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圖形判讀能力培養
時間:2022-11-26 03:42:18
導語:地理教學中圖形判讀能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地圖是地理教學應用中的重點和難點,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是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學實踐證明,地圖有助于學生將零散的地理知識在圖上進行綜合歸納與分析,使之規律化、整體化,形成知識體系,易于學生接受,但讀圖也是學生地理能力中最為薄弱的環節。文章主要分析地理課堂教學中不同類型圖形的屬性和特點,歸納讀圖的方法和規律,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
關鍵詞:地理教學;識圖能力;等值線;統計圖法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經常性地使用地圖,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歸納,也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空間概念的構建。從近幾年地理高考發展趨勢來看,對學生識圖能力的考查不斷加強,幾乎逢題必圖。而且試卷中的圖形很少照搬教材,這些圖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立意新穎,構思巧妙,應用性很強,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對考生的識圖能力要求很高。學生只有具備扎實的地圖基礎知識和圖文閱讀判斷能力,才能適應新課改背景下的高考需求。
一、講清識圖知識,夯實學生的識圖基礎
在課堂教學中,有關地圖知識的章節,要講清講透,讓學生牢固地掌握讀圖的基本能力,比如比例尺、方向、注記、經緯網等內容,都是識圖的基礎知識。關于比例尺,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其概念和表達方式,更要讓學生掌握在圖上量算距離的計算方法,理解比例尺與圖幅大小的關系,能根據需要選取適當的比例尺,培養學生地理計算能力和運用能力。關于方向,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地圖上三種方向的表示方法,對于有指向標的地圖,還要讓學生明了指向標的含義,即能嚴格按照指向標的方向判定圖中各點的相對位置。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應該讓學生掌握經緯網的概念及其用途,掌握經緯網識圖規律,嚴格按照“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來定位。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各種圖例、符號和注記所表達的地理意義。熟悉常用圖例,養成讀圖先看圖例的好習慣。
等值線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見的圖形,它們一般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與變化規律。判讀此類圖形,首先應該注重掌握等值線的五個基本特征:同線等值;相鄰兩條等值線之間的數值差為等值距,同一幅圖中等值距相同;等值線一般不相交、不重合(等高線圖中陡崖地形除外);等值線都是閉合曲線,沒有閉合的是受圖幅所限;等值線的彎曲度表明其彎曲處兩側的變化程度。這些都是在閱讀、分析等高值線圖中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其次,在判讀等值線圖時,要清楚等值線圖的五個判讀要領:極值與數值范圍,如等高線的海拔最大、最小值和區域地勢起伏大小;延伸方向,如等溫線:與緯線平行(受太陽輻射影響),與海岸線平行(受海陸位置影響),與等高線平行(受地形、地勢影響);疏密程度,如等壓線判斷風速大小(密集風速大,稀疏風速小);彎曲狀況,如等高線:山脊(向低處凸出)、山谷(向高處凸出);局部小范圍閉合,如等壓線:判讀氣壓場類型——高氣壓(中高周低)、低氣壓(周高中低)。因此,平時在訓練學生分析等值線圖時,教師應多采用一圖多用的方法,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懂得如何綜合遷移各方面相關知識,理清各知識點的區別與聯系,還能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圖文轉換和圖圖轉換能力。
三、傳授判讀技巧,避免學生的識圖失誤
地理分布圖的判讀對于每個學生來說似乎都很輕松,但大多學生卻經常出現失誤,因此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十分清楚且熟悉掌握運用地理分布圖的一般判讀技巧。第一,要認真閱讀地理分布圖的名稱,即圖名,做到有的放矢。這往往是學生最容易忽略的,學生對地理分布圖的判讀常常操之過急,會直奔主題直接閱讀地理事物的分布,因此缺乏針對性,往往事倍功半。讀圖時必須注重對圖示區域的整體性認識。如讀“中國水稻分布及商品糧基地分布圖”時,就應該提醒學生注重地圖名稱所含的兩個知識要素:范圍——中國;主要內容——水稻分布及商品糧基地分布;其他的內容不在判讀范疇。當然,更多時候讀圖題中沒有直接告訴分布圖的名稱,但往往會在題干中加以說明,這需要學生認真閱讀題目中的內容和要求,從中發現分布圖所指的區域。第二,認真閱讀圖例。學生在閱讀分布圖中往往會有這樣一種現象:一邊讀圖中內容,一邊閱讀圖例,出現相互干擾、相互遺忘且花費大量時間的現象。正確的步驟是先通過閱讀圖例,再去讀分布圖,這樣才能節省時間提高判讀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考試圖而言,它既可能用常規圖例,也有可能重新設計圖例,這需要學生在平時訓練時養成閱讀圖例的好習慣。第三,閱讀圖中分布內容。在前面的基礎上,要對分布圖中的內容采取“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辦法進行正確研判分析,凡是關系到區域地理的內容,都要準確地判定它的區位,判定區位主要依靠兩點:地理坐標和區域特征。判定方法一般遵循以下兩個步驟: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局部地進行。第四,分析回答問題。在確定方位和分析內容后,回答問題要針對設置的問題,拓寬思路,多角度,多方位全面地考慮作答。如認準了中亞地區之后,就不要將思維局限于初中的世界地理,許多初高中的地理內容是交織在一起的,有些看似初中地理的內容,常常要用高中地理知識去解答,這就要求學生要放開思路,積極聯想。回答問題時,要按題目的要求,綜合各方面的分析結果,熟練運用地理專業術語予以做答,答案要準確、語言要簡潔。
四、講清識圖要點,提高學生的識圖效率
地理統計圖是指根據統計數據繪制,用以直接反映地理事物特點和聯系的各類圖像,是中學地理教材圖像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地位是其他圖像不可替代的。首先,能夠定量地說明地理事物的結構,如干潔空氣的組成。其次,能簡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規律,如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再者它還能直觀地揭示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如“太陽輻射能隨波長分布圖”。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閱讀、分析、運用地理統計圖,能夠使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能力在思維過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柱狀圖的判讀。柱狀圖是用一系列高度不等的縱向條紋表示數據分布的圖形。在判讀柱狀圖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一組的數據教會學生如何畫好柱狀圖形,明確柱狀圖的名稱或圖名,縱坐標、橫坐標所表達的地理要素含義以及圖例的內容,再根據柱子的不同高度分析它的變化趨勢。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降水柱狀圖的分析,七年級上冊課本“降水的季節變化”標題中的A圖所示,首先從圖上可以得到該地一年降水總量大約在500~600毫米,因為每條柱子高度代表每月的降水量,只要將十二個月的降水量進行累加即可得到全年降水總量。其次根據各月柱子高低不同,從而分析出降水各月分配情況,就可得出該地年內降水各季節的分布狀況。
2.曲線(折線)圖的判讀。曲線或折線圖是顯示地理事物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連續數據,用來分析地理事物發展趨勢的圖形。判讀該類圖形最重要的是要先找出現數據極值的位置所對應的空間和時間,然后根據極值的走勢來分析地理事物的變化規律及原因。如“人口增長模式圖”,判讀時應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與自然增長率三個地理要素的空間變化規律逐項理清后,才能歸納總結出人口增長模式屬于哪種類型。這類圖形有時也存在幾條線的交叉,干擾性大,迷惑性強,判讀時一定要逐條分析,逐項突破,才能獲取正確的地理要素信息。《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應該把地圖的應用列為培養學生技能的主體要求。”基于地理教學中的空間區域分布的任何現象都可以通過地圖加以體現,所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不僅是地理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手段,同時是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關鍵能力。以上所列舉的兩種圖形是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圖形,除此之外,還可能出現一些特殊的圖形分別表示不同的地理信息或地理現象,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圖形,只要學生掌握了以上判讀的方法和技巧,問題往往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奚春兵.地理圖形:培養創新能力的載體[J].地理教學,2000(4).
[2]等值線圖的判讀方法.百度文庫—教育專區—高中教育—高三政史地[EB/OL].[2016-10-18].hulinmin0202002016-10-18.
[3]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地理國際憲章[EB/OL].https://www.xzbu.com/9/view-8477157.htm.
作者:侯小寧 單位:永泰第一中學
- 上一篇:奧派電子商務應用軟件研究
- 下一篇:旅游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