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經驗與啟示

時間:2022-02-05 08:31:42

導語: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經驗與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經驗與啟示

一、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國際經驗

(一)農村市場的主體是農民以及農民的合作組織。在許多農村市場體系比較健全的國家和地區,獨立的、擁有土地產權的家庭農場作為最基本的農業生產單位,構成農村市場體系的基礎。農民的各種形式的合作組織是農民介入市場活動的基本組織形態。農民合作組織在市場活動中的主要功能是與城市商人進行貿易合作,利用組織資源獲取交易談判力量,取得公平交易地位;根據農民與合作社的交易數量將交易利潤返還農民,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培訓和組織農民,幫助農民向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與政府開展政治對話,使國家農業政策的制定和修改符合農民的利益要求。在許多發達國家,農民合作社不僅是國內主要的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商,也是大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商。(二)發達國家政府在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和運行中發揮支持、監管和規劃作用。在主要發達國家,政府為了增強農民在農業生產的產前和產后環節中的經濟地位,對城市商業資本進入農業及部分相關領域設置了不同的程度的限制性門檻,而對農民在這些領域的投資采取了鼓勵措施。政府特別對農民的合作組織通過立法措施給予政策扶持,使得農民合作組織成為涉農產品和物資流通的最重要的商務活動者。政府還積極促成涉農產品和物資的公平交易,嚴厲制裁流通領域坑農、害農的不法商人。政府對農產品貿易的基礎設施進行規劃,對農產品流通的技術進步給予積極支持,幫助農民和農民組織降低進入市場的門檻。政府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幾乎是農民的商,不遺余力地幫助農民擴大農產品的國際銷售渠道。(三)發達國家的農村市場體系逐步走向現代化,并呈現一定的規律性。從市場主體的演變看,農民由分散的交易者逐步演變為有組織的交易者;分散的交易者主要對應傳統的“對手交易”,農民合作社則主要對應批發交易和現代集散中心以及直銷市場;大型農業公司的出現加快了集散中心和直銷市場的發展。從交易形式的演變看,由于經濟的高度專業化發展、交通運輸業的高度現代化以及信息產業的發展,農村市場體系的演變經歷了以分散的對手交易為主的階段、多環節的批發交易為主的階段和國內直銷貿易與跨國批發貿易為主的階段。大型集散中心與直銷貿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率和農民收入水平。例如,美國果蔬類經由批發市場渠道銷售的不到20%,產地直銷占80%以上。農產品直銷是生產者或生產者團體在產地將產品分級、包裝處理后直接送往大型超市、零售連鎖店或配送中心,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批發市場交易強調公平、公正、公開三原則,法律規定保證了批發市場的高效、有序運行。如,規定作為市場主體的批發商、二次批發商、買賣參加者需要經過資格審查,明確職責和義務;批發商無條件接受委托、拍賣,只收取規定的批發手續費;交易雙方的貨款結算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新建批發市場時,對位置、面積、庫房及停車場等硬件設施的要求也有明確的規定,保證滿足流通現代化發展的需要。盡管各國批發市場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大型批發市場堅持公益性原則始終是它們的共同特點。(四)以小規模農業經營為基礎的亞洲國家在農村市場體系演進方面顯示了自己的特點,但從長遠看仍有與發達國家接軌的趨勢。地處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農業特點是人多地少,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農業生產方式占主導。它們的農產品流通,形成了以批發市場為主渠道、以拍賣制為特征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在糧食流通方面,實行政府控制、統一管理,而蔬菜、水果及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實行自由流通,批發市場是鮮活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批發市場比較發達、規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法規和管理辦法。日本的中央批發市場和地方批發市場在開設、投資以及運營上嚴格受《批發市場法》的約束,強調市場的公益性,以促進鮮活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的合理化、保證整個國民生活的安定為目的。建設和開辦市場的資金,分別由中央和地方財政負擔。市場交易過程中收取客戶的一定費用,主要用于維系市場運轉和市場的改擴建。盡管這些國家和地區在農產品交易方面存在較多的政府控制,特別是政府注重通過批發市場對農產品交易實行管理和監督,但從近年的發展趨勢看,由于交易的基礎設施的改善,農產品交易越來越采取直銷和大型集散中心的方式,市場的秩序化程度更高,而政府的直接干預也越來越小。

二、啟示

(一)把培養以農民和農民組織為主的市場主體放在市場運行體系的首位。世界經驗表明,農民是有創造力的;只要政府政策對頭,農民完全有可能發育自己的組織,在農村市場乃至國際市場上發揮積極作用。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減少對合作社的直接控制,支持和鼓勵農民建立自我管理和自愿入社的規范的合作組織。國際合作社聯盟把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視為合作組織成功地適應市場競爭的基本前提之一。(二)把東亞模式作為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體系建設的中短期目標,歐美現行模式為長期目標,實現中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銜接。從上述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市場模式比較看,日本、韓國人多地少,其農業生產方式和居民食品消費習慣與我國相似,規范化的批發市場主渠道在解決農產品銷路、保障供給、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日韓模式是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與國際接軌中值得參照的主要模式。同時,從各國經驗來看,也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共同的特點。比如:明確市場定位,制定統籌規劃;商品統一規格標準,注重分級和包裝;交易方式、結算方式比較先進,市場管理比較規范;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批發商、農民合作組織發育健全;實行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管理,等等。(三)統籌規劃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體系,提升農產品市場的現代化設施建設。我國目前一些市場缺乏統籌規劃,不少在市場熱中受短期利益驅使興建而起,導致基礎設施交易的必要設施和輔助手段——如批發場地、倉庫設施、停車場、場內主要道路、顯示設備、供排水設備、衛生、滅火、加工冷藏、計量以及金融、食宿、檢疫等等相互配套、必要硬件設施,或能力不足,或殘缺不全。有些市場由于一開始沒有選好場址,造成了外來交易者進交易市場的不方便,也給農產品配送、運輸的不方便,造成了“有場無市”。(四)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化和農產品標準化建設。當代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社會,電子商務在農產品市場運行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的效率,還可以減少市場的交易成本。政府需要幫助我國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完善市場信息系統,促使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信息聯網,及時向社會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的數量、品種和價格等信息,為各類市場參與主體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務。同時,要加強我國農產品包裝與農產品標準化建設,我國目前農產品交易以初級產品為主,生產銷售者對于產品的分等、分級、分類、定量、包裝、產地、生產日期等交易基本條件標準化程度低,產品的保鮮、冷凍、分裝、改裝、各環節的必要加工等條件也很不完善,在這些方面也需急待加強。

作者:張貴友 王春琰 吳家杰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