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型新農村規劃建設研究
時間:2022-04-14 03:07:32
導語:旅游型新農村規劃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研究背景
相對于傳統農村,旅游型新農村除了開展日常的農耕勞作之外,是將旅游融入新農村建設中,以旅游及旅游接待為村民增加經濟收入,并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一種產業[1]。除了發展日常的農業生產活動,同時增加生態農園觀光、農園體驗、農園展覽等多項農業景觀,融觀賞、學習、考察、參與、娛樂、購物、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活動,面對如今日益趨快的生活節奏,旅游型新農村也是城市居民喜愛的一項旅游休閑去處[2]。
1.2發展旅游型新農村的意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的農村如若只是單一的種植業生產農產品、發展農業則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及精神需求。旅游型新農村結合第三產業,依托當地風土人情及當地鄉土資源,通過旅游休閑促進新農村建設,切實帶動村鎮經濟發展、轉移剩余勞動力、豐富旅游區文化內涵、保護農村自然環境、和諧處理好人與自然、社會、人與文化、人與人的發展[3]。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的層面,各級政府以及學者們都在不斷進行著景區新農村環境改善的實踐和資源合理利用的探索[4]。作為一名規劃設計工作者,應該吸取國內外新農村建設中的經驗教訓,促使景區新農村建設能更好、更快的發展[5-7]。作者希望通過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為正確和妥善地處理好景區規劃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
2項目區基本情況
2.1項目背景
為落實十八大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2013年2月廣西省開始在防城港市全面開展“美麗方程•清潔鄉村”的活動。紅沙澫村位于光坡鎮域的東部,三面臨海,與欽州灣隔海相望。地域總面積10km2,其中耕地面積96.67hm2,林地面積300hm2,有20多km長的海岸線。紅沙村主要經濟收入以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為主,全村有大小漁船200艘,已開發海水養殖面積1042hm2,從事海水養殖專業戶257戶,人均養殖面積達0.63hm2。
2.2項目區發展優勢
紅沙澫村位于紅紗生態旅游景區3個區域(魚鷺園休閑區、火山島旅游區、蠔排體驗區)中火山島旅游區內,東瀕欽州灣,位于整個景區核心位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紅沙澫旅游村的發展帶來了契機與優勢。海灘、海景、海產是紅沙澫村一大特色,瀕海盛產貝類、蝦類、蟹類、藻類等,光是海螺就有不下10種。近年來,該村還引資開發“火山島”旅游項目,籌措資金新建漁業碼頭,開發旅游設施的建設,隨著紅沙核電基地的建設,并投入使用,將建成為新的旅游觀光景點和能源工業基地。對紅沙澫旅游村的規劃建設是一種長遠的可持續的方案,通過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又通過當地特色的開發從而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這種優勢循環將為紅沙澫旅游村建設帶來更多發展空間與可持續利用[8]。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可持續發展的項目規劃不僅能改善紅沙澫村目前的經濟現狀,而且也能改善紅沙澫村整體環境面貌。
2.3項目區存在的問題
2.3.1建設模式單一,綠化意識淡薄
紅沙澫村建設規劃整體缺乏前瞻性。在綠化方面只是片面強調綠化隙地、空地,沒有新的理念,多數農民對村莊綠化的作用認識不高,綠化意識較為淡薄。整體綠化水平不高,沒有全面考慮村內同村外紅紗景區一致的綠化景觀效果。土地的利用率低,大部分用作農耕及欄圈,缺乏規范的布局。建設模式極為單一,從現場調查來看,房屋建筑保留當地特有古建筑,但由于地處沿海,房屋建筑墻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道路清一色采用水泥鋪地,臟亂且凹處多,雨天易積水;樹池分布雜亂,多數用石塊簡單圍合而成,缺乏美觀。
2.3.2管理經營模式滯后,缺乏技術指導
目前紅沙澫村綠化只注重栽植,造林后無人管理的現象較為普遍,且大多由村民自行管理,或用簡單的鄉規民約來約束一些不利于綠化發展的行為,缺乏科學技術指導,規范化、科學化經營措施落實不到位,整體綠化效果差。村民對旅游發展方面了解甚少,無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優勢發展旅游同農業相結合的新產業,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整個紅沙澫旅游村的發展。
2.3.3樹種結構不合理,缺乏管理
紅沙澫村地處防城港區域,據調查,當地種植樹種大多為榕樹、朱槿、蕉類等植物,品種結構不合理,沒有系統規范的做出規劃、布局,因而景觀無法突出特色。居民區附近大多種植果樹如龍眼、番石榴。部分樹種病蟲害較嚴重。樹種分布散亂,無人管理,整體無法達到旅游村景觀標準。
3項目規劃建設方案
3.1環境改造布局規范化,提高村民綠化意識
在紅沙澫村開展清潔工程,鼓勵村民具體參與其中,對道路、水源、欄圈、公共場地等進行清潔整理;做好鄉村環境建設規劃,形成具有特色的鄉村風貌,融入紅紗澫生態景區中;農村生產生活設施配套進一步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鄉村風貌,布局更美,村鎮規劃體系更科學,生產、生活、生態等空間布局更優化;風貌更美,鎮圩、村屯(含鄉鎮社區,以下同)綠化美化取得重大進展,鄉村風貌改造內涵不斷拓展,改造一批舊村屯,建設一批新村鎮,形成一批特色名鎮、名村;庭院更美,推進庭院綠化美化,庭院及周邊環境保持整潔,涌現一批清潔文明單位、農戶。
3.2建設模式合理化,實行科學指導
將當地文化運用到紅沙澫村景觀設計中,對紅沙澫村建筑、景觀小品、鋪裝、植物配置等賦予當地文化特色并與整個紅紗景區融合,體現一種生態景觀效果。整個紅沙澫村的改造共有8個重要的節點,分別位于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四旁”綠化和村莊西面的濕地水域,規劃通過喬、灌、花、草合理搭配使村莊的庭院綠化率達40%以上。在保持當地古建筑群及地貌的前提下開發旅游特色的景點,具體景點有:古榕游覽區、漁家飯店、生態休閑農莊、村口廣場、旅游接待中心、旅游餐廳、旅游廁所、篝火廣場、露營平臺、度假木屋、觀景平臺、觀景亭等。
3.3植物結構多樣化,適地適樹合理配置
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在盡可能使用鄉土樹種的條件下,充分運用喬、灌、地被植物的合理搭配,體現出當地的植物配置特色。喬木可采用旅人蕉、芭蕉、油茶、桂花、銀海棗、大王椰、棕竹、樟樹、小葉榕、紅樹林等耐鹽堿瀕海植物;灌木及地被可采用紅葉朱蕉、彩葉朱槿、蘇鐵、梔子、杜鵑、蜘蛛蘭、金葉黃楊、鳳仙花等植物;水生植物可選用柳葉紅千層、堿篷、堿茅、旱傘草、再力花、水杉、水松、蘆葦等植物。同時為了滿足當地居民的需要,可種植一些果樹如:木瓜、番石榴、木菠蘿、龍眼等樹種。
3.4嵌入人文景觀,豐富項目內容
在旅游型新農村建設規劃中,不僅僅是對其外在面貌的規劃,更要賦予項目區內涵文化。農村是農耕勞作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綿長的文化歷史,天然的農產品、有著文化底蘊的古村落、樸實辛勤的農民、傳統的禮儀習俗都為紅沙澫村帶來了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在紅沙澫村開展各類民俗節慶、民俗工藝、民俗故事趣說等人文景觀,豐富村落的文化底蘊,提升新農村旅游的內涵。
4結語
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遺產,是人類社會智慧的結晶,也是不可拋棄的寶貴財富。在旅游型新農村的規劃建設中絕不可忽視傳統文化。我國發展旅游型新農村建設已有一段時間,其中有許多成功案例,但也有因無法持續運營而失敗的教訓。對此,應該認真總結案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旅游型新農村是旅游業與新農村建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產物,旅游發展促進當地的建設,通過兩者的互動對新農村建設及發展社會文明有著長遠且重要的意義。
本文作者:陳璨和太平李程韋慶鋒工作單位:廣西大學
- 上一篇:配網自動化及通信規劃建設分析
- 下一篇:城市河道綜合規劃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