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康復標準體系建設構想及探索
時間:2022-11-04 10:57:43
導語:工傷康復標準體系建設構想及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已經進入統籌城鄉、全民覆蓋、提高層次的新階段,加快推進各項標準化工作開展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由于我國工傷康復工作走的是地方先行先試、國家逐步規范完善的路子,從全國范圍來看,工傷康復工作面臨著一些嚴峻的問題。為提高工傷康復的管理和服務質量,需要建立更科學的業務規范和標準。本文提出了構建工傷康復標準體系的目的與原則,設計了工傷康復標準體系的基本框架。
編制工傷康復標準的目的和原則
編制工傷康復標準體系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我國工傷康復基礎研究薄弱、工傷康復標準體系缺乏問題;為我國工傷康復事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技術、管理與服務規范;為各級工傷康復管理和服務機構實現科學和規范管理提供依據;促進工傷康復標準化協調發展,為政府部門統計分析提供數據基礎;促進我國工傷康復事業在管理和技術上與國際接軌。
本標準體系編制的基本原則如下。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原則:科學、系統地表述工傷康復各業務、技術領域的內在聯系,并基本涵蓋相關專業、技術領域;前瞻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原則:能夠代表工傷康復標準化的發展趨勢與重點,指導各部門、行業的具體工作,與工傷保險現行政策與發展趨勢相一致;按照工傷保險三位一體要求進行設計:體現以醫療康復為基礎、職業康復為核心、以回歸工作崗位和社會為目標的整體化運作規律和統一管理模式;遵循以人為本的管理和服務理念:以工傷職工實際需求為導向,體現工傷保險對工傷康復在技術、服務、管理、信息支持各方面的人性化要求;標準體系要具備良好拓展性:借鑒其他行業標準體系研究的經驗,為今后適應工傷保險政策發展和康復技術研究成果留出余地,同時考慮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為各地制訂符合本地區實際需要的補充標準留有擴充空間。
工傷康復標準體系框架的構建
工傷康復包括工傷預防性康復、醫療康復、職業康復、社會康復和康復輔助器具配置等內容,涵蓋工傷康復工作的各個環節,各項具體標準的使用者包括納入工傷康復體系的醫療衛生、輔助器具裝配等相關技術服務機構及工傷康復服務監督機構、工傷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及其相關從業人員。因此,標準根據工傷康復工作內容和參與對象的需要進行框架設計。該框架主要由4個子體系組成。(一)基礎標準。基礎標準是指對工傷康復相關概念和術語進行規范,并根據信息統計要求進行編碼,是進一步制定工傷康復相關規范標準,促進地區間交流和工傷康復服務規范化、標準化工作的基礎。(二)管理標準。工傷康復管理標準是指根據工傷康復工作各流程進行程序化的制度建設的指導,因此,要考慮工傷康復工作實踐過程中參與的機構和個體,主要是針對康復服務機構和康復受益人群建立一定的管理標準。工傷康復服務提供機構制定準入是解決誰來提供康復服務的問題,2015年人社部辦公廳的《區域性工傷康復示范平臺標準(試行)》在一定層面回答了這個問題。《工傷康復早期介入標準》是解決工傷康復服務對象和介入時機問題。在明確了服務提供主體和服務對象標準之后,完善《康復檔案記錄與評估標準》,進一步建立對工傷康復治療信息的記錄和評估建立指標體系和評估規范,從而完善過程管理標準。(三)技術標準。技術標準是指從工傷康復技術內容入手,對技術的內涵和相關指標進行具體規定。從我國目前的康復實踐情況來看,可以將工傷康復技術標準分為診療規范和技術操作規范標準兩部分。其中,診療規范應當按病種分類進行制定,以便有針對性地指導工傷康復診療工作的開展,彌補按康復技術項目分類進行編寫的診療規范的不足。(四)服務標準。工傷康復服務標準是指對各種水平的工傷康復技術、產品進行分類界定,對納入工傷保險范圍內的康復服務和支付水平進行規定。并非目前所有的康復技術都能夠納入工傷保險范圍內,工傷保險對不同的工傷康復服務的支付方式也要根據服務的特點、性質來確定,支付的水平要考慮傷者、單位的利益,同時也需要考慮工傷保險基金的承受能力。
服務標準下設三類標準,分別為服務給付標準、服務流程標準和服務崗位標準。在當前工傷康復服務項目存在明顯地區差別的情況下,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工傷康復服務項目與支付標準》,從技術安全性、有效性和經濟性等多個角度對現有康復技術進行遴選,引導各地工傷康復工作的有序開展。在完成項目遴選之后,需要建立工傷康復支付標準,對工傷康復服務的支付方式、支付水平和監督管理方法給予界定,以解決服務補償問題,確保工傷康復服務的可持續開展。
作者:歐陽亞濤 陳敘 單位:廣東省工傷康復中心廣東省勞動能力鑒定中心
- 上一篇: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探析
- 下一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實踐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