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法學會研究的構想

時間:2022-07-25 02:51:23

導語:論法學會研究的構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法學會研究的構想

一、中華民國法學會研究綜述

近年來,社團與社會群體的研究漸為學界所重視,具體體現在法學研究方面是關于近代新法學界社團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有直接論述學術社團的,也有論述學術流派而兼及社團的;有個案研究,也有關于多個社團的綜合研究。目前法史研究的重點在于法律思想、制度和法律教育,關于近代法學研究團體組織的研究則屬于一個薄弱環節,有關的研究論著不多,內容也相對簡單,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代表性的有《新法學學術團體的誕生及特點》[1]等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主編的《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其第五輯第二編內涉民國法學研究團體方面的資料,奠定了民國法學研究團體史研究的基本框架。《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法學卷》[2],其第四編中則專門介紹了二十世紀中國重要的法學研究團體,是一部關于民國法學研究團體發展史較為全面系統的學術性著述。迄今為止,學界對中華民國法學會這一民國時期法學研究的核心組織的研究難饜人望,但也漸為學界所注意。《新北辰》1936年第3期發表的消息《中華民國法學會近況》,較早介紹了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組織情況。《法學建設》一文介紹了中華民國法學會在當時法學團體中的獨特地位[3]。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會刊《中華法學雜志》以闡揚三民主義法學原理、研究我國法律的制度與思想、討議現行立法之得失、介紹各國最新法律思想及制度為宗旨有譯叢、國內要聞、國外要聞、雜組等欄目,《中國近代法律思想史(下)》中介紹了《中華法學雜志》對法學研究的貢獻[4]。《留學生與中國法學》一書則列專節介紹了留學生與中華民國法學會[5]。但是,這些論著的介紹略顯簡單。除了上述論著之外,中華民國法學會各地分會的組織活動在各省集體編纂的司法行政志中也有所提及。《上海司法行政志》[6]、《福建省志•司法行政志》[7]、《安徽省志•司法志》[8]等等,多數在其民國社團類的章節中,介紹了中華民國法學會各該地分會的概況。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制度文本,及其核心成員在學會中的任職情況和著述成果,在資料輯要、人物志書類著作中也多有羅列。《中國法律圖書總目》較為全面地收錄了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制度文本及其核心成員的著述成果[9];湖北省司法廳1988年編的《清末民國司法行政史料輯要》中,輯有中華民國法學會綱要、章程等內容;《中國國民黨全書》等,則提到學會核心成員在學會中的任職情況[10]。總體而言,目前學界對于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專題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已有的研究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介紹顯得語焉不詳,甚至有些只是條目式的著錄,歷史文獻搜集整理做得不夠深入,論述也不夠充分。而且,已有的研究大多將中華民國法學會置于諸學術團體之中,作較為籠統的介紹,不全面,缺乏深入細致的個案研究。這樣的研究狀況給企圖深入發掘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專題內涵的學者帶來了借鑒上的困難,但也為進一步從事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專題學術探索的預留了廣闊空間。因此,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加強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專題研究,具有學術研究及現實借鑒的雙重價值。一是通過加強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研究有助于完整的近現代中國法史的重建,有利于彌補對于近代民間社團及社會群體研究的不足,對于了解民國時期學術、團體、社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是有益的。二是通過研究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機理及其活動,呈現一個具有特色的法學研究團體全貌,有助于正確認識它在中國法學近代化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有助于探明中國近代法學發展的內在機制,對當代中國法學的改革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中華民國法學會研究構想

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理論與實踐進行全面地介紹,當屬迄今為止國內外第一個有關該專題的系統研究。通過研究,應回答這樣幾個問題:中華民國法學會作為一個法學研究團體,它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它是如何運作的?它的理論體系是什么?它都做了哪些事?它與外部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通過研究,呈現出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樣態,勾畫出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全貌。根據前段所闡述的研究思路,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研究,理應包括以下內容:(1)重建中華法系論潮的興起與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創立。這部分內容需要說明以下幾個問題:近代中國重建中華法系論潮的興起、南京在中國法制近代化中的獨特地位、近代中國各法學研究團體的出現、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創立。(2)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組織結構與組織演變。這部分內容又可細分為: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會員結構,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理事會、監事會與各專門委員會,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分會,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期刊編輯委員會與出版事業委員會,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經費募集與會所變遷,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組織活動的結束。(3)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會務與學術活動。這部分內容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會務、《中華法學雜志》的出版與發行、《中華民國法學會會報》的編輯與出版、《中華民國法學會工作報告書》的編輯與出版、中華民國法學會其他法學業書的出版與發行。(4)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理論與實踐。這部分內容可圍繞以下幾部分展開: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民族文化觀、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新中華法系觀、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法學教育觀、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法治國家觀、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改進法制活動、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對外交流活動、中華民國法學會養成近代法學人才。(5)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地位與影響。這部分內容需要論證以下幾個觀點: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成立是中國法學發展史上的大事,中華民國法學會與中國法學研究事業的發展,中華民國法學會對當時立法工作的影響,中華民國法學會對當時司法工作的影響。前述內容研究的目的在于厘清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線索脈絡,從而重建其歷史。研究的重心在于取得以下創新點:(1)中華民國法學會于1935年在南京創立,在中國大陸的活動于1949年結束。在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研究中,通過考察近代中國重建中華法系論潮的興起、南京在中國法制近代化中的獨特地位以及居正、覃振等官員學者的地位和組織學術團體的經驗等內容,來說明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創建具有必然性,反映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發展演變過程。(2)中華民國法學會較為集中地體現了近代中國法學研究團體的發展歷程。中華民國法學會有著明確的發展訴求,學會成立后即致力于研究法學與改進法制。在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研究中,除了體現中華民國法學會具有法學研究團體的一些共性內容,更多的是要展示它的特色。(3)中華民國法學會是一個近代綜合性法學研究團體,組織結構較為嚴密。在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研究中,通過系統展現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會員情況、學會各機構設置、分會組織、期刊編輯委員會與撰述隊伍等內容,使人們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組織結構和組織演變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4)闡發法學理論和改進法制是中華民國法學會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取得的兩大主要成就。在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研究中,應突出這兩個重點,使人們對中華民國法學會有一個較為準確的定位和評價。(5)中華民國法學會是民國時期中國法學界的重要組織。在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研究中,應將其放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內,深入分析論證中華民國法學會與當時政治、經濟、社會的復雜關系,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地位進行梳理。

三、中國民國法學會研究方法

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研究,屬于具體的個案研究。以往對法學研究團體的研究較偏向于進行宏觀的、類似共案的研究,這樣的研究能夠提供對于法學研究團體史的整體認知,但因涉及的史實過多,難以充分發掘題中應有之義,這就使研究顯得比較單薄;因對具體問題的研究不深入,整體認識結論也就缺乏牢固支撐。鑒于此,通過對具體的歷史個案采取個案研究的方法,將一些與中華民國法學會有關的問題集中加以討論,可收小中見大、管中窺豹的認識效用。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研究,屬于實證研究。在廣泛查詢、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應致力于相關史實的重建工作。在研究中,不僅僅局限于抽象的學理思考而忽略具體的事實建構,把對歷史現象的思考置于事實建構的過程中,以重新構建中華民國法學會的歷史面貌。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研究,尤應注重從中華民國法學會與外部環境互動的角度,將中華民國法學會與外部關系置于社會的廣闊背景中、置于近代中國法學研究團體歷史的發展脈絡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發展、變化的歷史。對中華民國法學會的研究,資料來源約有以下幾類:一是檔案資料,包括上海市檔案館、重慶市檔案館、北京市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地收藏的與中華民國法學會研究相關的檔案資料。二是報刊,首先是中華民國法學會自創報刊,主要有《中華民國法學會會報》、中華法學雜志》和各分會主編的報刊等;另外還有民國時期的其他相關報刊,主要有《申報》《大公報》《中央日報》《政治評論》《法律評論》《現代法學》《法政學報》《法學季刊》《新法學》《法學叢刊》。三是時人著述,首先是中華民國法學會自編工作報告書、叢書和法令匯編,如《中華民國法學會工作報告書》《中華法學叢書》《袖珍六法新編》《全國司法行政檢討會議匯編》《司法公報》等;另外代表性的還有《為什么要重建中國法系》[11]、《中國法律思想史》[12]、《民國政制史》[13]、《法律教育》[14]、《中國法制史》[15],等等。

參考文獻:

[1]穆中杰.新法學學術團體的誕生及特點[J].政法論叢,2006(2):15-17.

[2]沈國明,等.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法學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林紀東.法學建設[J].新政治,1941(3):13-18.

[4]潘念之,等.中國近代法律思想史: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5]李喜所.留學生與中國法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6]上海司法行政志編纂委員會.上海司法行政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7]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省志:司法行政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徽省志:司法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9]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中國法律圖書總目[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

[10]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中國國民黨全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11]居正.為什么要重建中國法系[M].上海:大東書局,1947.

[12]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3]錢端升.民國政制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5.

[14]孫曉樓.法律教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15]陳顧遠.中國法制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作者:雷志松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