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課堂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策略

時間:2022-09-18 02:55:15

導語:初中生物課堂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生物課堂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策略

一、理解生命理念,體會人文精神

結合生物學科的自身特點。生命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體,都只有一次,它是如此的珍貴而重要。而且,善待自己的生命,也需要保持自己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態(tài)。如,在學習《健康的生活》一章時,讓學生了解煙酒、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性,從而讓學生從小、從自我樹立拒絕煙酒、拒絕的意識。每一個生命都要走向死亡,我們應以坦然的心態(tài)面對,讓生命不朽,即肉體生命雖然會消失,但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實現(xiàn)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的不朽,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體會人文精神。

二、落實生態(tài)教育,確立人文關懷

自然界的本質是物質,自然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之物,并非人的創(chuàng)造,是人賴以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沒有自然就沒有人類。以人教版七年級中《生物圈》一章的整體設計為例,可以給一章內容設置一個大的背景,如,這一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自己最愛的那種生物,然后為生物尋找家園。首先通過幾個星球競標的形式開展,最終地球獲勝,然后為了在地球上好好生活,所以,要進行去地球前的培訓,生物們知道了地球上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所以要想辦法適應環(huán)境,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也可以影響環(huán)境,最后,因為生物數(shù)量太多,所以,要分散來住,所以,生物們根據(jù)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特點找到了適合自己生活的家園,要分開了,我向伙伴們介紹我們家園的特點時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的家園并不是完全分開的,而是有著相互聯(lián)系的,是一個整體,叫做生物圈。最后,我們冷靜客觀地看到了現(xiàn)在的生物圈已經(jīng)受到了很多破壞。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真正把自己看作了知識的主人公,愿意主動參與并積極思考,能力才有所提高,情感才有所升華。

三、重視科學史教育,感悟人文精神

著名的科學史家薩頓說“:一部科學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這些工具,無論有形或無形,由一系列人物創(chuàng)造出來,以解決他們遇到的某些問題,每種工具和方法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生物科學史一方面從歷史角度直觀反映了科學家探究真理的歷史過程,另一方面也深層次地突出了科學家的思辨過程和奮斗史。結合科學家的小故事,如,八年級《基因的顯性和隱形》一節(jié),可以從人文精神的角度介紹孟德爾:“在科學界十分孤獨的孟德爾潛心進行著自己的研究,過世幾十年后才被科學界所認識,現(xiàn)今人們已經(jīng)開始向控制遺傳機制、防治遺傳疾病、合成生命等更大的造福于人類的工作方向前進,而這一切都與圣托馬斯修道院那個獻身于科學的修道士的名字相連,也和修道院支持他的無名的院長相關。”使學生了解到任何偉大發(fā)現(xiàn)的背后,除了科學家的奮斗,也有很多相關工作者的默默支持,他們都值得我們去崇敬。

四、深挖教材資源,感受人文情懷

中國古詩詞和近代作品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生物教材中有《生物學與文學》的小專欄,促進學生感受人文情懷。(1)利用古詩引課。如,八年級《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一課,可用“猜故事說行為比賽”引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運動行為);“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取食行為);“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求偶行為)。(2)將生物知識與經(jīng)典文學作品相聯(lián)系。如,在講克隆技術時,結合《西游記》,介紹最早的克隆技術實際在中國,它的產(chǎn)物就是我們家喻戶曉的齊天大圣———孫猴子。(3)啟發(fā)學生自創(chuàng)古詩、打油詩,做每節(jié)課的小結。如,“構細胞,有機物質舉足輕重,供能量,糖脂蛋白異曲同工”“;中樞周圍組系統(tǒng),胞體突起構細胞”等,這樣的教學策略不僅吸引學生的興趣,還有利于學生感受人文情懷。

總之“,教學,說到底,是人類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種文明層面上的代代遞交。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體現(xiàn)出人文的精神,那么它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教學。”每位教師都應該把人文素養(yǎng)教育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將人文教育貫穿于生物教學的始終,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本文作者:樂圓工作單位: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