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音樂文化建設詮釋
時間:2022-12-20 03:36:03
導語:當代音樂文化建設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段傳婭工作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隨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斷提高,中國音樂不僅僅在國內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景象,更是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受到其他國家的關注和青睞,如1995年5月10日,何訓田創作的《阿姐鼓》在全球56個國家同步發行,好評如潮,被稱為“在世界范圍內真正有影響的一張中國唱片”。又如2006年6月我國著名鋼琴家郎朗應邀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世界杯足球賽開幕音樂會上演奏。這種中國音樂的影響力沖出中國,走向世界的現象,就是中國音樂國際化。對于中國音樂國際化這一現象,音樂界進行了討論,這種討論是以中國音樂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問題來展開的。楊久盛在其文《論音樂的民族性———“音樂是世界共同語”嗎?》中,強調了音樂的文化特征,從而得出結論:“中國音樂的建設要立足于本國、本民族之音樂傳統。學習外國音樂是建設、發展本國音樂之必需,但要擺正心態,要把外國音樂的精華“融入自己的血肉之軀”⑥。而學者金兆鈞則針對中國音樂民族性與世界性進行分析后給出這樣的結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應該這樣詮釋,“越是能夠深刻表達一個民族精神內涵的審美特色,同時具有審美通感語言形式的藝術作品,就越是具有世界性的藝術作品。”⑦以上的這些討論,無疑表明中國學者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實踐,已經擺脫了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的兩種極端,能夠以發展的、全面的眼光辯證地看待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不過,這種討論依舊存在不足,比如著重討論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的沖突,而忽略了歐美流行音樂的影響以及當前世界各種音樂文化的潮流,不過,本文想指出的是,這種討論依據了這樣一種思路:通過與外在于中國音樂的世界音樂進行互動,中國音樂能更好地發展自己,其最終的指向還是發展中國音樂,是一種內省性的性格。與這種按照“中國音樂—世界音樂—中國音樂”的邏輯鏈條對中國音樂國際化進行分析的不同思路是,按照“世界音樂—中國音樂—世界音樂”對中國音樂國際化進行分析,中國音樂國際化是一種中國音樂成為世界音樂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伴隨著中國大國崛起的文化軟實力提高和擴張的自然結果,同時這一過程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從這一認識出發,中國音樂國際化有兩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面向世界的音樂創作與傳播。
面向世界而創作的音樂,首要是有創新的音樂理念,并且是在與世界音樂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突出交流重點的創新。有了優秀的音樂作品,對外傳播才有堅實的基礎。(一)創新音樂文化,形成一種既能與人類對于真善美的追求保持一致,又能滿足人們對于新鮮事物強烈的接納意識的新型音樂文化這種音樂文化有著向世界輸出的能力,有著巨大的影響,能形成強勢的音樂文化。這里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披頭士對搖滾文化的創新。披頭士樂隊以自己的創造和革新,豐富和發展了搖滾樂,把搖滾樂帶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從此,搖滾樂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娛樂音樂,它有了更多的讓人思考的東西,更多的隱藏在音樂背后的東西。上個世紀60年代成長起來的英美兩國的年輕人,很少不與他們的歌聲發生聯系。可以說他們的歌聲影響了一代人的藝術趣味、服裝發式、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二)加強中國與世界的音樂交流,融合與創新,鼓勵新的音樂的產生與發展從歷史上看,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的發展總是表現出不平衡的態勢,相互交流,吸收融合,從而產生創新,促成進步。中國廣泛為世界認可的音樂作品很多是中國民族音樂與國外音樂創新結合的音樂成果。如發生在南北胡至唐代中期長達近340年的(420年—756年)中外音樂交流第一次高潮,史實表明,經過中外音樂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以后,中國音樂在許多方面出現了新的面貌,例如樂器的繁榮,琵琶的風行,歌舞大曲的成熟,說唱相間品種的萌生,樂制的進一步豐富等等。⑧中國音樂的悠久傳統在和外來音樂文化的不斷交流中得到了重大發展,形成了唐代空前繁榮的音樂文化,并深深地影響了東亞周邊國家,鄰國朝鮮、日本、越南以及東南亞等。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學習歐洲音樂,還要了解除歐洲以外的世界各國優秀的民族音樂傳統來發展我國的本土音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稱于時代的要求,不僅為中國人,也為世界帶去足以對世界優秀音樂文化發展具有獨特價值的聲音。
(一)基于文化共性進行中國音樂對外傳播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世界范圍的音樂文化交流不斷加速擴展,每種音樂都具有自己的顯著的特點,這也是吸引其他國家人民欣賞的重要因素。但強調民族性的同時,還應兼顧其世界性。一種音樂只有被別國人民接受,才能發揮其對國家軟實力的發展貢獻作用。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追隨世界音樂文化的潮流,傳播中國音樂,弘揚中國文化,逐漸打開通向另一文化的窗口。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深厚的底蘊,對于代代相傳的國人來說比較熟悉且易于接受,然而要使其得以廣泛對外傳播,一定要注意其內容的選擇,把一些具有文化共性的東西宣傳出去,再帶動一些民族性的東西,逐漸滲透,從而使中國音樂發揚光大。(二)多種音樂形式,多層次的輸出,向世界展現中國音樂完整、豐滿的形象當前中國有著極為豐富的音樂種類,不僅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還包括中國的外國音樂、中國少數民族的原生態音樂等。我們不要讓外國人談起中國音樂,就是編鐘或某些“古樂”等,因為中國音樂遠不止這些。馮文慈通過考察中外音樂交流的歷史,給出這樣的看法:“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正是數千年的深厚積淀,多民族的色彩斑潤,語音語勢,多有遺響;融匯哲理,文采飛揚。底蘊天成,風格多樣,交流融匯,更新有常。以獨具特色走向世界,有‘基因’健在不可限量。”中國音樂既有豐富多彩的傳統音樂,也有不斷創新的現代音樂,這其中確有許多是外國人所未知的。(三)中國音樂國際傳播方式1.打造有國際影響的音樂節,引領音樂創作與演奏的世界潮流音樂節作為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藝術慶祝聚會,規模與影響力較大,以北京國際音樂節為例,北京國際音樂節10年來展示的中外音樂藝術成果,已經超過過去50年音樂演出的總和。2004年恰逢中法文化年,第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也就成為了中法文化年最重要的舞臺,成為了傳播法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2.打造有影響的代表中國音樂形象的名片,培養國際交流的音樂大師如同科比、詹姆斯等NBA巨星對NBA在全世界的推廣有著巨大的能量一樣,朗朗、李云迪等音樂家這些中國的音樂名片,以西方人能夠共性接受的方式獲得了西方音樂上的承認,體現了中國的音樂修養與水平。⑨同時這些中國名片也可以展示中國的民族音樂給西方,改變世界眼中的中國。而像齊爾品先生這樣的致力于國際交流的音樂大師,則是音樂傳播的另一種有力武器。有著“中國音樂的宣傳家”稱號的齊爾品先生,⑩一生始終不忘宣傳推介中國音樂,不斷地幫助中國音樂家向西方展示中國音樂。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期間,英國人所接觸的中國音樂,一大部分是來自于齊爾品夫婦。3.創建國際一流的中國音樂網站計算機國際互聯網使我們看到了中國音樂向世界交流傳播的前景,它可使人們足不出戶,在計算機上瀏覽、欣賞和下載音樂作品,還可閱讀音樂作品的樂譜及相關文本資料。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攻克中外音樂交流的語言難關,向全球中國音樂信息,讓中國音樂資源為世界所共享。這當是傳播中國音樂的最現代化、最便捷的手段和途徑。
- 上一篇:中石化軟實力建設探索
- 下一篇:民主地位與政治建設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