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互嵌式社區建設評價指標研究
時間:2022-10-21 11:26:04
導語:民族互嵌式社區建設評價指標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民族互嵌式社區是各民族在居住格局上相互嵌入,同時在社會交往交流中形成相互接納、吸收、包容的精神共同體。民族互嵌式社區建設評價指標的構建,以居住格局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多元一體理論、社區認同理論為基礎,分別從空間的互嵌、關系的互嵌、文化的互嵌、心理的互嵌四個方面對民族互嵌式社區進行評價,具體包括八個二級指標、十九個三級指標。指標體系的構建還需進一步的權重賦值以及實踐的檢驗,這也是后續的研究方向和內容。
關鍵詞:民族互嵌式社區;評價指標;理論構建
從世界范圍來看,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等歷史進程共同推動著世界勞動力的跨國流動,各大城市居民的多民族化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各民族的成員交往溝通的空間條件對城市的民族關系、社會穩定等問題具有決定性影響。民族互嵌式社區的建設既從空間上創造了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的交往基礎,又從感情上推進了彼此的理解和交融。針對有關民族互嵌式社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義、分類、特征、實踐探索的討論上進行的,如何對其進行評價和建設需要進一步的探討。我國對于社區評價體系的研究,主要是對宜居社區、生態社區、綠色社區、健康社區、安全社區、和諧社區等的討論,對民族互嵌式社區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明顯不足,所以,本文將借鑒相關理論對其評價指標基于理論層面加以構建和探討。
一、民族互嵌式社區的內涵
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出版了《社區和社會》,費孝通先生最先將社區概念引入至中國。1984年,費孝通主編的《社會學導論》中,將社區定義為“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一個在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在中國,社區通常是在行政區劃基礎上建立的,指的是農村的行政村或自然村以及城市的街道辦事處轄區或者社區居民委員會轄區[1]。“民族互嵌式社區”的提出,將各民族相互嵌入的著力點放在了社區,為解決城市民族問題以及有效地協調民族關系指明了途徑與方向。民族互嵌式社區不僅是居住格局上的相互嵌入,更是形成自由交往交流并且相互包容的關系[2]。民族互嵌式社區在居住模式上是指在一定地域內,居住著兩個或多個民族,這些民族交錯而居[3],在居住互嵌的基礎上,各民族在社會互動與體驗的過程中溝通與交往,使彼此接納、相互融合、對多民族產生依賴的共同體得以產生[4],是社會多元文化間相互尊重、平等和諧的利益共同體[5],通過多向性、主體性以及平等性的“嵌入”[6],形成“‘利益+情感’共同體”向“命運共同體”的升華[7]。
二、民族互嵌式社區評價指標的理論分析
根據民族互嵌式社區的內涵,其評價可以從結構互嵌、關系互嵌、文化互嵌、心理互嵌四個核心要素展開。(一)結構互嵌——居住格局理論。居住格局是影響民族關系的重要變量,它是影響民族關系的人文生態環境,作為一種場景、一個變量,通常用來衡量和觀察民族交往的內容、形式和程度[8]。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城市居住格局對于民族關系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所謂族際居住格局,指的是多民族社會中各民族在居住空間上的分布和組合狀態。居住格局理論認為社區居住空間是物質的、基礎的,是承載居民社會關系的載體,形式互嵌是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構建的必要前提,只有在空間結構上融合,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向更深層次。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空間上互嵌了并不等于在文化和心理上就有了交融,只有形成情感、精神層面的互嵌才能更好促進多民族相互交融。空間互嵌不是構建互嵌式社區的最終目的,但是必要前提和空間基礎。(二)關系互嵌——社會資本理論。民族互嵌式社區不僅是空間的互嵌,也是各民族關系的互嵌。帕特南[9]將社會組織特點定位為社會資本,通過規范與信賴及網絡,通過加強合作使社會效率得以提高。豐富的社會資本是構建居民、社會組織、政府間合作關聯的調和劑與紐帶,社會信任、組織規范、參與網絡是建設民族互嵌式社區之中有關構建社會資本方面的維度,通過信任、規范與參與網絡,使各民族在關系上相互嵌入。(三)文化互嵌——“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民族是文化的載體,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淀,中華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相互聯系、相互交流、相互交融形成了中華民族千年的歷史文明[10]。在多個族群聚集的生活地域場所內,具有不同特質的文化通過相互間接觸、交流、溝通進而相互吸收、滲透、學習融為一體[11]。所以,進行文化方面的交流與互動,有利于使社區中各民族成員認同的行為規范以及生活觀產生,在文化上相互嵌入,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社區文化。(四)心理互嵌——社區認同理論。社區認同體現了居民對社區功能的認可程度、居民和社區之間的情感相互聯接的強度,通過社區認同使公眾間的關聯更親密。作為社會認同的獨立子命題,它成了一種具有實踐基礎的理論工具,承載了重構“社區共同體”的使命,因此培育社區認同成為民族互嵌式社區新的發力點。在社區內部,要以重塑認同為契機,為不同群體在表達訴求、主張權利等方面提供緩沖空間,增強居民的社區參與意識和能力,加強各民族居民之間的交往,繼而增強社區的認同和社區的凝聚力,拉近各民族居民的心理距離,形成心理的互嵌。
三、民族互嵌式社區評價指標的構建
(一)一級指標的選取。基于以上理論的分析,從以下四個方面構建一級指標。(1)空間的互嵌。民族互嵌式社區,顧名思義,各民族在居住空間上應該是交錯而居,它所要強調的是各民族在生活空間上的相互接觸和嵌入,所以空間的互嵌是基礎和前提。在社區中,居住空間的互嵌為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社區作為居民基本的生活空間,在各民族的居住相互嵌入之后,還要提供娛樂、休閑、健身、服務等多方面的共同空間場域,擴大接觸的深度和廣度,加強在空間上的互嵌,從而加強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關系的互嵌。民族互嵌式社區建設就是要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互動和社會網絡。社區充當生活共同體的角色,相當于成員的組織模式,可將具體的形式劃分成正式和非正式兩種類型,著眼于內容的角度,可將其劃分成政治與經濟、文化以及休閑娛樂方面的組織,組織互嵌彰顯于各民族成員針對社區政治與經濟以及文化的廣泛參與方面,通過各方面的互動使成員間加強交流與溝通,增強成員之間的合作以及信賴,為民族的互嵌奠定基礎。(3)文化的互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表現于民族互嵌式社區之中,在文化方面各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在社區中相互作用、兼容并蓄、共同發展,形成多元一體的社區文化。社區生活是各民族文化傳播與接觸的過程,在彼此的借鑒過程中,實現文化溝通與交流的可持續性,共用文化符號能夠使各民族間的距離更加接近,使彼此融合與相互滲透的文化格局得以產生。通過一起居住的生活,能夠使社區文化實現轉型與再生產,從而使社區各民族成員認同的生活觀以及規范得以產生。(4)心理的互嵌。成員心理互嵌體現著社區成員的情感,究其實質,意味著對于社區的高度認同。社區認同相當于集體的意識,指的是社區中的居民認可所屬于的社區,同時認可成員的角色,其表現形式是成員擁有在社區中進行居住的意愿,同時對于社區服務與文化以及人際關系等層面賦予極高的滿意度。以培育社區認同為媒介,使各民族居民之間形成對本社區的凝聚力,進而達到心理的互嵌,將社區從生活共同體、精神共同體升華為命運共同體。(二)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設置。(1)居住空間的互嵌。居住空間的嵌入考察的是各民族居民在空間分布的結構,即某一社區內人口民族比例。在某種程度上講,在民族互嵌式社區中,雜居、混居的居住模式是交往的基礎。所以需要考察的指標有社區內“居民的各民族的比例”,這個指標越接近于本地區的各民族比例說明互嵌的程度越高。(2)交往空間的互嵌。交往空間的嵌入,指的是在社區內提供人們交往接觸的公共空間,人們交往交流的空間更多地依賴于社區內公共空間,社區提供的空間越多、環境越好,人們的互動和接觸就越多。那么“社區內的休閑場所的數量和質量”以及“服務場所的數量和質量”是要考核的指標。(3)結構性社會資本。結構性社會資本是指通過主體之間互動從而獲得交換資源的機會。在社區中,個人、組織之間資源交換的機會,取決于互動程度。成員或者群體之間的互動越頻繁、密切程度越高,交換的信息和資源就越多,社會資本就越豐富。一方面,要通過“鄰里互動頻率”“社區網絡平臺的更新頻率”保證互動的強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用“社區活動人次”“志愿服務人次”來擴大社區網絡的廣度。(4)關系型社會資本。關系型社會資本是指社區網絡主體向其他主體成員轉移資源或進行合作的意愿,它的核心要素就是信任。信任是社區資本測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其信度和效度已經被大多數的研究所證實。社區成員中如果缺乏信任,共識就無法識得,結構性互動將不復存在,更談不上社會網絡的深度以及廣度。社會資本以信任為基礎,建設互嵌式社區主要考察“居民對居委會的信任度”和“居民對其他居民的信任度”。(5)風俗習慣。民族互嵌式社區中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在相互嵌入的過程中形成了共通的文化特征和風俗習慣。如在食宿以及生活方面的風俗習慣、裝飾、交往與溝通的模式、傳統節日等方面的相似點日益增加。相似點的增多意味著各民族之間的兼容并蓄,也就意味著對其他民族風俗習慣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了解各民族風俗習慣的程度”以及“過節互相拜訪祝福的情況”是要考核的指標。(6)文化活動。社區文化活動是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各民族之間通過文化生活的互動,促進各民族群眾文化的交流交融,社區作為老百姓生活的主要區域,要積極開展各項文化活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創新社區文化,在文化生活中,增加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指標宜設置為“文體活動的次數”“對文體活動的滿意度”。(7)社區認同。社區認同對于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的整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區也要通過推動社區認同的構建推動社區各民族精神層面的相互認可、包容。社區認同方面指標設置為“對社區的依戀程度”“社區事務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對社區人際關系的滿意度”“對社區服務的滿意度”。(8)社區治安。良好的社區治安能夠為民族互嵌式社區創造一個安定有序的生活環境。在多民族的社區,要注重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詢,同時在發生矛盾沖突時,要有及時的協調機制,防止矛盾的激化和擴大化。“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詢”和“沖突的協調機制”指標都很重要。
四、結論和討論
(一)結論。民族互嵌式社區的評價指標分為三級指標,一級指標包括空間的互嵌、關系的互嵌、文化的互嵌、心理的互嵌四個方面,二級指標包括八個,三級指標包括十九個,見表1。(二)討論。本文以居住格局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多元一體理論、社區認同理論為基礎,分別從空間的互嵌、關系的互嵌、文化的互嵌、心理的互嵌四個方面對民族互嵌式社區進行評價,分析出了八個二級指標、十九個三級指標。由于民族互嵌式社區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論探討,所以本文僅是嘗試性地對其評價指標進行了理論層面的分析,指標體系的構建還需進一步的權重賦值以及實踐的檢驗,這也是本研究后續的研究方向和內容。
參考文獻:
[1]姜振華,胡鴻保.社區概念發展的歷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4).
[2]楊鹍飛.民族互嵌式社區:涵義分類與研究展望[J].廣西民族研究,2014(5).
[3]王希恩.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J].學術界,2016(4).
[4]楊剛,李若青.民族嵌入式社區建設實踐的理論思考——基于云南大理關迤社區的調查[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
[5]張會龍.論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區建設:基本概念國際經驗與建設構想[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1).
[6]郝亞明.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現實背景理論內涵及實踐路徑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3).
[7]劉成.民族互嵌理論新思考[J].廣西民族研究,2015(6).
[8]馬戎.拉薩市區藏漢民族之間社會交往的條件[J].社會學研究,1990(3).
[9]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10]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11]馬戎.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64.
作者:柴梅 單位: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
- 上一篇:“全員育人”下茶學專業學風建設研究
- 下一篇:社區健身器材的建設及管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