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類院系低年級大學生學風建設
時間:2022-09-10 09:18:13
導語:理工類院系低年級大學生學風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的學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看,學風包括學生的求學之風,教師的治學之風,教學管理者的督學之風;從狹義上看,學風僅指學生的學習風氣,即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紀律和學習效果的綜合反映。學風建設應是高校學生工作永恒的主題。良好的學風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素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高校辦學質量,促進高校內涵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途徑。然而,社會上急功近利、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不斷沖擊著校園,導致“讀書無用論”死灰復燃。許多高校的學風出現了下滑的趨勢。在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紀律松散等不良現象。這些現象對理工科學生的成長成才、乃至未來的職業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低年級(即一、二年級)階段既是大學生的適應期,也是大學生明確未來發展目標,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期。一方面,大學生容易陷入各種“適應期綜合癥”。在學習方面主要表現為,由于對所學專業缺乏了解,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不強,學習不得法;而在此階段正是理工科大學生專業學習最重要的階段。由于理工科專業課難度大,課程間的知識聯系密切,若在一、二年級沒學好專業基礎課,到高年級時,許多同學會出現“學習困難”現象。另一方面,低年級階段也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高校輔導員若能加以正確引導,幫助他們在低年級時端正學習態度、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培養學習興趣、打好學習基礎,不僅有助于他們在高年級階段專業課的學習,而且也為日后職業生涯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良好學風的形成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外部環境看,社會風氣、校園文化氛圍、家庭環境都是影響學風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大學生,其影響通過大學生的日常學習行為表現出來。輔導員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學風建設應圍繞學生為中心開展。在此過程中,大學生作為學風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其自身特點給學風建設帶來諸多挑戰。
1、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興趣。在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會考試、拿高分,上一所理想的大學。這種重分數輕能力的教育模式模糊了學生學習的目的和興趣。在填報志愿時,許多學生都是遵照家長、老師的意見,或干脆只看專業名稱進行填報。而事實上,對自己所選的專業并不了解。因此,在初入大學時,許多新生容易陷入迷茫之中。既不知道大學該學什么、怎么學,也不知道自已畢業以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當迷茫的學生遇到了枯燥的課程,一部分會硬著頭皮苦苦地學著,而另一部分則逐漸對學習喪失興趣。
2、學習價值觀偏差,學習動力不足。部分同學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對高等教育產生錯誤認識。有人將讀大學等于考試,只要考試都順利過了,就算讀完大學了。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只注重與考試相關的知識;有人將讀大學等于職業培訓,為的就是獲得一張通往工作崗位的門票。因此,這部分同學在學習中習慣性地用“實用性”的標準來衡量課程的價值,對自認為“無用”的課程缺乏興趣。即使對于所謂“有用”的課程,其學習目的也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混文憑。于是,這部分大學生一進入大學便開始松懈,甚至放縱自己,將大學當作“最后的避風港”,曠課、早退、迷戀網絡游戲等現象時有發生。
3、學習適應性矛盾突出,學習效果差。由于學習不適應,理工科大學生在入學的第一學期常常出現大面積補考現象。這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引起的。首先,部分同學不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大學和中學的教學模式有較大差異。大學教學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教師在授課時主要介紹學習的理念、方法和思路,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而中學教學以灌輸式教學為主。教師授課時著重進行知識點的梳理、講解,尤其強調解題能力的培養。進入大學后,許多同學依然延用高中“被動式”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能力較弱,跟不上老師上課的節奏,學習效率低。第二,部分同學學習自覺性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高考指揮棒下,中學生是在教師和家長雙重監督下完成學習任務的。而大學的學習全靠自覺。有些自控能力較弱,學習習慣不好的同學在離開了家長和老師的監督,就變得不自覺。經常不能及時完成學習任務。在期末時,由于“欠賬”太多,復習已力不從心,于是出現補考、掛科現象。第三,部分同學學習時間安排不合理。對低年級大學生而言,大學的一切都充滿新鮮感。許多同學一進入大學就忙于參與各種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由于理工科同學的課業壓力大,本就不多的課余時間在這些社團活動面前顯得捉襟見肘。豐富的文體活動和繁重的課業壓力并存的現狀,不斷擠占著低年級同學的課余時間。同學們不得不在鍛煉能力與專業學習之間尋求時間分配上平衡。由于大學學業成績的考核主要是在期末,那些時間管理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在做利弊取舍時,容易降低對自己平時的學習要求,而將精力集中到社團活動上。
三、對策
1、正視聽。所謂正視聽,即引導大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規范學習行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是學風建設的基礎。在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其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抵御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社會思潮。正確的價值觀對人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而價值則是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的統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需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大學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和挖掘大學生的學習需要,幫助他們明確“我為什么而學”,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二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大學學習的目標、內容、了解學習方式、學習途徑,幫助大學生了解大學學習能“給我什么”,從而明確“我要在大學學什么”。三是應今早建立健全各項班級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加強自我約束力,培養良好的行為規范。一方面,輔導員和班干部要主動執行,做好示范作用。同時要對違反管理規定的同學及時進行批判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微博、微信等媒體宣傳本學院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同學的先進事跡,感染和帶動身邊同學努力奮斗。如社會工作突出型、文體表現突出型、科研創新突出型、學習成績突出型等,
2、提興趣。興趣指個人對特定的事物、活動所產生的,帶有傾向性的態度和情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促使他刻苦鉆研專業知識,并且積極參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鍛煉創新思維。不僅會大大提高同學的學習效率,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營造良好的學風離不開學習興趣的培養。對于理工科低年級大學生而言,興趣的培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在入學教育時,就要積極促進同學對專業的了解。知識儲備是產生興趣的基礎。興趣是一種心理體驗。如果一個人對某項事物沒有認識,也就不會產生興趣。因此,輔導員應積極開展專業介紹、新老生交流會、師生交流會等活動增進低年級同學對專業的了解,探索自身的興趣點。第二,要積極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培養興趣,促進學風建設。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既有助于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又能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促進學生主動地去探究專業知識。輔導員應結合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依托專業教師,鼓勵同學參與課外科技立項、學科競賽等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在低年級階段,要面向低年級同學開展一些容易入門、難易適中,與所學課程聯系緊密的專業競賽。幫助低年級同學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同時要發揮高年級同學的積極作用,通過新老生交流,建立合作組等形式,充分調動高年級優秀學生參與指導低年級同學,做好傳幫帶工作。
3、明方向。所謂明方向,即通過理性的思考,結合自身特點,確定未來發展方向。首先,明確發展方向是非常必要的。當今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各個專業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而大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大學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最有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能力素質是每個大學生都需認真思索都問題。而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則是提高學習效率最重要的一步。第二,低年級階段是明確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在低年級階段,是大學生最迷茫的階段,也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一方面,輔導員要幫通過專業介紹,與高年級同學進行學習交流等方式讓他們盡可能多地了解本專業的成長路徑,發展前景等信息,讓他們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輔導員應主動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客觀地認識自我,幫助他們合理定位,形成更符合自身實際,更符合社會需求的發展目標。第三,明確發展方向是為了幫助同學更好地作出取舍。大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學習以自主學習為主。明確發展方向是為了更好地做到“有所為”,同時也可以果斷地“有所不為”。如有的學生日后想考公務員,他就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到提升綜合素質上,要主動擔任學生干部,鍛煉口才,提高組織協調能力;有的日后想繼續深造,從事科研或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工作,則需要將時間和精力放到學習上,努力鉆研專業知識。當然“,有所為,有所不為”并非否定學習的有用性,而是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學,提高學習效率。
4、講方法。一方面,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本應在中學就已形成,但由于學生良莠不齊,本身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就不好;另一方面,大學的學習特點與中學有較大差異。因此,輔導員應當在低年級時加強學習方法輔導,培養學生形成新的學習習慣。一是要幫助學生認識和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有的學生喜歡泡圖書館;有的學生喜歡獨自一人去自習;有的學生則喜歡小組討論。其實,每種學習風格無所謂好壞。輔導員需幫助同學探索最具效率的學習風格。二是輔導員教育管理要科學。輔導員在利用第二課堂開展活動時,應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盡量多開展有與同學學習相關,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活動。三是要建立學生學習檔案。將有學習問題的學生歸類為學習態度問題,學習能力問題,學習方法問題等。對不同學習問題的同學要進行分類指導。
作者:梁克龍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 上一篇:學校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活動總結12篇
- 下一篇:藝術專業學生學風建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