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在初中思品復習課的作用
時間:2022-09-20 09:28:41
導語:案例教學在初中思品復習課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迎接每年的中考,在初三下學期思品課都要進行一輪總復習,將初中三年的學習內容進行知識梳理,構建知識體系。為第二輪的綜合訓練和中考打牢基礎,做好知識儲備。采用什么方法復習,每位教師各有各的方法,通常使用的有:“講練結合”即講授完一個知識模塊,安排一道練習進行鞏固;還有“舊知識當新知識”講授等方法。使用以上方法雖有一定的教學效果,但經過一輪復習往往是“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煩”,教師和學生苦不堪言!如何讓復習課上得有效而且有趣,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認識到:教學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灌輸模式,要突出學生主體作用,調動主體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創設環節讓學生主動融入課堂教學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師生共同探究,實現生生和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筆者特別重視典型案例與教材內容、學生實際的融合,特別是在復習課中設計運用典型案例進行教學。通過精心設計的案例進行知識復習,既實現知識梳理,又操練答題能力,課堂氣氛活躍,復習效果顯著,深受師生好評。現對案例教學的運用進行闡述和分析:
一、案例教學運用實例
筆者在復習(人教版)思想品德課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的文化經濟權利》時運用的案例。1.案例設計依據《我們的文化經濟權利》講了公民的受教育權、財產所有權、繼承權、知識產權、消費者權利等五項權利。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將尊重權利、維護權利、履行義務,追求公正作為基本價值目標,引導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而公民的文化經濟權利,是公民諸多權利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實踐性是初中思品課程性質之一,即注重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拓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倡導讓學生通過自主活動感受知識,體驗社會生活。2.案例應用和分析復習本單元要側重兩個重點,一是讓學生懂得運用法律知識對違法行為進行分析;二是學生懂得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合法權利;因此案例選擇和設計必須圍繞法律對相關權利的規定和維權途徑這兩個重點。在復習受教育權知識模塊時,筆者運用了一組漫畫進行知識梳理。案例(一):閱讀《小李的故事》,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1)小李爸爸這樣說對嗎?為什么?(2)假如你是老師,你會如何說服小李的父親?(3)假如你是小李,你還能通過其他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嗎?方式一:方式二:學生回答情況:問題(1)談到教育對個人成長的作用,教育能為人們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基,知識改變命運。問題(2)談到用法律知識勸說家長,告訴他這是一種違法行為,侵犯了公民的受教育權。理由:義務教育法規定了家庭的責任,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等知識。問題(3)方式一:向有關部門反映,如:向教育局、婦聯反映問題,尋求幫助。方式二:必要時向人民法院起訴,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利。本案例應用于教學,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和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顯著的變化。首先從學習狀態上看:漫畫題的出現使學生的興趣很快激發出來,不少同學自己主動翻書查找答案;或與同學討論交流,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立馬提高。案例讓復習課變得有趣了。其次從學習效果上看:本課復習重點是“教育的作用,義務教育的特征,維護受教育權的方法”等內容。通過解答漫畫題引出的問題,實際就是復習梳理“受教育權”知識模塊。案例讓復習課變得有效了。再次從學生能力提升上看:復習目的就是要學以致用,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漫畫題的設問和學生答題,訓練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和答題技巧,拓展了學生思維,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讓復習課變得有用了。“一石驚起千層浪”,一例可以激起思維的波瀾,就是要求案例設計和應用要具典型性。“生活即學習”,案例設計還要結合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使案例更生動、更真實。筆者在復習財產所有權時設計了這樣的案例:案例(二):假如2017年春節你收到了4000元壓歲錢,你會怎樣打理?(要求:打理過程要行使財產所有權的四項權利)學生看到案例,議論紛紛、互相討論,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回答情況:占有權“收到4000元錢,歸我所有了”;使用權“我用錢買書、買衣服、去旅游用于消費了”;收益權“把錢存銀行收取利息”,更有同學說把“錢借給別人收高利貸”等引來學生大笑;處分權“把錢返還給父母或捐給慈善機構等”。處分權和使用權容易混淆,處分權舉例對初中生有一定難度,其實二者的區別就是財產的所有權發生改變。筆者在授課時舉例“你把錢用于消費”,就是使用權;“你把錢捐了,錢就屬于慈善機構”,就是處分權。通過本案例的設計和應用,使學生對財產所有權的四個權利有更直觀的理解。復習課中生活案例的運用,使教材內容富有親切感,更具感知性和可信性,凸顯思品課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而且復習效果事倍功半。
二、案例教學運用原則
案例教學是我們在教學中以典型事例說明解讀教材內容,啟發誘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的教學行為。因此在設計和運用案例時要把握以下原則:1.趣味性。案例設計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改變以往復習課的枯燥,使學生更有激情的投入課堂學習。因此案例設計要注重趣味性,可以選擇漫畫、幽默故事、喜劇小品等素材。但素材不能偏離教材內容,必須為教學服務,否則就背離了案例設計的初衷。2.有效性。近年來都在倡導“有效教學”和“有效課堂”,案例設計和應用更要突出有效性,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狀態,有效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知識。因此選擇案例要講究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統一,運用的案例要真實、合理,不能胡編亂造、言過其實,所舉事例要貼切、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案例中的問題要精心設計,設問要科學合理,覆蓋所復習知識并且難易結合,有梯度。這樣學生才能在案例中發現問題,找到與教材知識的聯系,從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實現有效教學。3.典型性。“唯經典,才恒久”。案例要體現教材知識,一個案例可以多方面、多層次設問,如在“案例(二)”中的問題,達到“一水多用”的效果。還要注重案例內容與教材的內在聯系,問題的設計突出知識重點和事物的規律,為突破教學重難點服務。
三、案例教學運用實效
1.增強教學的互動性。案例運用目的是讓知識抽象變具體,復雜變簡單,枯燥變生動。案例一般來源于社會生活、學生實際和時政熱點等,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推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討論表達觀點,拓展和延伸知識,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廣度和深度。案例教學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2.提高教材的認知度。不少學生認為思品課是“說教課、灌輸課”,要學好這門課程很費勁,對課程學習有畏難思想。案例教學的應用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生活與課文知識緊密聯系,所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思品課還是很有樂趣的,是了解社會的一把鑰匙。3.提升教師業務水平。案例教學需要教師在“課前做足功課”,無論是案例的選擇還是問題的設計,都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教育機智提出了高要求。只有吃透教材,遴選案例才有針對性,才有實效;只有課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去研磨,案例教學才會成功。案例教學需要教師“課中積極應對”,案例的討論需要掌控好教學節奏,在討論解析過程中實時給予學生引導、解答、歸納、總結,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案例教學的應用會促使教師不斷地去充電,更新知識,提升能力。案例教學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讓課堂教學更具魅力,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案例運用于教學要依據課程內容和學生實際加以靈活運用,案例教學過程不是案例簡單的堆積,而是教學的手段,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媒介。
作者:李東征 單位:明溪縣城關中學
參考文獻:
[1]金敏怡.思想政治課中“案例教學”模式初探.
[2]張章福.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淺談[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6,3.461周刊
- 上一篇:外語教學隱喻解讀能力分析
- 下一篇:案例教學在語文教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