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成效
時間:2022-07-08 03:26:41
導語: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成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內蒙古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是在我國信息化、網絡新技術不斷完善基礎上自主研發和創新中建立起來的,實現了多項功能全國領先,為內蒙古動物衛生監督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做出了較大貢獻。本文通過回顧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的發展歷程,描述了運用信息化管理系統提升當地動物衛生監督工作的效率和成績,并建議進一步利用好當前的信息化、網絡新技術,提升完善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以推動動物衛生監督事業持續高效發展。
關鍵詞:監督執法;信息化;可追溯管理;內蒙古
信息技術在給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帶來根本性變化的同時,也給獸醫管理和服務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多地也積極開展了動物衛生信息化監督管理體系建設實踐[1-2]。內蒙古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是結合本地區動物衛生監督工作實際,通過自主研發和創新改進中發展起來的。該系統運用互聯網平臺,以大數據為基礎,通過采集每個執法單位、每個官方獸醫和所有管理相對人工作流程中的相關數據,建立一個完整的數據鏈條,保障數據傳輸流轉,從而實現了動物衛生監督工作的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痕跡化和可追溯管理。
1發展歷程
1.1起步階段
(2004—2008年)起初,以單位內部網絡為基礎,自行研發了文件資料、企業監管、培訓考試等管理軟件,其間進行了多次改版升級,建立了從業人員追溯系統、工作信息數據庫以及自治區和盟市之間網絡文件審核系統,初步實現了自治區和盟市旗縣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的數據共享。至2008年,各盟市通過該系統發送動物衛生監督文件信息,完成了43家規模養豬場生產防疫信息報送任務,內蒙古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平穩起步。
1.2與業務工作融合
(2009—2014年)以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為平臺,對內蒙古全區動物養殖場、屠宰場等7類監管場所組織開展了“過程監督、風險控制、可追溯管理”監管模式試行行動,將監管場所納入動物衛生監督執法網絡化動態管理,使執法機構從終端動物和動物產品的監管轉變為從飼養場到屠宰的全過程動物衛生監管,建立起了“預防性監督、常態化管理”的長效工作機制。其間,全區官方獸醫、執業獸醫、鄉村獸醫、防疫員、協檢員都有了登陸賬戶,全區實現了動態化、痕跡化管理,為實施動物檢疫合格證明(A、B證)電子出證提供了條件。至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各級動物衛生監督所監管的2739家養殖、屠宰加工、流通等場所被納入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網絡化管理系統,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1.3與國家數據庫對接(2015—2016年)結合農業農村部全面推行動物檢疫電子出證工作要求,經部獸醫局批準后,以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為平臺,開展了電子出證試點工作,在呼和浩特、赤峰、巴彥淖爾等地市的5個旗縣開展了電子出證試點。在試點地區成功實現電子出證的基礎上,自治區建立了全區動物檢疫出證數據庫(SQL數據庫)并與國家數據庫對接,為全面實施電子出證(A證)奠定了良好基礎。1.4發展階段(2017年至今)內蒙古著力推進“互聯網+動物衛生監督”深度融合,進一步完善了有關信息管理系統,大力推行手機APP的應用,為廣大養殖場戶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同時,為滿足蒙古族群眾了解相關信息的需求,區動物衛生監督所開發了內蒙古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蒙文版網站和手機客戶端,實現了互聯網模式下的蒙漢雙語動物衛生監督信息服務的推送及科普。
2取得的成效
2.1動物產地檢疫率明顯提升
強化對屠宰廠的監督管理是防制動物疫病傳播的關鍵環節。內蒙古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以屠宰廠為切入點,將屠宰動物和動物產品出證掛鉤,屠宰廠如不按要求錄入屠宰動物產地檢疫證明信息,就不能進行出入動物產品檢疫申報,此一項創新工作,使全區動物產地檢疫率由不足30%提至70%以上。
2.2屠宰檢疫出證更加規范
全區屠宰企業的屠宰檢疫出證過程全部通過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了無縫對接:屠宰動物入場信息通過系統傳送到企業平臺→企業管理員確認信息并傳送給駐場官方獸醫平臺→駐廠官方獸醫接收企業確認的信息→根據企業信息官方獸醫現場進行宰前檢疫→檢疫合格的動物入廠屠宰→駐廠官方獸醫現場同步檢疫和宰后檢疫→駐廠官方獸醫根據屠宰的動物數量產生產品指標,打印出具有“內蒙古自治區動物產品可追溯標識”的動物產品檢疫證明。以上環節環環相扣,使企業工作和駐廠官方獸醫檢疫監管工作有效銜接,明確了屠宰廠和駐場官方獸醫的職責分工,使屠宰檢疫出證更加合理規范。
2.3官方獸醫工作實現痕跡化管理
2012年起,全區通過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對官方獸醫全面實施痕跡化管理。3100名官方獸醫通過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開展電子出證、查詢統計、到達監管等管理工作。官方獸醫開出的每一張動物檢疫證明都記錄在系統內,實施全流程痕跡化管理,從而實現了官方獸醫工作的數字化、痕跡化監督考核。
2.4實現了無紙化電子檢疫出證
內蒙古2019年正式推廣了無紙化電子檢疫證。原來貨主要去報檢點申報產地檢疫,耗時耗力,實施電子檢疫證后,貨主在啟運地登陸系統手機APP端申報后,就可以獲得電子二維碼檢疫證,極大便利了貨主。同時,官方獸醫也無須到報檢點電腦打印檢疫證,通過手機在出證地協檢員的配合下,即可遠程出具電子檢疫證明,極大提高了官方獸醫的工作效率。
3行業正向效應顯現
3.1信息化建設積極推動了動物衛生監督工作發展
內蒙古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分為政務平臺、企業平臺和手機平臺,三個平臺互相關聯、各負其責、數據共享、協調運行,覆蓋了全區所有獸醫業務工作和動物衛生監督工作。當前全區3100名官方獸醫、7598家企業、14570輛動物運輸備案車輛、589700名養殖戶或販運人全部應用內蒙古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進行監管數據錄入、電子出證、檢疫申報、企業經營管理等。系統數據已經達到較大數據規模,并實現了大數據在3個服務器上備份和同步,做到了網站無間斷服務,保障了各項監管工作和電子出證工作的順利完成,實現了以前無法完成的檢疫、監管、動物達到監管、車輛備案數據的及時高效查詢,為行業部門制定畜牧產業發展規劃、動物防疫政策等提供了信息支持。
3.2為重大動物疫情防控和疫情追蹤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2018年,在內蒙古發生非洲豬瘟后,內蒙古借助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成功追溯了疫點生豬來源,官方獸醫出證記錄及生豬去向,有力有序有效遏制了疫情擴散蔓延。同時,對全區數個非洲豬瘟疫點的出入動物和動物產品進行了數據統計,了解動物和動物產品的流動趨勢,通過分析疫病來源,組織人員有效攔截了非法運輸生豬及產品的車輛。各地官方獸醫通過手機版APP及時獲得省外和省內的到達監管數據,有效對生豬和產品進行到達監管和消毒隔離處理。尤其是開發的關閉檢疫證出證功能,有效防止了違規申報和出證,從而限制了生豬和生豬產品的無序流動,達到了疫病防控的目的。
3.3進一步保障了動物源食品安全
全區養殖出欄畜禽從產地檢疫到屠宰上市的全部鏈條信息都儲存在內蒙古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管理系統,并與“內蒙古自治區動物產品可追溯標識”進行了關聯,消費者可以利用手機掃描“內蒙古自治區動物產品可追溯標識”二維碼可以得知動物產品的動物產地信息、檢疫信息、屠宰信息等,從而使消費者放心食用內蒙古自治區的動物產品。
4展望
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和5G網絡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加強,全區將進一步加強手機版APP功能,將PC版的功能模塊移植到手機版APP內,完善電子簽章,減少紙質記錄,增加照片數據、地理數據、聲音數據、視頻數據,更加充實檢疫監管基礎大數據[3],使各項動物衛生監管工作數據化、網絡化,將內蒙古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工作推至新的發展時期。
參考文獻:
[1]盧錦.關于建立畜禽生產信息化監督管理體系的設想[J].中國動物檢疫,2017,34(8):53-56.
[2]方旭,王玉順.河南省動物衛生監督信息化應用[J].中國動物檢疫.2014,31(9):17-20.
[3]劉俊.畜禽屠宰行業信息化監管體系建設構想[J].中國動物檢疫,2014,31(9):15-17.
作者:李潤清 張福柱 趙晶晶 秀英 王占斌 許大偉 楊海燕 王靜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所
- 上一篇:街道整改落實工作開展情況匯報
- 下一篇:醫院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