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10-21 03:53:18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農村法治文化陣地不斷加強,隊伍不斷壯大,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勇于探索、善于創新、奮斗不息的可貴品質,并為全國農村地區推廣法治文化建設、普及法治知識、弘揚法治精神積累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法治文化;法治鄉村;網格化管理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要求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各地農村以此為契機,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向縱深推進,深入開展“建好一個陣地、用好一套機制、開展好一系列活動”法治文化建設,強化了村民的法治觀念,有效化解了基層的矛盾糾紛,推動了鄉村面貌的巨大改變。

1加強新農村法治文化宣傳陣地建設

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是群眾接收法治信息、感知法治文化的重要基地,是群眾融入法治社會的窗口和有效載體。1)注重宣傳內容“五結合”:一是將法治文化與鄉土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如詩鄉文化、紅色文化、寨規文化、優秀家風家訓、法治典故等)相結合,既接地氣,村民喜聞樂見,又有正氣,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就接受了法治教育;二是將法治文化和當前專項行動及中心任務(如打黑除惡、禁毒、疫情防控、脫貧攻堅、污染防治等)相結合,使村民知曉并積極參與到當前的重點工作,感受到法治的溫度,使各項工作順利推進;三是將法治文化教育和德育(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崇文尚信.自強奮進的城市精神等)相結合,在春風化雨中達到教化目的;四是將法治文化和法治實踐(如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警示教育、法律“六進”活動等)相結合,以案警世,以案釋法,既宣傳正面的護法行為和人物以弘揚正風正氣,又堅決懲戒和曝光違法行為以震懾違法犯罪分子。五是將法治文化和殯葬、人情、土地、農權等農村改革相結合,促進村民轉變落后觀念,樹立誠信、守法、科學的新型村民觀。2)創新宣傳載體多樣化:一是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形成“人在做,天在看,云在算”的“互聯網+普法”格局;二是有效利用現有板塊,不斷拓展宣傳空間。除了現有的“法治廣場”、“法治長廊”、“法治公園”、“法治課堂”等板塊,還可以開拓如“法治角”、“法治案例墻”、“法治文化館”、“法治新聞”、“現聲說法”、“法治時空”等板塊;三是構建通暢的法治宣傳和信息資源共享渠道,打造“自媒體”新時代法治村,使村民足不出戶就可以查到所需法規信息、表達訴求、維護權益;四是用好傳統“鄉村小喇吧”,根據農村時令,農村法律服務志愿者和村干部定期在農村集市、村委會、村民聚居地、村居廣場等場所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3)開展專題或主題法治教育活動。根據國家法令,結合村情適時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法治文藝匯演和法治燈謎競猜活動和開學第一堂法治課;也可以針對農村的不法現象或行為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月”活動;“新時代法治人(村)評選”活動;“農村法治知識競賽”活動;還可以針對特殊人員如留守兒童及年富力強的貧困群眾、刑釋人員、安置幫教人員、五保戶等舉辦法律知識普及活動,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

2推進農村法治文化主體隊伍素質提高

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核心在解決人的問題,法治鄉村要成為常態或文化,關鍵在于以“法”化“人”,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讓法治成為人們的信仰。1)解決農村執法隊伍“專業化”問題,著力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生力軍。指出:“法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提高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在新農村的執法工作中,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能擔當起新農村執法和司法的重要職責,首先他們應當經過專業培訓和考核,取得行政執法和司法資格,并堅持持證上崗和資格動態管理。其次要規范執法和司法行為,實現農村執法司法正規化。行政執法司法既是行使公權利,也是專業性很強的技術活,他們的執法司法活動直接引領著農村社會的法治風尚,“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業務精湛、公正廉潔的執法司法人員引領著風清氣正的法治風尚,而徇私枉法、亂處亂罰的執法司法人員將會嚴重消減法治的權威,帶壞農村社會風氣。所以,農村執法司法人員要秉持法治精神,帶頭學法守法,嚴格按照執法司法程序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盡量避免恣意性和偏頗性,樹立法治的權威性和公正性,讓群眾在執法司法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此,一方面要注重向農村培養并輸送專業、優秀法律人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健全并優化推廣農村執法司法的體制和機制,注重對農村執法司法人員的培訓和監管,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法治素養和道德修養,使農村執法司法人員做到嚴格執法、依法依規文明辦事。2)解決普法隊伍“知識化”問題,著力打造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先鋒隊。首先各村應成立一支活躍的法治文化宣傳(普法)隊伍,目前的農村普法隊伍主要有綜治辦、司法所、派出所的相關干部、村支兩委干部和法律服務自愿者等,他們不僅應當定期接受專業技術和法律知識的培訓,而且其普法活動要形成記錄痕跡。其次各村要對本區域的法治工作者進行定期培訓,如“法律明白人”、“法治宣傳員”、“調解員”、社區(駐村)民警、法律援助聯絡點工作人員等培訓,使他們熟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辦事流程,提高村民對其宣傳工作的認可度。3)解決村民素質“科學化”問題,培育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村民是法治鄉村建設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也是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他們的素質直接決定著法治鄉村建設的成敗,所以必須努力提高村民的綜合素質。法治教育在一些山區農村還沒有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村民對法治的認識還停留在一知半解,更別說尊法、守法、用法、崇尚法治價值這些更高層次的追求。所以,目前最迫切的就是在推動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法治教育成為一種全民性教育、全域性教育和全程性教育,使法治內化為村民素質,見之于村民行為。

3加快農村法治文化體制機制建設

建好陣地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起點,用好陣地才是關鍵,這就需要形成并完善用好陣地的機制,加快農村法治文化體制機制建設。1)精心搭建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網格化管理平臺。為完善農村民主制度,貫徹落實好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有序開展法治鄉村建設,一些民主法治示范行政村已經著手依法治理網格化管理建設,對相關任務進行分解細化,責任具體到人,并邀請鎮司法所專業副所長進行工作指導。落實網格組長實體化,工作職責細化、具體化,對村民進行正面解釋和宣傳、傳遞正能量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通過網格管理,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實現了有人管、依法管、有效管,逐步實現從人治、人情、特權社會向法治社會的轉變。2)健全工作機制。一是落實制度先行。首先要建立一系列開展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制度。如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制度、綜治中心首問責任制度和應急聯動制度、警民懇談制度、社區(駐村)民警工作制度、法律援助聯絡點工作制度、糾紛登記、排查、共同調解、回訪制度等,做到涉法工作有人管,法治宣傳有序干,法務職責有據擔。其次要健全利益協調制度。無論什么地方,什么事情,利益問題解決不好,一切工作都白搭。在農村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慈善救濟、優撫福利、社會幫扶、法律援助相結合的機制,解決好農村貧困家庭就業、就醫、住房、子女上學的資助制度,從源頭上減少因生活貧困而形成的違法沖動。二是將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工作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和農村治理的“三創”工作一起抓。三是將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作為一項政府公共服務納入財政體系統籌預算,落實政策、資金、人員等保障措施。四是將此任務納入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既強化鎮、村支兩委班子對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視,也發揮村民和黨員群眾參與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主體作用和監督功能。3)不斷探索、創新高效的農村治理法治化機制。一是健全農村治安綜合治理機制,打造學法、守法、尊法的法治環境。隨著天網工程的普及,解決了村民不敢犯法的問題,農村社會治安已有根本好轉,但一些潛在矛盾和風險仍然存在,仍需要強化常態化打擊和整治機制,同時融入一些人性化宣傳以加強防范和化解這些潛在的風險和矛盾,增強群防群治、自主自治的能力。二是健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在農村,要針對民間糾紛主體多元化、客體復雜化、規模擴大化、行為激烈化的特點,探索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結合的機制,既各司其責,又相互配合,實現優勢互補。三是不斷創新有效的法治化農村治理機制。如有的村在堅持法治、德治、自治“三治一體”的鄉村治理模式中,通過“農村議事管理委員會”和“三長制”(三長即段長或片長、街長、樓長)進行自我管理,同時選優配強村干部,在人、財、物上向村委會傾斜,經濟上保障村干部履職需要,解決村干部有權有錢辦事的難題,干群合力推進農村治理法治化。

4結語

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謀劃取決于黨和政府的遠見卓識,效果則取決于廣大民眾的內心認同,只要上下齊心協力,努力打造并使用好農村法治文化陣地,發揮好農村法治文化隊伍的功能,不斷健全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體制機制,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筑牢新農村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根基,就一定能成功構建新時代鋼筋鐵骨般宏偉狀麗的法治大廈!

參考文獻

[1]羅先澤,張美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決定[N].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9日,第1版.

[3]中共中央宣傳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學習出版社,2018:183-193.

作者:伍良會 單位:中共綏陽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