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培養空間能力的策略
時間:2022-10-22 04:50:42
導語:高中地理教學培養空間能力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地理的學科目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地理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也要求學生空間能力的培養。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策略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采用直觀教學,培養空間感知能力;善于啟發引導,培養空間分析能力;加強日常練習,提高空間定位能力;依托多媒體,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學生空間能力;培養策略
教師必須提高對空間能力的認識,深化對空間能力培養意義的認知,這樣才能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地球表面的知識及其空間性、區域性,還能通過空間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了解綜合的地理知識體系,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地理環境知識網絡,構建完整的地理空間結構,使得在這一空間知識結構下地理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扎實。[1]另外,在培養學生地理空間能力的同時,教師會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日常學習習慣放在首要位置,促使學生自覺從空間的角度考慮地理問題,這也有助于學生空間感知、空間記憶、空間想象、空間定位、空間分析和空間表達能力的提升,真正實現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采用直觀教學,培養空間感知能力
地理知識具有很強的空間性、抽象性,為了提升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教師應借用一些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具體形象中感受抽象的地理事物,從而在大腦中形成地理表象,并從這一表象出發,真正理解表象內部的深層地理內涵。(一)實物直觀的應用。實物直觀在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給予學生豐富的感性認識,讓學生通過觸摸了解實在的物體,從實物直觀出發,增強空間能力。[2]如為了促進學生真正了解熱力環流的動態過程,教師可以利用超薄塑料袋完成實物直觀實驗:將一個塑料袋裝滿空氣,口部朝下放在桌子上。再取另外一個相同的塑料袋,裝滿空氣口朝下。酒精燈給第二個塑料袋加熱30秒,放在桌子上。這時學生發現加過熱的塑料袋會上升,而沒有加熱的塑料袋不會上升。這時,教師可展開知識講解和點撥,提高學生的理性認知,促進學生深刻理解熱力環流的知識。又如教學“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為了增強學生對差異性的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地圖冊了解世界地形特點和地形結構,并結合農業區位的相關知識分析世界農業如此分布的原因,促進學生找到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地理知識認知。(二)模型直觀的運用。對地理事物的模擬能夠促進學生了解大自然中事物的變化,增強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如教學“山地的形成”時,教師可以借助三條毛巾演示褶皺山的形成:教師首先提問“當毛巾在外力擠壓的情況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然后讓學生思考,“向各個方向彎曲各不相同”等回答都是正確的。一般情況下,巖層在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變化后,就無法恢復原來的形態。學生通過觀察三條毛巾的演示過程,感受山地形成的過程以及形成的特點,并真正理解了山地形成的過程,增強了空間能力。(三)語言直觀的應用。在地理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是傳授知識的源泉。教學是一種藝術語言,更是一種科學的延伸。為了促進學生地理空間能力的提升,教師應該做一個語言的高手,用豐富的語言影響學生的思想,用豐富的語言帶領學生進入地理空間,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他們感受地理空間。
二、善于啟發引導,培養空間分析能力
地理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地理知識描繪出來的大千世界更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地理空間能力,必須強調學生全面分析問題能力的提升。任何地理現象的產生和地理問題的解決都是多個因素作用的結果。如全球氣候變暖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產生的經濟因素、人文因素等;又如選擇工業區位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區位因素,既要考慮資源、市場、勞動力等因素,又要考慮地價、原料、水源等因素。對上述問題的分析都是綜合思維的體現,但在實際接觸這些問題時,學生總是無法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全面、更加系統。如教學“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教師可以舉例讓學生分析我國新疆地區為什么比較干旱,屬于什么自然帶,又屬于什么氣候。這時,學生大多會展開以下分析:新疆地區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遠,水汽深入比較困難。這樣的分析只考慮了距離海洋的位置,卻忽略了地形地勢的影響。教師此時應啟發和誘導學生:“除了海陸位置,還有什么因素可以阻擋水汽?”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就可以明白自己遺漏了地理地形這一因素,對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系統化、全面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真正培養學生的空間綜合思維能力。
三、加強日常練習,提高空間定位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關鍵是讓學生學會定位,因為只有學會了定位,學生才能掌握區域地理的關鍵。空間定位能力是學生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的重中之重,倘若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能夠非常清楚地了解某一區域所處的經緯度和海陸位置,那么便能靈活地掌握此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學生通過定位找到事物確切的位置后,就能建立起知識之間的橋梁。教師要注重學生區域空間定位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掌握城市、港口、湖泊等點狀事物,河流、道路干線、經濟帶等線狀事物,以及大洲、國家、地區等面狀事物,真正形成地理空間能力,構建事物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世界自然帶的分布圖,探索熱帶荒漠帶、熱帶草原帶和熱帶雨林帶的更替是如何形成的、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在緯度的哪個位置表現明顯,讓學生在大腦中記住這些地帶的大致輪廓以及緯度位置,培養學生的定位意識。此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將地理中的點線面聯系起來,把這些空間上具有聯系的事物結合起來進行定位訓練,從而構建起心理地圖。在學完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繪制美國的農業地域類型,并根據自己的了解添加重要的經緯線,同時將一些標志性的城市等明確標出。這樣可以讓學生以農業為基礎建立起心理地圖,增強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3]
四、依托多媒體,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應該重視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信息化教學工具能夠巧妙地化抽象的地理知識為直觀的教學因素,并在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中發揮重要的教學作用。因此,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受更多的地理信息和教學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讓課堂由原來的傳統單調變成現在的多元有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如教學“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時,為了促進學生了解亞洲的季風水田農業,教師可以以我國南方季風區的水稻種植為例展開講述。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南方地區的位置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了解南方地區的大致地理范圍,并告知學生我國南方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這時,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國南方地區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這是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過程,更是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過程,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告訴學生答案。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南方地區的地理地形圖,讓學生分析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并根據這些條件歸納氣候、河流、地理地形對于該地區種植業發展的影響。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對待“影響”一詞,要讓他們明白“影響”一般分為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種。最后,展示此地區農業活動的俯視圖,促進學生了解南方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了直觀的圖片影像,輔助學生理解了相關的地理事物,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得到提升,真正實現了學生空間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養的提升。[4]
參考文獻:
[1]王飛.探討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培養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36):59.
[2]蔡志棟.論高中地理課堂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2019(11):95.
[3]林華.基于空間思維能力培養的高中地理活動教學設計———以“地球與地圖”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24-26.
[4]田家豪.高中地理學習中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提升———以自然地理教學內容為例[J].亞太教育,2016(15):29.
作者:汪李霞 單位: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
- 上一篇:基于慕課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探究
- 下一篇:生物工程發酵工程實驗教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