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個性化教學研究

時間:2022-11-25 09:48:49

導語:高中生物個性化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生物個性化教學研究

摘要: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育工作者對各科目下的教學模式都有了深入的探討,期望能找到適合現代教育的教學模式。目前關于個性化教學的研究還在少數,僅有的關于個性化教學的研究也是數學、英語等學科。因此,本文從生物學科的實際需求出發,將個性化教學實施到高中班級中去,以高一生物《分子與細胞》為例,設計了個性化教學方案,探討了其作用。

關鍵詞:個性化教學;高中生物;有效教學

個性化教學自古有之,我國的孔子和西方的蘇格拉底就考慮到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并采用相應的方法進行傳教,取得良好的效果。隨著社會的進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有條件去接受教育。21世紀是信息經濟時代,需要的是有創新意識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然而現行的教育方式單一,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本文探討了個性化教學風格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1]。

一為什么要進行個性化教學

(一)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每個學生都在其成長的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性格,這種獨有性也就意味著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造成個性差異的因素有很多,除去遺傳因素,其他如:家庭環境、成長經歷、社會環境等都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體現在學生的性格、思考方式、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正是這些差異,即使學生在面對同一個教學內容時,有的學生覺得理解困難,有的學生卻認為很簡單,由此可見,教師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采取同一種教學方式,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2]。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二)生物科目的需求

鑒于長期的灌輸式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個性泯滅,而生物又是一門具有很強探索性的科學,生物界的重大成就都是科學家們突破常規并經過長期努力探索出來的,如果由一群沒有個性的學生去進行生物探索,沒有創新的想法,不去懷疑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就達不到生物這門課的要求。很多教師認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只要背記就可以了,在課堂上單方面的灌輸知識,學生只能機械地接受知識,沒有懷疑批評意識,不利于創造力的發展,沒有創造力的學生自然無法完成生物領域的探索,實施個性化教學設計,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發散思維[3]。

(三)個性化教學設計實驗

教學設計在國內外有著不同的理解,國外有學者認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也有人認為教學設計是一門提出最優學習方法的學科,運用最優的學習方法可以最大化發展學生的知識、技能。而我國的烏美娜教授則認為教學設計是分析教學問題、確立教學目標、評價試行結果、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對方案進行改善的過程。這一觀點比較符合我國教育現狀,在生物課堂個性化教學設計中,同樣需要分析學情,再確立教學目標,引出教學內容,最后歸納總結。但是個性化教學設計還有幾點需要另外注意的地方,在個性化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差異是被尊重和得到承認的,教學目標是分層的、有彈性的,教學組織形式是靈活多變的,教學評價是多元化的。個性化教學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①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對不同程度學生的要求不同。②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學生有很大的自主權,可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設計。③個性化教學設計的教學組織模式是靈活多樣的,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分層教學等。④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學科中表現出的興趣、傾向的不同,因此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性格特點,根據學生的優劣勢,設置適合不同學生發展的教學內容。以我校高一(1)班為實驗班,實施個性化教學。在高一生物《分子與細胞》中,包括5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細胞的分子組成,主要介紹了組成細胞的核酸、蛋白質、脂質、糖類等有機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第二部分是細胞的結構,介紹了細胞器、細胞膜、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第三部分是細胞的代謝,從能量的供應和利用、物質的輸入和輸出兩方面入手,介紹了細胞的代謝功能;第四部分是細胞的增殖,解釋了為什么細胞不能無限長大及生物體生長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細胞的衰老、分化、凋亡,這部分內容關聯上人體健康,比較親近生活實際,是學生關注的話題。這一個模塊是高中生物的第一個模塊,是后面內容的基礎,這一必修模塊的學習,將會影響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積極度。通過這一模塊的有效教學,參與生物技術、科學史、探究實驗等學習,幫助學生理解科學過程和本質,促進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的形成。在講授模塊下的《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時,首先分析學情:蛋白質雖說是分子水平,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但新高一的學生缺乏相關的化學知識,對于分子結合的知識知道得很少,所以本解課相對來說較為抽象,學生掌握氨基酸脫水縮合過程和結構有一定難度。再明確教學目標:說明氨基酸的特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蛋白質的功能。建立教學方案:教師提問,細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細胞中含量最高的有機化合物是?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回答以上問題,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通過解決問題,建立聯系,喚醒學生的邏輯思維智能,并引出教學內容。說明氨基酸的基本結構時,將氨基酸比喻成人體,當人伸展手臂時,人體軀干類比碳原子,左右手分別為氨基和羧基,下肢類比氫,而頭部則為R基團,每個人的面部特征都不相同,則類比氨基酸種類不同由R基決定,兩個人兩手緊握代表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脫水縮合”(手心出汗)形成“肽鍵”。此形象的比喻既加深學生對氨基酸結構的認識,又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讓學生既愛學又會學生物。在描述最抽象的知識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時,以“串珠游戲”讓學生直觀認識該過程,不同顏色的珠子相當于不同種氨基酸,讓學生用不同數量、顏色的珠子穿線相連形成“多肽鏈”,再將不同串珠按任意形式堆疊,構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接著課堂討論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由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和蛋白質空間結構的不同,決定了蛋白質結構功能的多樣性,從而決定了生物的多樣性。讓學生動手設計,親自組裝,在“做中學”,感悟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出示表格,顯示不同蛋白質在生物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最后提問,根據生活經驗,你知道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質嗎?為什么我們喝進去的是牛奶,長出來確實強壯的肌肉呢?目的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樹立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觀點。本節課從蛋白質結構和功能入手,層層引導,激發學生邏輯歸納總結,又聯系生活實際,使課堂充滿趣味性。在通過對本次實驗班級的調查采訪中發現,學生紛紛表示個性化教學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自己對生物課充滿信心,十分期待生物課的后續內容,在高一實施個性化教學為生物科目的未來教學起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的班級實驗發現個性化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良好教學模式,它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鍛煉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歐陽芬 單位:云南省昆明市藝術學校

參考文獻:

[1]達娃次仁.芻議高中生物課堂個性化教學模式[J].教育界,2014,8(9):12-15.

[2]朱春燕.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優化設計研究[J].時代教育,2015,76(4):156-178.

[3]覃焱.激活高中生物課堂,提高教學質量[J].中學教學參考,2014,146(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