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探析

時間:2022-11-04 10:54:52

導語: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探析

摘要:在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縣域小微企業生存較為困難,且由于自身管理水平相對落后,抗風險能力較弱。以甘肅省瓜州縣銀行業金融機構基于信用體系建設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采取的具體舉措為例,分析當前縣域小微企業在發展實體經濟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并從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創建、小微企業自身建設發展、政策引領、金融服務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金融服務

一、瓜州縣經濟發展現狀及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情況

(一)縣域經濟發展總體情況。近年來,瓜州縣統籌抓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著力推動縣域經濟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2018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4.9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0.1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4.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0.6億元,全縣三類產業結構比例為14∶41∶45①,2018年全縣GDP的穩定增長主要依靠第三產業的拉動。(二)金融支持縣域小微企業發展及信貸資金流向。隨著縣域產業結構的調整,風電建設項目放緩,住宿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和文化旅游業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瓜州縣以風電為主的第二產業貸款逐年下降,住宿和餐飲業等服務型企業貸款逐年增加。2018年瓜州縣電力燃氣及水生產企業貸款余額40.87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7.47%;住宿和餐飲業貸款余額2.2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3.33%;批發和零售業貸款余額4.5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6.28%。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使民營和小微企業逐漸成為縣域信貸資源的主要載體,縣域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和占比呈現增長態勢。2015年至2018年末瓜州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及占比情況見表1。①數字來源于甘肅省瓜州縣統計局2018年統計公報

。二、瓜州縣以信用體系建設為基礎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主要舉措

(一)“財稅銀”互動,建立信息互通機制。為全面加強財政、稅務、銀行互動合作,促進政策扶持、信貸支持、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引導金融資本高效滿足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中國人民銀行瓜州縣支行(以下簡稱“人行瓜州縣支行”)、瓜州縣金融辦、財政局、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等多部門積極協商,印發了《關于推進“財稅銀互動”支持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主要模式為:一是建立投資承諾和預認定制,財政部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對可獲得財政扶持政策的企業和項目,根據企業申請和承諾進行預認定,為其辦理融資提供柔性增信支持。二是發揮政府付費融資增信作用,支持企業利用政府招標、采購和PPP補助等政府付費信用進行融資,解決履約環節的流動性貸款需求。三是支持發展基于納稅信用融資業務,促進納稅信用與金融征信交換互認,建立稅務和金融部門常態化信息交流機制,協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二)以小微企業法人代表的信用為依托,加大小微企業信貸支持。為更好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助力部分發展前景較好,但無抵押品、財務制度不健全、無法以企業為貸款主體獲得貸款的小微企業,瓜州農商行以小微企業法人代表為借款主體,推出了“星級客戶信用貸”。該信貸產品主要針對小微企業法人代表,根據其家庭資產、信用狀況、所經營企業營業收入及發展前景等,將企業法人代表評級為“鉆石戶”“白金戶”和“黃金戶”。對于信譽良好、無不良信用記錄、無黃毒賭等不良嗜好、企業經營正常、有足額償還授信貸款的資產,且產權關系明晰,給予小微企業法人代表50萬元到150萬元不等的授信額度,并根據企業發展情況對客戶信用等級按年進行復審、逐年調整。(三)創新金融產品,提高小微企業融資獲得率。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建設銀行瓜州縣支行依托客戶交易結算和信用記錄等指標為小微企業量身定制系列小額無抵押信貸產品——“六貸一透”(稅易貸、POS貸、善融貸、創業貸、善融e貸、信用貸、結算透)。上述信貸產品以“企業繳納增值稅額度、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結果、穩定的企業對公結算賬戶、企業主及配偶所擁有的固定資產、企業現金流、核心大企業上下游、工業園區信譽良好、政府鼓勵支持”等信用信息和家庭財產、企業經營信息及相關社會信息為準入標準,為小微企業發放10萬元到500萬元不等的貸款。有效解決了小微企業在經營初期,因規模小、缺乏抵押物等原因,而很難得到金融資金支持的難題。(四)政銀企齊發力,優化縣域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為進一步提高小微企業融資獲得率,瓜州縣發展和改革局牽頭印發了《瓜州縣關于在行政管理事項中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的通知》,充分發揮了政府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示范帶頭作用。人民銀行牽頭,深入開展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引導供應鏈核心企業、商業銀行與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進行系統對接,推動政府采購人及時在政府采購網依法公開政府采購合同等信息,幫助小微供應商開展融資。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等資金提供方,完善應收賬款融資產品制度,優化業務流程,幫助更多小微企業獲得應收賬款融資。(五)充分發揮保險增信分擔風險功能。積極推動小微企業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的發展,按照權責均衡、互利共贏的原則,構建合理的風險共擔與利益分配機制,為小微企業提供綜合性的優質服務。進一步深化銀行和保險公司合作機制,優化小微企業銀保合作業務流程,持續改善縣域小微企業融資服務。

三、金融支持縣域小微企業發展取得的成效

(一)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信貸資金獲得率提高。在政策引導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盡職免責相關規定逐步落地,金融產品的創新種類和形式也更加豐富和切合實際。豐富的小微企業信貸產品和人性化的準入條件,使得縣域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信貸資金獲得率進一步提高。截至2019年3月末,瓜州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45.62億元,占到非金融企業和機關團體貸款余額的65.73%,住戶經營性貸款余額為24.9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6.21%。(二)小微企業借款成本降低。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積極調整信貸結構,加大金融服務小微企業力度的同時,普遍降低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簡化審核程序和信貸流程,小微企業通過網上銀行、普惠平臺、手機銀行等,在授信額度內隨用隨借,讓企業少跑腿、少花錢,直接降低了企業信貸資金獲得成本和使用成本。(三)小微企業借款對象的選擇范圍進一步擴大。在縣域產業結構調整和金融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相關政策的引導下,縣域以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金融機構逐漸轉向縣域小微企業,使得縣域小微企業在借款對象選擇上范圍更廣。(四)縣域小微企業的信用環境進一步改善。為有效激勵縣域小微企業注重自身信用建設,瓜州縣充分利用第三方公眾征信平臺,依法采集企事業單位各類信息,逐步在全縣企事業單位中建立信用檔案。各鄉鎮、各部門率先推行在行政管理事項中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使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全面發揮作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信用環境顯著改善。

四、破解縣域小微企業“融資難”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導致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目前,受接入機構的限制,央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無法全面反映授信申請人在部分小貸公司、網貸公司、信托公司等的授信記錄以及民間借貸情況[1]。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銀行機構與小微企業的信息不對稱,進而導致多頭授信、超額授信、資金挪用等情況發生。(二)小微企業信用信息碎片化嚴重,獲取有效信息成本較高。小微企業日常生產經營中,在政府、工商、稅務、司法等部門均會產生相應的信息,但相關部門未實現常態化的信息共享機制,導致信息碎片化嚴重,無法保障信息的真實性和實效性,銀行不能以集中批量的方式采集相關信息,而是以人工現場逐筆查詢的方式采集[2],導致銀行的經營成本和風險管理難度增加,降低了服務小微企業的效率。(三)小微企業財務數據失真較為嚴重,加大了商業銀行的甄別難度。縣域小微企業多以家庭作坊為主,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和財務人員。據調查,小微企業提供給金融機構的財務報表甚至存在邏輯校驗關系錯誤。財務數據失真較為嚴重,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為金融機構準確評判小微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和風險管控帶來較大難度。(四)部分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市場定位不夠清晰。西北偏遠地區,尤其是縣域,小微企業發展相對較為緩慢,在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部分商業銀行在客戶選擇過程中更偏向于有政府背景、經營規模較大、財務制度健全且風險較小的企業。部分商業銀行在客戶選擇過程中,服務小微實體經濟存在市場定位不清晰,缺少結合地方實際深耕細作的定力,導致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效果不明顯。(五)縣域小微企業產業結構分布不均,產業附加值低。縣域小微企業大多集中在批發零售等傳統產業,企業資金短缺,創新能力不強,不利于企業擴張和產業升級。大多數小型和微型企業是勞動密集型或能源密集型,且污染嚴重,缺乏應有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加之近年來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縣域多數以能源開采為主的礦產品生產企業因“環評”和“安評”無法通過管理部門的驗收,致使其停工停產。

五、政策建議

(一)創建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整合信息資源,豐富小微企業信用信息采集內容。整合現有的征信、銀聯、工商、稅務、海關、法院、環保、城建、電信等系統的信息資源,強化小微企業信用信息的集約度。針對小微企業自身特點采集適用的信用數據,如生產經營、合同履行、產品質量、稅費繳納、金融信貸、往來賬款、財務核算、數據統計等,提升信用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并建立貫穿小微企業注冊登記、資質審核、日常管理等信用記錄臺賬,實現信用信息管理的持續性和動態性。(二)注重小微企業自身建設,深化外部監管與行業自律。一是加強教育培訓,提高小微企業行業自律能力。由于縣域小微企業自身建設相對薄弱,企業規模不大,發展前景不明朗,職業安全感較低,多數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選擇在財政供養單位就職,企業雇傭員工學歷整體相對較低,缺乏專業性。為此,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主動作為,積極引導或組織小微企業舉辦與經營管理、財務管理等相關的培訓班,持續提升人員專業技能,推動縣域小微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二是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出臺相關政策,引導文化程度較高、專業技能較強的廣大青年到企業就職,提高縣域小微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三加強外部監管力度。稅務、審計等部門要加強小微企業的財務監管力度和審計力度,有效杜絕小微企業出現“對內對外”兩套賬的情況,以提高小微企業財務數據真實性。(三)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強化風險防控。一是加大小微企業信貸資產質量的日常監測和管理。監管部門要督導銀行針對小微企業建立專門的“三查”制度,尤其是針對縣域小微企業經營特點,在貸前調查和貸后管理中堅持“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合理確定風險分類,準確把握業務風險,加強對貸款還款方式全流程管理,提升風險識別和防控能力,提高小微企業貸款的精細化管理水平。二是完善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分擔機制。積極推動政策性擔保機構發展,完善小微企業貸款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提高銀行風險緩解能力。三是加強地方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嚴厲打擊金融詐騙、惡意逃費債、非法集資等非法金融活動,將社會資金引導到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上來,加大小微企業金融知識普及宣傳教育,強化小微企業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提升金融工具運用能力。(四)強化政府服務,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加強政企溝通,政府出臺的各項幫扶措施要及時宣傳到企業,提供主動服務、上門服務,推動小微企業乘勢快速發展。各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加大調研力度,對企業需求、企業環境、經營情況等進行深入了解,因地制宜制定出可操作的有利于小微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五)重塑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市場定位。隨著小微企業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商業銀行要改變以往的經營理念和模式,在加強金融風險防范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實際,把有效的信貸資源投入到有特色、有前景的實體經濟中。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大膽創新,改變信貸資源過于向大型國有企業和政府背景類客戶傾斜造成的資源配置扭曲和浪費,積極扶持擁有市場競爭力、有一定核心技術、經營管理規范的小微企業[3]。

參考文獻:

[1]文學周,樊彩云.信用擔保介入對小微企業P2P網絡融資行為的影響[J].商業研究,2016(11):1-7.

[2]車安華,馬小林.基于征信與擔保視角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J].征信,2018(8):35-38.

[3]葉文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路徑探析[J].征信,2018(10):53-57

作者:向光俊 劉明明 景慧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瓜州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