公司嚴格按照“小容量、密布點、短半徑、絕緣化”的農村供電模式進行配電網建設,使農村臺區電源點“化整為零”,以配電臺區小容量、多布點的形式,縮短供電半徑,減少線路迂回,提高末端電壓合格率;同時絕緣化措施有效杜絕觸電隱患,從而保證了農村電網的安全、可靠、靈活供電。

(3)創新性分類細化供電模式。

農村電網具有地域分布廣、范圍大、負荷分散的特點,且農民居住和農業生產活動分布廣泛,受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產業結構、地理條件多樣化影響,用電需求存在較大差異。該公司根據農村電網“小容量、密布點、短半徑、絕緣化”的建設原則,因地制宜,根據經濟發展、用電需求、地域環境、戶均電能量等參數,將農村分A,B,C,D四類區域,探討確立了分類供電模式,從電源布置、容量配置等方面科學指導農村電網規劃設計。

(4)針對性提升農村電網裝備水平。

農村電網點多面廣,管理難度大,存在問題多,該公司按照“先急后緩、分步實施”的思路,提出重建、技改、維修3個層次,對農村電網進行分級建設與改造,最終建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技術適用、供電能力強、電能質量高、電能損耗低的新型農網。

首先,重新建設消除安全隱患。在農村電網現狀的普查和分析中,發現部分地區特別是經濟條件相對落后、地域環境相對惡劣的地區,農村電網還存在臺區變壓器年久失修且線路絕緣老化、“三線混拉”現象嚴重、電力設施存在觸電危險等安全隱患問題。針對這類問題,該公司將這部分農村電網的重新建設優先納入電網建設規劃和計劃,旨在最短時間內解決農村安全用電問題,提高農村電網健康運行水平。

其次,技術改造破解布局難點。由于歷史因素和資金制約,農村電網布局不合理的問題比較突出,網架薄弱、配電變壓器重載超載運行、“卡脖子”線路制約、故障時負荷轉供能力不足、線路迂回供電、末端電壓低、負荷三相不平衡、臺區出口電壓不合格等現象普遍存在。如何解決好這類問題是農村電網技術改造的重點。對此,該公司根據農村電網狀況和資金投入情況,對技術改造確立了以下原則:“大改”高標準,考慮適度超前,改造建成新臺區、新線路,滿足5年內用電需求;“小改”重協調,綜合分析區域內原有電網設施的可用價值,參照新標準要求,進行主要設備或局部線路改造,滿足3年內用電需求。

再次,維修整理確保優化運行。針對在以往部分農村電網設施中出現的施工工藝差、安全標識缺失、設備材料質量難以保證的問題,該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標準化、樣板化維修整理措施,全面規范農村電網設施建設。凡是列入整修計劃的低壓項目全部按照《中低壓配網工程施工工藝示范手冊》和《中低壓配網設施標識規范手冊》進行施工,以標準化形式約束36項主要施工工藝的開展,在供電所培訓場所和主要施工地點,以圖文形式展示樣板工藝,全面宣貫應用,促進工藝提升。

作者:賈聚光張麗華單位:國網山東高密市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