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移動個性化教學探討
時間:2022-11-25 09:46:21
導語:互聯網+時代移動個性化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互聯網+”時代背景出發,探討利用移動網絡技術開展個性化教學的意義,梳理國內外關于互聯網教育和移動個性化教學的研究成果,總結“互聯網+”環境下基于移動技術開展移動個性化教學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移動教學;個性化教學
1問題的提出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制訂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標志著“互聯網+”被納入國家戰略。在教育領域,把互聯網與傳統教學結合形成的“互聯網+”教育,成為高等學校教育發展的長期重要目標。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網絡社交媒體軟件功能的開發完善,信息技術在知識創造、傳播與應用方面開始發揮變革性的影響。“互聯網+”教學的實現需要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個性化、協作化等多模式整合性改革,并重點依托功能強大的網絡社交軟件,有效地為學生提供線上線下學習服務,構建協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情境,并通過“互聯網+”的技術平臺為移動個性化教學實現師生交互、人機交互、人與環境交互的模式。
2研究意義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既為教學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又提供了不受時空限制的與其他社會成員便捷溝通的平臺。傳統教育需要通過網絡技術獲得“互聯網+”的能力,形成強有力的“教育能源”,使得教育形式更加開放,教學資源更加多樣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關系更加緊密,同時也為實時教學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互聯網+”時代,非正式、按需的個性化學習方式逐漸成為社會成員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微信、微博、大學城空間作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積極性的移動學習平臺與課程資源平臺,一方面為一線教師開展移動教學、信息化教學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移動學習模式能夠有效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成為傳統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及輔助教學資源。
3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互聯網+”教育相關研究在2015年“互聯網+”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互聯網教育已經有了十余年的發展歷史,教育界已經對利用互聯網開展教育的模式進行了廣泛的探索與嘗試,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逐漸與教育教學結合,傳統的教學形態被科技的力量重塑,可以說教育行業已逐步實現高科技化與互聯網化。學術界關于互聯網教育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三點:1)網絡信息化時代高校課程的管理與實施;2)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合作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比如近年熱門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3)社交網絡軟件在學科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比如微信平臺在學科教學上的應用。2015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教育之后,國內學者曲大為、趙福政(2015)從互聯網與教育結合的可能性入手,站在產業元素重塑角度,提出建構“互聯網+”教育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路徑;王竹立、李小玉(2015)等人從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誤區出發,實證研究智能手機在“互聯網+”課堂的應用;顏正恕、徐濟惠(2016)分析了“互聯網+”教學的基本特征以及與傳統在線教學的主要區別,提出構建個性化的“互聯網+”教學環境,分析如何實現一體化的“互聯網+”教學模式。移動個性化教學相關研究在國外,眾多學者從移動學習理論及應用方面,對基于移動互聯網個性化教學進行了諸多研究,不僅研發了種類豐富的實踐應用軟件系統,而且在移動個性化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學習者的心理變化等方面,都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由于使用移動設備進行移動學習時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學習者難以長時間地保持集中的精力,因此,目前國外的大部分專家和學者普遍將移動個性化教學的研究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學習者進行移動學習的專注度上,以微課、微視頻為載體的微教學模式研究應運而生。此外,國外部分學者也致力于具體移動學習項目的研究和開發,并根據學習者的不同需求,研發出具備不同功能的應用程序,供學習者更好地進行移動學習。由于起步較晚,我國對于基于移動互聯網個性化學習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應用方面,研究如何通過移動互聯網,探索出一條新的個性化的教學改革道路。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網絡技術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翻轉應用、網絡教學的實施策略和具體操作方法、移動教學與傳統教育模式的結合應用等方面。近年來,隨著微信大規模的普及應用,學者開始研究在教育教學中利用微信實現移動教學的應用模式,并通過實踐研究來探究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形式是否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習者的學習。
4“互聯網+”時代移動個性化教學研究的理論依據
非正式學習理論非正式學習理論認為人們主要是通過偶發性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方式獲取知識的,常規的教學課程來傳遞知識的學習方式并不是主要的方式。非正式學習理論為“互聯網+”時代移動個性化教學可行性提供了理論依據,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個性化教學讓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成為可能,在移動個性化教學設計中,教師要針對不同的知識類型,使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創設非正式學習的情境,幫助學習者開展意義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通過外部環境和學習者發生相互作用,主動獲取外部知識的過程。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個性化教學應在以學習者為主導的觀念指導下,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學習資料和信息,使用適當旳教學策略進行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移動學習的特點,為學生創建與實際情境相近的學習情境,讓學習者將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新的知識形成有意義的建構。個性化學習理論個性化學習是一種由學習者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制訂學習計劃、靈活地安排學習時間和地點的學習方式。“互聯網+”環境下移動教學是學習者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軟件平臺只是輔助工具,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信息都具有較強的個性,為達到學習者個性化的需求,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自主安排學習計劃。在移動學習中,各種能力不同、水平不同、年齡不同的學習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混合式學習理論混合式學習理論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學習理論,它將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和移動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與創新創造性,又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混合學習理論注重以最低的投入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的學習方式構建。因此,混合學習理論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信息來進行學習的理論觀點,為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移動個性化教學方式奠定了理論基礎。
5研究展望
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雖是近年研究的熱點,但是對于“互聯網+”教育內涵的把握以及實現路徑研究較少。“互聯網+”教育不是“教育+互聯網”,高等教育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落腳點,應該放在集中建構“互聯網+”教育的實現路徑,以及深入探討實時交互性強、使用率高的各類社交軟件在“互聯網+”教育的具體應用上。盡管國內外已有很多針對個性化教學的研究,比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但它們多是基于互聯網上Web瀏覽的方式,缺乏基于移動領域的個性化教學研究,具體到現代社交網絡技術與應用軟件在具體理論課程教學應用中的研究則更少。然而,移動個性化教學方式要想在具體實踐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僅僅依靠互聯網虛擬的環境是不夠的,發揮移動個性化教學最大潛力的關鍵在于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教學管理與教輔管理相結合。
作者:毛姣艷 單位: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顏正恕,徐濟惠.線上線下一體化“互聯網+”個性化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5):74-78.
[2]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機與“互聯網+”課堂: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新思維、新路徑[J].遠程教育雜志,2015(4):14-21.
[3]范文翔,馬燕,李凱,等.移動學習環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實踐探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3):90-97.
[4]杜炤,蕭瀟.面向自主學習的互動式網絡學習系統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S1):440-445.
[5]王良周,于衛紅.大數據視角下的學習分析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5(3):31-37.
[6]王晨,劉男.“互聯網+”教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大變革[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7]張杰夫.“互聯網+”給教育帶來五大革命性影響[J].人民教育,2015(13).
[8]曲大為,趙福政.“互聯網+”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芻議[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5(3):12-15.
[9]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10]張梅.基于微信的非正式學習策略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研究[J].海外英語,2014(5):74-75.
- 上一篇: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探討
- 下一篇:高中生物個性化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