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大學生誠信管理方法

時間:2022-12-26 08:43:17

導語:試議大學生誠信管理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大學生誠信管理方法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一方面,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社會上不乏拜金主義社會思潮,貪污、腐敗、虛偽、欺詐現象也屢見不鮮。受社會中不守誠信行為的影響,當代很多大學生,對社會缺乏充分認識與理性思考,認為老實人總“吃虧”,崇尚誠實是“無能”的表現,“利字擺中間,誠信撇兩邊”成就了他們錯誤的人生哲學和世界觀。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杠桿的作用下促使大量人員流動頻繁,打破了人與人的關系的傳統方式:血緣和地緣的局限。同一所學校的大學生往往來自來自五湖四海,生源地域分散,對彼此了解有限,傳統的信用監督存在缺失,再者高校的誠信教育和信用監督體系尚在建立中,不夠完善,這些因素導致了對學生信用教育和監督體系的缺失,客觀上也易使學生產生蒙騙過關的僥幸心理,從而有了滋生“信用危機”的土壤。

(二)學校教育存在薄弱環節。近年來,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辦學層次不斷提高、辦學水平競爭的加劇,院校偏重學生的專業教育,強調實用性技能人才的培養,忽視人文課程教育,沒有把誠信教育放在應有的重要位置。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誠信教育與監督體系的缺失、高校誠信機制不健全、內部管理不嚴,這些導致了高效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互聯網下的一代,他們的吸收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課堂以及教師的傳授,信息渠道多元。如果不能接受更好的一種誠信教育,對學生影響很大。

(三)不恰的家庭教育影響。有人說,人的一生要接受四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孩子誠信教育的啟蒙階段,父母既是孩子誠信教育的啟蒙老師,也是終身教師。家庭教育對人的思想影響具有一種特殊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同樣的家庭中成員的部分價值的誠信缺失行為也將直接對子女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子女誠信的缺失。一是有些家庭成員特別是家長,本身存在不誠信的行為和習慣,從小給孩子灌輸不正確的社會倫理意識,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有些家長忽視對子女的品德教育,而部分家長也想加強這一塊教育,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質等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收效甚微。

(四)學生自身誠信意識的淡薄。由于社會包括大學校園內對不誠信行為監督懲教機制的缺乏,導致一些不誠者,因其不誠信行為被寬容或縱容,有些甚至因此而得到不該得到的好處,誠信的學生反而正當利益受損,形成反向激勵效應,劣幣驅逐良幣,進一步助長了部分學生不誠信得利,老實要吃虧的錯誤觀念。

二、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

從高校方面來看,我國的教育體制決定了,大學生接受的道德教育的主要職責還是由高校承擔。因此,作為道德教育的校方就應該在一個全局戰略的高度來看待,深刻認識到如何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大學生誠信教育擺上重要位置,扎實推進,務求實效。

(一)加強大學生自身素質修養,自覺提高誠信意識。大學生是社會知識分子的主要群體,承擔著傳承人類文明的重擔,在大學學習期間就要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人生觀和世界觀及其個人的行為模式。正確認識和明確誠信的本質和內涵、誠信與道德、誠信與大學生成才的關系。

(二)加強學生誠信建設機制,完善學生誠信檔案。要盡快健全誠信機制,讓其充分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利用誠信機制規范和引導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及時跟蹤并對學生誠信品性準確地記載和定性評價,記錄每個學生的品德和考試誠信、學術與歸還銀行貸款、履行就業協議等誠信和失信的行為,將誠信情況與學生評優、獎貸學金、綜合測評、就業推薦相結合,使學生能自覺地確立誠信目標、增強誠信意識。

(三)不斷強化誠信踐履,營造誠信氛圍。眾所周知:誠實守信,重在實踐,貴在養成。大學生的誠信與否,只有在具體的誠信實踐中,才能體現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有沒有符合誠信品質要求。因此,高校對學生的誠信教育要以實踐性的體驗人為誠信教育的載體,要積極開展多樣式的誠信教育形式,要創造條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槍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此拓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使高校的大學生能有更多機會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個人誠信品質的修養。

(四)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發揮為師塑范的作用。目前高校教師年輕化,所以存在部分教師誠信的言傳和身教存在錯位,對學生的心靈造成負面的影響,因為必須加強教師自身的誠信建設,嚴于律己,言傳身教,才能為大學生樹立誠信榜樣。

作者:陳蘭香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閩江學院軟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