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科案例教學法研究

時間:2022-12-14 03:46:10

導語:高校學科案例教學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科案例教學法研究

摘要:案例教學法是教育學原理與方法論中的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程序是案例引用———問題追蹤———研究討論-分析總結四個常規的實踐過程。具體操作方法是通過對一定的既定事實的敘述和充分展示,以問題追蹤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挖掘問題的癥結,落實課堂理論知識。從高校學科教學的具體實際和特點著手,以學科教學的需要為切入點,融會貫通地講解學科教學中遇到的各種棘手問題,并能結合受教育者職業素養提出相應的應對方案。

關鍵詞:職業素養案例教學學科教學實踐

一、高校學科教學中引用案例教學的意義

案例教學法緣起于1920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法學院,后由哈佛商學院在教學中采取一種很獨特的真實情境或事件式的教學,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這種案例教學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師資培育的重視,尤其是1986年美國卡內基小組(CarnegieTaskForce)提出《準備就緒的國家:二十一世紀的教師》(ANationPrepared:Teachersforthe2lstCentury)的報告書中,特別推薦案例教學法這一有效的教學模式在師資培育課程的價值。而我國案例教學法探究則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根據教育學原理,所謂的案例教學,就是運用現實社會中發生過的人或事,以情景再現的形式,回放給學生,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激發學生的思維,把課堂學過的理論知識,給學生闡明一定的學理,進而達到規范學生的言行,提升思想理論的認知水平的實踐教學模式。在高校學科教學中具體使用遵循以下“三步走”原則。案例回放———案例追蹤———案例釋疑。近年來,隨著高校學科教學的發展,人們深切意識到創新教法更新理念的意義,必須克服過去以往教學中灌輸式理論說教課堂模式的重要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變換學科教學的形式,改變學科教學的考核方式都是很好的學科教學的嘗試。充分利用激發學生的熱情和大腦思維的活躍程度,更好地實現知行轉化的教學過程,能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實現高校學科教學的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式。案例教學實質就是給學生創設一種逼真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故事中人,主人公的角色轉換,切實擔當故事的主角,可以使學生主體整個身心全情投入,與純粹的枯燥的理論教學相比益處多多。首先,教學形式實踐性。案例教學法在使用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教育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學生在校園里就能接觸到各類的社會信息和實際,與課本理論知識有機結合,就等于把課本知識激活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克服了白紙黑字寫在書上“死知識”的感覺,實現了知行轉化的模擬步驟。其次,參與人員廣泛性。案例教學法在運用過程中,不是拘泥于原有班級,可以打破常規的班級學生人數,跨班級、跨專業不同特點的學生可以集中到一起,實現學生多元化的特點,這樣,進行案例討論分析時有不同層次的人員發言,代表不同的觀點,可以激活課堂氛圍,不同觀點可以碰撞辯論,鍛煉學生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也可以針對學生反映出來的問題及時進行疏導和點撥,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講解和溝通,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為將來走進社會夯實基礎。再次,領悟知識深刻性。案例教學形式新穎,生動形象,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參與熱情,讓學生在激烈的爭論和分析過程中,吃透課本知識點,領悟知識點的記憶都比較深刻,印象長遠扎實,對于學生知識體系構建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真正融化在血液里骨子里,變成自己身體的有機構成。最后,遷移能力動態性。案例教學法在使用過程中,學生能做到全程全員參與互動中,在領悟知識深刻性的基礎上,實現學生遷移能力的逐步升級,不是簡單的互動,而是動態的逐步升級波浪式的上升過程,訓練了學生靈活的思維,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應對各類問題,得到充分的訓練。真的體現了經歷就是財富的論斷。綜上所述,案例教學在高校學科教學中,可以調動學生主體的學習自覺性,積極主動思維,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成分利用學生的熱情,趁熱打鐵,問題導入,緊接著側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通過案例反省規范自己的言行,可謂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批判吸收的態度,培養學生思辯的能力,通過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樹立蘊含的知識點,進而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質疑的能力,遇事沉穩變大個人意愿的能力,冷靜陳述個人觀點的表達能力,切實利用課堂翻轉教學,對培養實際應用型人才具有極強的作用。

二、案例教學法在高校學科教學中的不足

高校學科教學的目的是追求理想的教學效果。然而現階段的實際卻不盡人意。個別的老師嫌麻煩只是利用教科書或者教參上的現成例子,難免有些過時,不規范系統,只是停留在新聞播報的層面上,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缺少系統性層次性的編寫和設計,缺少實用性和針對性,更談不上啟發性和研究性,不符合學科教學的要求和學生認知的特點。在高校教育教學中,我們倡導使用案例教學,但種種原因限制了案例教學的發展速度。大家都認為案例教學形式新穎,但真正做到實處卻是很難的,所以,實際教學中并沒有把這種形式發揚光大。(一)案例教學法實踐中案例形式不規范我們使用案例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理想的教學效果,然而,實際教學中卻不盡如人意,有的老師忙于應付各種檢查而無暇編寫規范的案例,臨時用教科書或者教參上的過時的不規范的不系。統的現成案例講解完事,也只是停留在新聞播報的層面,難免帶有草率應付之嫌,不能把課堂的理論內容及時的編排到案例中,缺少層次性和目的性,更不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也就談不上啟發教學原則的運用了,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二)案例教學法實踐中教師主導作用不強。案例教學的過程就是考驗教師主導能力的過程。在既定的時空階段,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教師相當于總導演的角色,靈活地按照劇情的需要時而扮演主角,時而扮演配角,時而擔當劇務,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教和學雙主體身份不停的轉換,既具有統籌掌控全劇的能力,又要有駕馭劇本的導、演、改多種本領于一身,需要大刀闊斧的改,就不能按部就班的演,需要循循善誘的導,就不能雷厲風行心急唱獨角戲,更不能打擊演錯和說錯的情況,巧妙地把錯誤當作情境引導到正確軌道上來,達到理論知識深入人心春雨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正如莎士比亞說過:“人生處處是舞臺。”其實舞臺處處有,就看你怎么導怎么演。這樣的要求對長期從事理論教學和研究的教師來講,也是一種挑戰。隨著教育改革新時代的到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如果不能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樹立新的課改需要,就不能很好地適應教育改革的步伐,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當然追求案例教學的效果也是枉然的。在使用案例教學時,教師的導是十分關鍵的一環,學生思維按照什么方向走,怎樣走,都得有教師點撥和掌控,最后由教師點評也是畫龍點睛之筆,可見,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與教師綜合素質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三)案例教學法。實踐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明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不單單是教師的主導地位的發揮,還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目前的高校有相當的學生上課處于被動的狀態,懶惰成性,生活拖拉,上課不愿意參與課堂活動中,再加上現代化的網絡通訊設備,使得學生們不熱衷于人際交流,口語表達弱化,闡述問題思路不清晰,缺少站起來回答問題的自覺性和勇氣。而案例教學就是挑戰學生主體的潛在自覺性,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才能體現學生主體的中心地位,由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轉變到主動探求知識的實踐者,讓學生處于案例教學情境中的主人公地位,這樣的效果對于案例教學實踐的教師是有相當的難度的。(四)教學管理部門重視不夠。案例教學法傳到我國的歷史不是很久遠,因此,案例教學的模式不十分成熟和規范,不同于以往的舉例子傳統教學。它需要主導地位的教師用大量的時間巧妙地策劃案例的基本內容,與什么樣的理論知識匹配?采取什么樣的課堂設計?運用什么樣的考評標準?組織什么樣的多元學生等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教師提前謀劃好,而現有的教育教學繁重的工作量,使得教師疲于應對各類檢查、評比和無謂的形式要求,沒有更多精力和時間精心策劃案例,教學管理部門也沒有一個標準和說法,形成性考評中也沒有明確要求。使用案例教學和不用案例教學的教師也沒有什么大區別,導致教師編寫案例的積極性不高,個別老師有點案例教學的眉目也是蜻蜓點水,學生慣于填充式教學,不積極主動探究,尤其是近年來,平臺大類授課人數較多,給教師組織案例教學造成諸多不便。

三、案例教學法在高校學科教學中的實踐

(一)規范案例編寫。為了確保案例教學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效果,前期必須用相當的時間做好規范的案例編寫工作。多年來的實踐教學體會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遵循適用性原則。也就是說案例編寫一定要圍繞課堂授課的內容來展開,涉及的問題都能體現在案例中,或者說案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都能回扣到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中。使得學生能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復循環中內化理論知識,實現知行轉化的實踐過程。其次遵循問題導向性原則。在編寫案例過程中,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的層次和先后,利于實踐教學中對學生采取靈活多樣的逐層深入地引導學生,符合人的認知規律,便于學生在創設情境的問題談論研習中,感受探索知識的樂趣與艱辛,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勇于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拼搏精神,敢于突破傳統思維,具有質疑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最后遵循收集積累原則。案例的編寫不是隨意胡亂的寫,要在實際教學中注重積累和收集,比如倡導深入實習點校或基礎教育中撲捉熱點人和事,廣泛征集各類鮮活的例子;也可以關注各類新聞報道和學科前沿熱點問題,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案例資源,還可以留心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另外善于收集國內外各級各類的教育成果,廣泛借鑒一切可用的有價值的案例,也可以走出校門到社會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社會調查積極征集。(二)強化教師本領。教師的本領分為軟功夫和硬功夫。我們不但要強化硬功夫也要強化軟功夫。教師的基本本領教育教學科研,交流溝通協調都屬于硬功夫,但是軟功夫就很難界定了,相當于我們說的人格魅力,涵蓋的內容比較多,不但要正心更要修身,不但要有一息尚存不落征帆的豪情,還要有對待生活充滿人間溫暖的熱情,更要有勇于拼搏敢于攀登險峰的激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工作生活的實踐中,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像一粒種子感染著學生充滿精氣神努力向上,帶給學生濃濃的感恩和回報社會的正能量。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反思,不斷地革新自己,豐富內化各類知識,在實踐教育教學中外化釋放積累的精華,尤其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反思相當重要,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的反思不十分明顯,有待于加強。(三)提升學生素質。學生的素質不但在課堂教育教學要提升,課下的實踐活動也要注重提升。課上側重于學生的思維訓練、發散思維的培養,端正學習的目的和態度,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成長,與古人先賢們對話,與導師偉人們交流,與精英大師過招,整日徜徉于文化知識的海洋中,沁染在人類文明精華中。學會規劃人生和未來,身心健康,心境平和,正視現實的缺點和不足,學會擔當和戰勝挫折與困難,樂于參加各類志愿者等社會實踐活動,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對學生的考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課前、課上和課后。案例教學也不例外,課前要考驗學生是否主動熟悉案例的背景及目的,激發學生帶著問題去分析、解決問題的熱情,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查閱相關書籍,為自己的發言選取有力的理論依據梳理所需材料,為課上應對各種問題作好充分的準備。課上討論分析階段,按照事前的分組,每組代表發言闡述后,小組其他人員可以補充不足,培養學生學會合作的精神,具有集體意識。課后的反饋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高校現階段學生存在的弊端是知識掌握不夠透徹,不會外化為能力,不善于反思提升,重新構架知識體系,而是把學過的知識放在口袋里處于休眠和半休眠狀態,不能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學生自然成了知識的存儲器,失去活力。(四)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案例教學法在實踐運用中也需要教育教學管理部門適當的政策扶持和規定。比如在每個學期可以設計多少案例教學的課時數,學生每學期要參加完成多少案例教學的學分。同時,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進行詳盡的考評,每個學期加設幾次案例教學實踐課的考評,必要時可以納入到第二課堂的課程體系建設中。便于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重視,這樣持續幾個學期就能把案例教學模式固定下來,既充實了學生課下的學習內容,也讓學生的生活充實起來,同時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技能,這樣把教育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得高校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機銜接,利于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滿足了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曲紅梅,楊勇.“案例教學-對分課堂”復合教學新模式研究與應用.科教文匯,2018(2)

[2]姜洋,丁春雷.案例教學模式探究.上海包裝,2018(3)

[3]羅純.基于學習理論的案例教學策略探析.教學與管理,2018(3)

[4]王勇,趙大千.論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中的案例教學模式設計.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1)

[5]郭純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運用現狀分析.新西部,2018(2)

[6]謝曉專.案例教學法的升華:案例教學與情境模擬的融合.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1)

[7]蘭霞萍,陳大超.案例教學的問題與出路.教學與管理,2017(4)

[8]傅偉峰,唐賢清.美國研究生案例教學及啟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9)

作者:陸通 王鳳雙 楊彥華 劉厚澤 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