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元素品牌建設論文
時間:2022-11-26 11:12:53
導語:民族文化元素品牌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概述
隨著網絡技術與經濟的發展,動漫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必將得到更好的發展和體現。
2中國民族動漫產業及教學現狀
我國動漫產業在19世紀60年代曾享譽海內外,取得過非凡的成就。建國初期,我國設計者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中國的新生動漫事業中,相繼出產了多部經典的國產動畫,其中尤以《大鬧天官》榮獲多項國際大獎,國外評論贊不絕口。然而在之后的發展中,我國的動漫作品卻停滯不前,產品設計中盲目跟風,角色設計缺乏民族感染力和生命力,故事情節缺乏民族標識。凡是動漫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都無一例外的重視本民族文化知識和傳統文化元素的表達,在動漫產業高度發達的日本,其制作精良的宮崎峻作品《天空之城》中,在環境設置、角色造型、故事情節等方面無一不體現日本傳統民族文化及其一貫的勵志精神。而更有甚者,國外優秀動漫產業除完美展現本民族文化特色之外,還能夠孜孜不倦的汲取別國文化思想。如2008年美國DreamWorks公司出品的《KongfuPanda》,其對中國文化元素的應用可謂登峰造極,連一些技術精湛的國內設計師和美術師都不禁慨嘆,就算我們的技術能跟得上,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做到如此的淋漓盡致。國外動漫設計如此嫻熟優雅的表現著我國民族文化的精粹,這無疑是給我國動漫設計行業的一記響亮的“耳光”,把我們從盲目的崇洋跟風中重重打醒,讓我們意識到“只有掌握民族的,才能影響世界的”這個淺顯的道理。我國系統化的動漫教育學科正處于創始階段,目前的動漫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低,能夠深諳技術而又兼具審美意識的屈指可數。因此,培養綜合性人才成為發展中國動漫教育的重中之重。
3民族元素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
3.1民族傳統元素在動漫角色造型創造中的應用
一部動漫作品中的動漫人物是非常關鍵的因素,一個個性鮮明的動漫角色能夠為動漫作品帶來巨大的觀賞性與商業價值。因此,動漫設計人員在塑造動漫人物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會將故事發生的背景,時代特征以及民族因素進行綜合的考量,我國比較成功的動漫作品有早期的《大鬧天宮》,這部作品中的人物不但具有強烈,鮮明的個性,而且能夠充分的體出現我國國粹-京劇中的多種元素,這種藝術的表達手法,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可,我國也成功的讓世界人們領略到了中國文化的精彩所在。又如,動漫大片《花木蘭》,這部作品雖然是國外制作,但其中具有大量的中國元素,它主要以我國古代,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為主要的脈絡,以軍旅生活中的各種戰爭場面,及文化習俗為背景,講述了木蘭的盡忠盡孝的感人故事,作品中的人物可圈可點,其造型和語言上,都鮮明的體現了我國古代的任務的額特色,作品還在原著基礎之上,進行了一些成功的改革,使木蘭在最后不但榮歸故里,重回女兒身,同時還收貨了美好了愛情,這種解決恰恰符合了人們的希翼,進而是收到了很好地藝術效果,這也充分的說明了一點,就是我國的文化,已經逐步開始普及到了世界各國,國外之所以能夠拍出如此成功的中國風動漫作品,說明它們對我國的文化還是具有一定研究和興趣。
3.2民族元素在動漫場景創作中的作用
動漫場景是動漫人物活動及表演的地方,同樣也關系到一部動漫作品的成敗。在動漫作品具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動漫場景是為動漫人物服務的,因此,其所體現出來的視覺效果以及布置擺設都必須要根據動漫人物來進行設定,它應該充分的體現出動漫人物的特征,性格極其所在的歷史時期,能夠使人們對于故事情節中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一目了然。并且,動漫作品的整體風格要渾然一體,動漫設計人員,要將歷史因素與民族因素充分的融入到動漫作品中,使作品各個環節都融會貫通,我國后期比較成功的動漫作品有《寶蓮燈》,它在場景的設計上,充分的結合了我國古代壁畫的設計風格與表現形式,具有鮮明的民間特色,并且設計者們也充分的發揮了想象力和藝術的創造力,使得動漫場景在具備了極好的襯托效果的同時,還能夠與人物的風格充分的融合,使人們在觀看影片時,仿佛被引進了一個奇幻多彩的世界,由此可見,在動漫場景的設計中,成分融入民族元素,不但能夠增加作品的神秘氣息,吸引人們的眼球,還能夠對民族文化進行弘揚與傳播,同時還提升了我國動漫的品質。
4結論
現階段,我國的動漫作品與國外的作品相比,在設計和技術上都處于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面臨著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轉變設計形式,并在作品中充分的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已經成為了我國動漫產業一個新的起點目標。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些文化就是我們最為寶貴的遺產,也是動漫領域最為廣泛的設計題材和參考資料,動漫設計人員要充分的利用這個優勢,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動漫作品,這不但能夠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同時還能夠將我國的民族文化,很好地傳揚出去,使世界人們更加了解中國,熱愛中國文化。
作者:劉多多單位:長春工業大學
- 上一篇:民俗旅游文化保護論文
- 下一篇:南安市文化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