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教育法制保障建設探析
時間:2022-11-14 04:07:47
導語:終身教育法制保障建設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濟強是新江蘇發展的物質基礎,百姓富是新江蘇發展的價值追求,環境美是新江蘇發展的生態需求,社會文明程度高則是新江蘇發展的重要體現。終身教育與“強富美高”新江蘇發展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內在聯系,當前開展終身教育法制保障建設,是加快終身教育法治化進程、保障公民學習權、破解機制瓶頸的需要,對于實現“強富美高”新江蘇發展目標具有必要性。
關鍵詞:新江蘇發展目標;終身教育;法制保障;必要性
在2014年12月視察江蘇時要求江蘇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描繪出江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發展藍圖,“強富美高”成為江蘇建設“十三五”的目標任務,也是未來江蘇發展的著力點。在當前江蘇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要實現“強富美高”的新江蘇建設目標,需要依托終身教育的實施與發展。當前在國家立法缺失,其他部分地區終身教育立法已先行的情況下,江蘇要加快終身教育體系建設,開展法制保障建設已是當務之急。
一、“強富美高”新江蘇發展目標的內涵解讀
(一)“經濟強”:新江蘇發展的物質基礎?!敖洕鷱姟北恢糜谛陆K四大目標任務的首位,也是新江蘇發展的物質基礎。江蘇作為我國的主要經濟省份,多年來地區生產總值(GDP)均位居全國前列,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江蘇的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77388.28億元,居全國第二。江蘇經濟發展的歷程、稟賦和定位,決定了江蘇未來建設發展中必須堅定不移地建設經濟強省。所謂“經濟強”,并非單純追求經濟體量,而應體現在創新能力強、經濟結構強、質量效益強、企業活力強、特色優勢強,這樣才能實現經濟實力的總體強勁。距離這一目標,江蘇還存在著產業結構未臻合理、產品附加值有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仍需加強等問題,在當前能源資源短缺、可供利用的土地資源不足以及環境容量有限、市場競爭加劇的形勢下,壓力巨大。以服務業為例,眾所周知,進入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服務業的高水平發展,2016年江蘇的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9.9%,與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占比相比,差距較大,與全國平均水平也存在1.9個百分點的差距。生產性服務業帶動性不足,新興服務業領軍企業數量偏少,產業結構轉換系數的區域差異明顯都是江蘇經濟優化結構、增效發展中的重要問題。而高新技術產業近年來雖然在產值的絕對量和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都實現了較大增長,但以生產零部件和材料為主的產品較多,戰略性整機產品較少,品牌產品、高端產品較少,而貼牌產品、低端產品較多,“高端產業,低端環節”的矛盾較為突出,自主創新能力偏弱、市場規模較小、布局規劃不合理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未來幾年,江蘇應積極構建以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全面提高全省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1](二)“百姓富”:新江蘇發展的價值追求。在“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發展目標中,“百姓富”是檢驗發展的直接標準,也是推動江蘇發展的價值追求,在總發展目標中是最為根本的目標。“百姓富”的江蘇,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優美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具體而言,“百姓富”應體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收入財富方面,居民能充分就業,收入水平逐步提升,同時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維持在合理區間,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相對合理,家庭財富積累速度加快;二是社會保障體系更為完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實現全覆蓋,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就業、醫療等保障力度加大,城市管理、社區服務等工作成效明顯,為城鄉居民創設更為優良的生活環境和條件;三是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時,提升消費水平和檔次,使百姓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四是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居民學歷教育年限進一步延長,終身學習成為百姓的生活方式,文化娛樂生活不斷豐富,民主政治生活參與程度不斷提高,社會安全感日益提升。但是,當前江蘇距離這一目標的實現仍有一定差距,民生建設方面還面臨著縮小城鄉差距、滿足偏遠多層次需求的挑戰,民生保障依然是推進區域城鄉一體化的薄弱環節。2016年江蘇人均可支配收入32070.10元,人均GDP為96887元,占比為33.1%,而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為44.1%,與一些發達省市相比,差距更大,這反應了江蘇居民勞動報酬在經濟總量中占比較低,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費型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等指標同樣如此。此外,蘇南、蘇中與蘇北在這些指標方面的區域差異也十分明顯。因此,未來江蘇的民生建設,應在增加居民收入、發展社會事業、推進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提高扶貧開發水平上著力,實現全方位多元化的“百姓富”目標。(三)“環境美”:新江蘇發展的生態需求?!碍h境美”是江蘇發展的生態需求,即有清新的空氣、優良的水質、潔凈的環境,自然環境美、景觀特色美、城鄉協調、文化交融。這一目標任務可分解為三個方面:一是治理環境污染。江蘇環境管理已經實現了從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濃度控制到總量控制、污染物的末端治理到源頭控制的轉變,使常規污染物排放的總量持續下降。[2]但除了常規污染物以外,一些新型污染物的排放問題也值得重視。大氣霧霾和水污染治理問題日益突出,治理環境污染問題仍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重點突破的問題。二是建設生態環境。改善環境質量,青山綠水、生物多樣、生態系統和諧穩定、城市和村莊面貌得到改變,城市融入自然,現代融入村莊,宜居樂居,讓詩畫美景展現在江蘇大地,群眾對環境質量認同度提高。三是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引導居民逐步形成節約、環保、綠色、生態的意識,加深對生態資源重要性的了解和認識,形成生態文化,并外化為居民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行動。但是,江蘇目前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足的矛盾仍較為突出,以單位能源消費量為例,江蘇與一些注重能耗控制、強化高能耗產業管理的地區相比,差距較大,而在工業污染物排放量方面也與廣東等省份差距明顯,因此,抓好生態空間源頭管控、強化資源節約高效利用以及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重點任務需要在未來幾年加大推進力度。(四)“社會文明程度高”:新江蘇發展的重要體現。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的意見》指出:“社會文明程度高,就是要有共同精神家園、良好社會風尚、廣泛公平正義、和諧社會秩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公民素質高、社會風尚好、文化軟實力強,公平正義得到保障,遵法守法成為習慣,誠信友善蔚為風氣,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社會文明程度高”目標的實現有三個方面的重點:一是公民素質的提高。社會的文明包括了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并不會必然帶來精神文明的發展,相反在經濟發展和物質財富積累的過程中,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等行為可能更為凸顯,公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社會文明程度,因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教育公民,提升公民素質,是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核心。二是文化繁榮發展。相對于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居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未能得到滿足。順應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讓城鄉居民共享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讓全體江蘇人都能浸潤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中,是文化繁榮發展的表現。三是社會治理法治化。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關鍵因素。而法治化是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增強法治觀念,明確權利義務,進一步確立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調處利益關系中的權威地位,可以促進社會各階層和諧有序相處,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社會文明程度是新江蘇建設和發展的重要體現,江蘇經濟發展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正在縮小,但在提升公民文明素質上仍需付出努力。
二、終身教育與“強富美高”新江蘇發展目標的內在聯系
通常認為,終身教育是指人在其一生中各個階段所受到的各種教育的總和。在推動“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實踐中,終身教育因其終身性、全民性、廣泛性和靈活性的特征,體現出必不可少的作用,與新江蘇建設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內在聯系。(一)終身教育為“經濟強”目標實現提供創新動力。面對江蘇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要實現“經濟強”的發展目標,必須聚焦創新,而終身教育則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創新動力,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經濟結構調整需要終身教育提供必要支持。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的倒逼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而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原來集中在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不斷減少,流入第二、第三產業,要求勞動者在重新就業時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崗位變化。與此同時,產業結構調整中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不容忽視,這也同樣對這些產業中的就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依靠學校的一次性教育無法滿足產業結構調整中對勞動力的需求,終身教育為此提供了必要支持。二是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人才需求需要通過終身教育來滿足。江蘇目前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正在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和能源互聯網產業、空天海洋裝備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對勞動者的職業素質和技能要求也將不同于傳統產業,通過接受終身教育不斷學習,是滿足這些新興產業發展中人才需求的必要途徑。三是科技創新發展需要終身教育的驅動。江蘇當前正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化服務業體系,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云計算、物聯網服務、電子商務、互聯網平臺經濟等新興服務業態發展,促進企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生產要素中科技含量的增加、知識與技術的更新速度加快,都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智力的發展、知識的獲得和運用源于學習和教育,[3]終身教育必將成為科技創新的驅動力。(二)終身教育為“百姓富”目標實現創設必要條件?!鞍傩崭弧蹦繕说膶崿F,既要使百姓收入逐步提高,也要著力解決民生問題,使全體居民享受均等的社會公共服務。而終身教育的實施,為這一目標創設了必要條件,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終身教育為富民增收創設條件?!鞍傩崭弧澳繕酥凶钍滓木褪浅青l居民充分就業,收入逐步增加。在當前科技高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終身教育為人獲得全面的教育、可持續的教育提供了機會。居民可以通過接受終身教育,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提高素質與能力,并為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與更高的收入奠定基礎。而針對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民工的各種職業培訓,促進了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以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為目標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為提高農業技術、引導農業新業態經驗發展、幫助農民創業、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更多可能;針對大學生和其他人員的創新創業教育,為自主創業、激發潛能提供了更多機會。二是終身教育是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作為社會公共服務重要內容的教育,除了學校的學歷教育以外,終身教育為居民提供各種豐富生活、提高技能、增強素養的服務,甚至因其開放性和廣泛性等特征,受眾面更廣,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是民生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百姓滿意度的重要指標。(三)終身教育為“環境美”目標實現培育理念。知識“環境美”在當前乃至將來一段時間內,是新江蘇建設中需要著力去補的一個“短板”,終身教育將在這一目標的實現中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一是環保理念的形成需要終身教育的倡導和宣傳。江蘇人口密度大,產業集中度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實現“環境美”目標的形勢十分嚴峻。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全體居民形成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的“綠色”理念,才能真正意義上減少污染排放,形成綠色、生態的生活方式,節約資源。而這種理念的宣傳教育,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過程,是一種面向全體的教育,通過終身教育倡導、宣傳這種理念,具有持續性、廣泛性,手段和方式也可以更為靈活和豐富,居民的接受程度將更高。二是通過終身教育為環保傳播科學知識。大到環保產業的發展、企業的清潔生產、低碳技術的發展和綠色制造的技術,小到環保法規制度、權利義務、危廢品的處置、輻射的防范乃至垃圾分類等,這些科學知識均需要通過終身教育來獲得并維持。“環境美”的目標任重而道遠,如果說政府加快完善制度、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大整治污染力度、加快環境建設是“標”,理念的形成和知識的獲得就是“本”,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終身教育的重要任務。(四)終身教育與“社會文明程度高”目標指向一致?!吧鐣拿鞒潭雀摺笔菂^域良好形象和較高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是需要從多維度考核和評價其達成程度的目標。終身教育與“社會文明程度高”目標的指向一致,關系密不可分。一是終身教育的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社會文明程度?!吧鐣拿鞒潭雀摺暗暮诵脑u價指標就是公民素質高。而教育是公民素質提高的階梯,終身教育具有普適性和終身性,內容則包括職業教育、社會教育、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科學引領,吸收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促進全社會形成良好道德風尚具有決定性作用。二是終身教育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社區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近年來也在不少地區的實踐中顯示出它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不少社區以興趣為切入點凝聚形成的居民學習團隊,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代社區人口多、密度大、異質性強,人與人之間關系較冷漠的問題。而通過對社區各類草根學習團隊的規范化管理,增進了群眾團隊的自治能力。同時,社區教育具有“面對面”功能,教育服務構架起民情民意上傳下達的通道,為居民搭建參與公共事務的平臺,提升了居民的社區參與感和社區責任心,促進了和諧、互動的良性社會治理方式形成,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強富美高”新江蘇目標下終身教育法制保障建設的必要性
(一)加快終身教育法治化進程,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需要。要建設一個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滿足江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離不開終身教育的實施來提高公民素質、提高勞動力和人才質量。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終身教育的法治化亟待立法建設。江蘇進行終身教育地方性立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如何,國外發達國家立法的經驗是否值得借鑒,國內其他地區的立法的理論基礎以及實踐情況,開展地方立法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等內容,都將在開展地方立法的過程中進一步梳理、分析與總結,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深化終身教育立法的理性認識的進程,同時也是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比較研究,加快終身教育法治化的進程,從而推動江蘇終身教育的規范化、法制化,使江蘇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工作在法制的規范和指導下進行,有利于終身教育的實施并提高其發展水平,是實現新江蘇四大目標任務的重要保障。(二)強化公民學習權保障,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需要。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學習權宣言》對“學習權”下了經典定義:“所謂學習權乃是:讀與寫的權利;持續疑問與深入思考的權利;想象與創造的權利;閱讀自己本身的世界而編纂其歷史的權利;獲得一切教育方法的權利;使個人與集體的力量發達的權利。”學習權作為人的一項基本權利,在國際社會中已得到較為普遍的認可,并獲得了法律身份認同。但在我國相關法律特別是終身教育領域中,未對此作出明確規定。黨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大戰略任務的根本保障,也是“強富美高”新江蘇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但是當前終身教育的理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人們普遍對此認識不足,或存在觀念上的誤區,很大程度上制約并影響了終身教育的發展。法源于權利意識,終身教育的推進需要立法來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公民終身學習的權利更需要進一步明確并落到實處,開展終身教育立法,將終身教育相關制度寫進法律文本,是宣揚終身教育理念,轉變傳統觀念,為公民學習權提供法律保障的必然要求,而在此基礎上,落實此項權利,促進人的素質全面提升,為新江蘇建設目標任務的實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三)破解終身教育發展瓶頸,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需要。江蘇“強富美高”發展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育特別是終身教育的助推。社會經濟新常態對更新學習理念,更新知識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終身教育適應了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經濟強、百姓富需要終身教育提供的人力資源為引擎,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更是有賴于終身教育的實施而使人的素質全面提高、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江蘇作為全國的經濟大省、教育強省,終身教育體系建設起步較早,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是目前也存在法制保障缺失、經費保障不到位、資源整合程度不夠、長效機制尚未形成、區域內發展不平衡、評價監督機制的缺失、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發展終身教育,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政策不少,但是未能上升到立法層面而無法真正落實,根據江蘇終身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開展地方立法,是破解當前江蘇終身教育發展瓶頸,推動江蘇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新江蘇四大目標任務的現實需要。“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目標任務,實踐中體現為“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發展方略,這一目標任務根本上是為了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這與終身教育的本質追求是一致的,而當前江蘇終身教育立法的缺失,制約著區域終身教育的發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新江蘇目標任務的實現形成了桎梏。開展地方終身教育立法,推動終身教育進入規范化、高水平發展的軌道,無疑是當前江蘇提升居民素質,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參考文獻:
[1]江蘇省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用“強富美高”引領江蘇“十三五“發展[J].群眾,2015,(12):13.
[2]李寧寧.江蘇環境美:目標內涵與對策措施[J].唯實,2015,(05):62.
[3]蔡滟,楊浩軍,楊思東.建設“新江蘇”背景下國民終身教育需求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0):274.
作者:陳鶯 單位:常州開放大學
- 上一篇: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措施
- 下一篇:疾控機構引入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