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背景下高職課堂信息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11-03 05:00:55

導語:“云”背景下高職課堂信息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云”背景下高職課堂信息化建設研究

服務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高等職業院校作為一支主要力量,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壓力,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跟上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新思維、新技術浪潮,培養符合市場發展潮流的新型技術人才?許多高職學科專業對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市場定位,就業方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等內容進行大幅調整,但現實情況卻是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力距離企業用人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人才培養方案、計劃、目標都很切合時展需要,另一方面,教師綜合實踐能力,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課程教學內容、課堂評價考核目標、實習實訓環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強烈地不適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對于新專業、新知識的興趣和激情,也在這種“僵尸”課堂上被慢慢消耗殆盡。如何激活課堂學生的思維和動力,教師及時更新教學手段和方式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通過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引入新技術、新資訊、新理念、新市場、新變化打開封閉的課堂,很多實踐的案例證明,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改革教學、激活課堂是一條值得每一個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積極研究與實踐的有效途徑。

1“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搭建

初級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在過去的10年中,改變了傳統教學環境,充分運用了視覺、聽覺、感覺三位方式進行知識再包裝。將枯燥的黑板、單調的教師灌輸、筆上實驗等傳統的單向知識傳遞,豐富為視頻、音頻、實踐操作指導等多樣化教學方式。這需要對教學環境進行信息化改造,投影儀、電子教室、電腦、網絡、實踐教學軟件等一些必備軟件和硬件設備。新的信息技術對現代教育的影響和沖擊,正悄然產生出全新的教育方式。當前,以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技術,對當代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也對當代教育進行著沖擊。計算機多媒體融圖、文、聲于一體的認知環境以及先進的網絡技術,使得教育、教學的傳統觀念收到沖擊。特別是進入21世紀,全球信息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云計算、大數據、數據挖掘等新技術新手段,為我們的時展開拓除了一片廣闊的天地。如阿里云、百度云、Google云、無線應用等一系列貼近生活和生產的應用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和角落,也逐步浸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中,高職院校也直接感知到新技術、新信息的重要性,更加迫切的希望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技術能夠為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效教學改革提高提供更強大的保障和動力。許多高職院校加快了與云計算與大數據服務企業的合作與共建,以租借、合建、委托、共同開發等各種方式展開合作,參與到云計算與大數據服務平臺的建設與應用中,已經開始瞄準了云服務相關人才培養的。

2加強加深校企合作,依托“云”整合教學資源

云計算平臺和大數據平臺作為目前最流行的信息技術,其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對許多高校來說都相當高昂,特別是教學信息化應用與開發和教學資源與社會資源整合兩個方面都缺乏足夠的人才儲備。要解決這些難題,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建設、運用、培育信息技術的必須途徑。目前,國內大型從事信息技術相關企業都扎堆到了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技術,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案。國內提供云服務的知名企業如阿里、百度、騰訊、華為、中興、浪潮、浙大網新、用友、數字政通等等。先進的云計算技術如服務器虛擬化、網絡虛擬化、云存儲、云桌面等等。2014年,健康、教育、旅游、醫療等民生服務創新成為云服務的熱點。個人領域的SaaS服務成為云計算創新的熱點,大型互聯網企業在健康、教育、交通等領域不斷創新,推出個人服務產品。電信運營商基于數據優勢,在全國各城市布局教育、健康等領域的信息服務。云計算中小創業公司則將教育作為創業首選領域,51talk、91外教、云校等一批創業公司也陸續進入教育云領域。眾多企業積極建設這些重點行業的公共云平臺并提供衍生服務。無論主動參與,還是被動接受,高職教育已經身處“云”的時代。學生、教師、學校管理者在生活中都悄悄成為云技術的體驗者與參與者。雖然許多的教學資源如學習文檔、教學視頻、錄音、學習軟件等在各種云平臺上可以實時獲取,但是針對軟件開發人才培養的教學資源還處于一種非常分散和凌亂的狀態,并且與每個學校的實際教學條件、師資、學生素養存在很大差異。如果僅僅是靠學校的師資力量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那將是一個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的低效工作,如何有效借助企業的力量,快速進行教學資源庫建設、打造生產性教學云平臺?加強、加深校企合作的必然途徑。一方面教育是云服務市場的一塊大蛋糕,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忽視這個重要的陣地,從人才培養、市場份額、技術推廣、就業與創業各個層面都存在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學校也急需借助新的信息化技術提升教學質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教學方式方法。這給校企合作的強化提供了原動力和催化劑,同時,經過整合的教學資源平臺的整體性與開放性,也會成為學校與企業擴大社會影響力和提升社會貢獻力的新方向,其深遠作用是不容忽視和小覷的。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云計算專業為例。學校已與中興通訊聯合開展一期建設云平臺實驗室36臺卡位,二期將完成90臺的卡位建設。其中課程建設方面將與阿里云全面合作,引入阿里云教育的系列專業課程,并進行校企教師互換計劃,企業技術專家與專職教師進行角色互換,通過各種中長期合作,逐步提升教師對云平臺及云平臺應用的掌握。同時,也與深圳深信服信息技術公司開展教師培訓和超融合技術的合作,暑假已經組織了4名軟件專業教師遠赴深圳開展了為期5天的超融合技術培訓,并準備在9月份派遣2名教師到南京深入學習阿里云的系列云課程。這些校企合作的開展,不僅僅是為了云計算專業人才培養所做的努力,更是為了將來維護云平臺,使用云平臺,高效運營云平臺所做的技術人才儲備工程。只有做好人才與技術的儲備,學校才能依托云平臺貼近企業和市場,為服務地方經濟發揮出輻射和推廣作用,更有針對性地培養高質量、高技能型人才,滿足企業多樣化的人才需求。

3教師對新信息化技術的掌握與應用

新技術帶來新發展和新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和新困難。教師作為教學實施的第一人,面對新技術的大發展態勢,如何掌握新信息化技術并應用到課堂教學過程,思考怎么高效地將先進技術轉化為教學直接生產力與推動力,這將是高職教師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題。技術培訓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充分運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利用企業的技術優勢、項目優勢和設備優勢,采取短中長期方式相結合,循環、梯次對專業教師從概念闡述、應用手段、市場分析、人才培養規格等方面全方位進行培訓,并將培訓過程逐步轉化為校企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其實,一般在學校資金充足情況下,云平臺設備的引進、云技術平臺的搭建等投入是可以快速完成的,企業在這方面也是能夠積極滿足要求的,但關鍵問題還是教師對新技術的理解和運用跟不上發展的步伐。這也側面反映出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許多高職教師的思維方式仍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教學定式上,簡單認為運用投影幻燈片、播放一些短片、演示下工具操作就是信息化教學。錯誤理解信息化就是將教學內容用設備方便地展示出來,教育教學仍然以教師、教室、教材、考試為中心,沒有充分發揮出信息化教學的巨大優勢和真正效率。

4思維轉變,激活課堂

任何技術都需要使用者具備一定使用技能和運用思維,教學信息化更是如此。教學云平臺的建設覆蓋了云資源庫、云教學環境、云實訓環境等各個教學環節,充分運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將課堂教學通過云平臺進行了拓展到了校園各個角落、拓展到了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實際上將課堂學習延伸到了課堂之外、延伸到企業生產領域、延伸到社會活動。教師更多將扮演一個導師角色,引導學生主動了解課程、了解專業、了解市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熱情,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明確行業職業定位和市場發展方向。依托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的支撐,高職課堂教學將會發生巨大、深刻的變化,這是新信息技術帶給高職教育的機遇和挑戰。高職教師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親身去學習“云”,了解“云”,使用“云”,并將所學所見所解結合自身專業理論實踐才能更好激活課堂。

作者:李文杰 單位: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蘭先芳.高職課堂教學改革的轉向:信息化的視角[J].職業與成人教育,2014(12).

[2]阮亮.高職課堂教學策略創新問題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1).

[3]黎加厚.走向教育技術“云”服務[J].遠程教育雜志,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