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救援下的科學建設論文
時間:2022-03-10 10:26:19
導語:科學救援下的科學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缺乏權威的統一的應急協調指揮機制:①快速反應能力不足。現階段雖已經有了較健全的應急救援指揮機構,但發生事故后的程序常是自下而上逐級匯報、自上而下逐級下達,各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主動性發揮不夠,影響了救援的及時性。②應急救援力量的指揮和協調基本局限于各自領域,條塊分割,沒有完全建立相互協調與統一指揮的工作機制。特別是當發生重特大事故,發生涉及多種災害或跨行業、跨地區的重特大事故時,僅靠某一部門的應急力量和資源會顯不足或有限;臨時組織應急救援力量,往往存在職責不明、機制不順、針對性不強等問題,難于協同作戰,不利發揮整體救援能力。
2)救援隊伍的專業化程度低:①缺乏區域性的、針對不同事故特點的“國家級”的專業化隊伍。特別是安全生產事故救援大多依托企業,在救援隊伍建設上標準低,裝備配置千篇一律、集中度差、先進性不夠,造成相應救援措施不能及時到位,人力投入多而效果差。②專業救援隊伍的綜合素質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文化程度偏低(整個救援領域一般為高中、初中文化程度,大學生都很少,更不用說研究生、博士生),救援人員理論知識水平不高、知識儲備不足、救援專業知識面不廣;造成許多具體救援工作僅靠經驗,而理論性指導不夠。③救援理論研究滯后。在我國安全生產領域,研究事故防范的多、研究事故救援理論的少,造成事故搶救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對發生事故后的發展規律難以作出科學準確的判斷,從而影響決策、延誤時間導致事故擴大[2]。
3)公眾救護意識淡薄,救援知識匱乏:①表現在事故現場人員救援知識缺乏。很多事故一開始只是一般性的小事故,由于現場人員救援知識太少、意識淡薄,缺乏自救、互救的常識,使小事故演變成大事故。②表現在事故救援的決策者救援知識儲備不足。以簡單的行政命令代替專家決策,以盲目的人力投入代替技術裝備的作用,造成救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發生次生事故,造成事故的進一步擴大。
4)救援裝備水平較差:①對救援裝備的投入不夠。很多單位和領導認為,救援裝備長期不用、屬于閑置浪費,本單位和本區域不會發生重特大事故;因此救援裝備投入不足,裝備配置不足或性能不能滿足要求。②救援裝備配置存在成套性差、針對性差、質量低的現象。近幾年,救援工作受到重視,政府和企業投入的救援裝備力度加大;但在實際操作中針對本區域事故特點的高、精、尖救援產品較少;甚至一些部門單純為節約資金,購買一些低劣產品,浪費大量資金;裝備不能實現系列化和系統性配置,難在救援中充分發揮作用。③救援裝備的研發滯后。由于救援裝備特別是一些特殊的救援設備需求量小、經濟效益低,救援裝備生產部門和研究部門,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發,造成救援技術裝備總體水平落后。
5)科學救援的決策體系不完善:①應急救援預案的針對性不強,動態管理不夠。目前各類應急預案內容千篇一律,普遍性強、針對性差,缺乏針對本地區本行業事故特點的措施,可操作性差。而且預案一旦編制完成,不進行動態管理,不能根據新的危險源及時補充完善,對事故救援的指導性差。②常見的救援行動往往以行政命令代替專家決策,很難形成現場救援專家決策支撐體系。③救援指揮與現場實施脫節,特別是一些復雜、危險的事故,決策人員往往不能深入到事故第一線,憑聽匯報和主觀想象去決策。救援隊伍往往不能參與到救援決策中,只能盲目被動服從,難以達到預期的救援目的[3]。
6)保障科學救援的政策措施不完善:①救援指揮協調的保障措施不夠。例如在救援中打破行業地區界限,實現救援資源共享的政策措施;較少中間環節,簡化程序的政策措施等還不夠完善,在個別事故救援中存在造成推諉等待、扯皮等現象。②科學救援的激勵措施不完善。例如企業或個人參與救援的補償機制、救援中犧牲人員的撫恤制度、救援中開辟綠色通道、保障快速救援的制度等有待進一步完善。
2實現科學救援的意見建議
1)提高公眾的應急意識,普及救援知識:①要通過宣傳教育對公眾普及應急知識,樹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掌握基本的應急、自救、互救知識,提高事故現場人員在第一時間的處置作用,實現事故的初期有效控制。②對于安全生產的高危險行業(如礦山,危化等),要將自救、互救、事故應急處置知識的掌握作為從業的基本條件。特別是企業的第一責任人,要將應急知識的掌握和各類應急資源的熟悉了解作為其任職的基本條件,必須接受專業培訓,并通過嚴格考核。這樣就可避免事故現場領導“拍腦子”作決策的錯誤行為,理性地科學指揮救援工作。
2)加快建立區域性的國家級應急救援隊伍:依托現有應急救援隊伍的基礎上,按照不同區域事故災害特點,建立行業性的或綜合性的國家級專業化應急救援隊伍。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依托單位共同投資,配備先進的“高、精、尖”裝備,培養專業化的救援隊伍,確保復雜事故救援能夠快速到位,有效處置和完成突發事故的救援任務[4]。
3)加強應急救援的理論研究和裝備研發:鼓勵救援體系科技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及前沿技術研究,高等院校要成立專門的學科,對事故救援的理論、技術進行研究。大力培養高素質救援人才,推進現代化救援力量建設。由國家投資或出臺鼓勵政策,對特殊的某些救援設備進行研發,逐步改善裝備技術手段。必要時,可從國際市場引進某些裝備支持救援隊伍。
4)建立整體協調、快速反應機制:要突出應急救援指揮系統的權威性。要建立一個能夠組織、協調、調動各方資源的機制,一旦發生事故,有效資源能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被調用的資源單位都要無條件服從和聽從安排,盡可能減少申請、報告、請示、協調的時間拖延。還要建立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救援的激勵機制,完善應急投入補償機制,提高救援的保障能力。
5)建立專家決策機制:①要對應急救援預案實施日常動態管理,根據本地區本行業的特點和變化的環境等及時完善預案,增強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②建立區域性專家庫,入圍的專家必須對該區域的地址特性、事故原因等情況很熟悉很了解,可以及時快速拿出解決方案,要在救援決策中以專家決策代替行政決策。③要規范專業救援隊伍指揮員的任職資格,除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外,必須根據行業特點對從事本專業救援工作的經歷作出規定。因為現場救援指揮往往是救援成功與否的關鍵,對指揮員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要求較高。④要在救援決策中,充分尊重現場救援人員的意見,給予現場救援指揮員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確保救援人員的安全和事故的快速處置。
作者:謝青單位:太原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山西省煤炭安全監察局
- 上一篇:肉牛產業科學建設論文
- 下一篇:人文社會科學與科學建設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