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能力培養

時間:2022-09-28 04:29:02

導語: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能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能力培養

摘要: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讀圖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嘗試讓學生親手繪制地圖,感受地圖魅力;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找到地圖的使用價值;創設懸念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我學習;組織開展小組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讀圖能力。

關鍵詞:初中地理;讀圖能力;培養方法

在初中地理學習過程中,讀圖能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然而很多初中生并不是很喜歡讀圖這一門學問,在他們心目中,要想學好地理就得死記硬背。很明顯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地理教學中的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從地理學科的發展過程來看,是先有了地圖,之后才形成了系統的地理理論知識,地圖綜合展示了地理學的大量知識和信息。地理教學中的地圖不僅可以直觀、清晰地將各種地理知識和規律具象化,降低學習難度,還能幫助學生更快地記憶地理中的一些知識點。因此,地理教師一定要努力幫助學生提升讀圖能力。

一、初中地理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作用分析

1.降低地理學習難度

地理課程被劃分到文科的范疇之內,因此,往往會給人一種只要“簡單背誦”就能取得好成績的錯誤感受。其實,地理這門課程中有很多需要理解、計算的內容,這些知識點僅僅憑借簡單的背誦是不可能掌握的,這也是很多學生認為地理難學的一個主要原因。地理課程的重點是圍繞地圖展開的,不論是某個地區的河流、山川還是經緯度的學習,通過讀圖都能有一個非常直觀的把握。所以,當學生掌握良好的讀圖能力后,就相當于獲得了一把開啟地理課堂的“金鑰匙”。

2.拓展學生解題思路

對于初中地理教學來說,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更應讓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具有良好的解題思路。由于地理考試中的試題經常以文配圖的形式出現,所以大量的讀圖練習可以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使學生找到科學的解題方法,從而使學生在后期的學習過程中,能更好地提升解題技能。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能力培養

1.親手繪制地圖,在實踐中感受地圖魅力對于學生來說,要想更好地提升讀圖能力,就必須學會簡單地繪制地圖。這里所說的繪制地圖并不是臨摹地圖,而是嘗試在地圖上繪制一些簡單的線條、標注一些簡單的尺寸和角度等。利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地圖的藝術魅力,從而養成良好的讀圖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繪圖的作業,并結合作業布置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在繪圖過程中思考地圖中的一些“潛在的學問”,從而形成良好的讀圖意識。比如,在講授《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一冊)一課內容時,當講到“等溫線”這一基本原理時,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等溫線的形狀是上下波動的?”見學生無法回答出來,教師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課堂作業:“我們都知道,地球本身分為陸地和海洋兩部分,下面請大家在地球平面圖中北緯30°的緯線上繪制一個溫度為25°的等溫線。”隨后學生開始繪制,大部分學生都是在赤道上繪制了一條平滑的圓弧。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道:“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一月份,陸地和海洋這兩個地理位置的溫度一樣高嗎?”學生思考一段時間后紛紛回答不一樣,海洋溫度會更高。隨后教師說道:“非常好,既然溫度不一樣,我們在繪制等溫線時能直接繪制一條圓弧嗎?”受到教師的啟發,學生理解了等溫線上下波動的原因。

2.學以致用,在生活中了解讀圖價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通過實踐的方式來檢驗結果的正確性,讀圖也是同樣的道理。對于學生來說,掌握讀圖能力的最大作用在于實際運用。因此,要想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教師就應該為學生創設實踐情景,讓學生學以致用。而要想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通過作業的形式來實現。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以實踐為主的教學作業,讓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讀圖能力。比如,在講授《地圖》(人教版初中地理)這一單元中的“比例尺”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講完課文后,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掌握比例尺對我們有很大的作用。今晚回家后,大家仔細研究一下比例尺的實際作用,并以案例的形式介紹一下你是如何使用比例尺的。”于是學生紛紛在課下尋找比例尺的價值。有位學生從網上下載了一幅市區的地圖,然后利用比例尺,將自己家與學校之間的路程計算了出來。第二天,該名學生為了檢測自己的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專門拿著尺子測量了一小段路程,發現與之前的計算結果完全一致;還有的學生利用比例尺成功計算出自己從家打車到公園的路費。教師利用這種方式進行讀圖教學,能使學生在生活中掌握讀圖的具體價值。

3.懸念創設,在場景中自覺尋找答案

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反復引導下才能逐漸形成讀圖的意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創設一些富有懸念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這些問題情境中思考問題的答案,并最終通過讀圖的方式解決這一難題,使學生意識到地圖對于地理的重要性。漸漸地,學生也就會形成良好的讀圖能力。比如,在講授《中國河流》(人教版初中地理)這一課內容時,教師為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長江的視頻,視頻中說道:“長江是中國最長的一條河流,全長共6397公里,還有很多支流,因此,我們經常說‘長江支流眾多’這樣的言語。那么問題就來了,長江最長的支流是哪個支流,金沙江、嘉陵江、漢江還是贛江?”教師在創設完這一場景后,讓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但學生都不知道如何回答,這時有學生想到課本上的中國河流圖,于是翻開圖仔細觀看長江的眾多支流,很快就發現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這樣學生就漸漸意識到了讀圖的價值。

4.小組活動,在合作中提升讀圖能力

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活動的方式,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而小組活動的最好形式是開展一些主題任務,讓學生在大量的活動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讀圖能力。教師在設計對應的小組活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活動的準確性和層次性。也就是說,教師設計的任務中應該分為數個小任務,且每個任務的難度應呈現出階梯性特征,學生完成前幾個任務會比較簡單,但要想全部完成卻需要花費很大的功夫。教師通過這種方式開展教學,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且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本身就是一種技能互補的過程,因此學生在相互促進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比如,在講授《十字路口的位置》(人教版初中地理)一課內容時,教師在上課時沒有直接講授課文,而是對學生說道:“今天我們組織一個小組活動,活動內容為‘十字路口的位置’。”班級中大部分學生聽說要學習的內容為“十字路口的位置”時,都感到很奇怪。教師繼續說道:“這次小組活動以讀圖任務的形式進行。具體任務如下:1.生活中的十字路口是什么樣子的?同學們能說出十字路口的特點嗎?2.本節課所說的十字路口是哪兒?假如我給你們一張世界地圖,你們能猜出來它的位置嗎?3.東南亞的具體位置是什么?請將這一地區各個國家的經度、緯度記錄下來。4.東南亞地區的周邊海域是什么,與其他幾大洲之間的交流如何,其交流途徑又是什么?5.對這一地區的國家位置進行觀察,找到記住他們位置和形狀的好辦法。”從這些教學任務中不難看出,教師布置的任務其實并不是很難,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讀圖對“東南亞”這一地區的整體情況有較深入的認識。

三、結語

總之,地理屬于初中階段新增的一門學科,對于剛接觸地理知識的學生來說,很多知識都是比較難以理解和掌握的,而地圖可以以一種更加直觀、簡單的方式將地理知識呈現出來,是初中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將培養學生讀圖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不僅能夠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能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加強學生的地理學科品質。學生只有養成良好的讀圖習慣,才能在考試過程中更準確地回答出與地圖相關的問題,學生也只有掌握良好的讀圖技能,才能更好地處理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地理問題。因此,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教師應該強化學生的讀圖意識,傳授給學生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層次感,充分發揮版圖效應,讓學生通過親手繪制、學以致用、懸念創設等方法,逐步提升自身的讀圖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建華.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3(12).

[2]巴珍.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的重要性[J].西藏科技,2018(6).

作者:徐進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