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創新體系完善措施
時間:2022-05-10 10:22:12
導語:高校教育管理創新體系完善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1.1以“以人為本”為教育理念核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以人為本,而高校的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應與國家的政策導向相一致。高校是社會的一部分,為社會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輸入人才,因此不僅要在教育的指導思想方面引起重視,在辦學思路和辦學定位上也不容忽視,“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應該在全校師生中開展進行,這也促進了校園的和諧氛圍,以內部的和諧帶動外部的和諧。
1.2學校以學生為本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沒有學生教育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因此將學生培養成才,是學校的中心任務,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是培養方案和目標的制定,要以學生為本。在教育方案和目標的制定中,尤其是具體課程的設計和教學計劃實施,既要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又要考慮社會的需求以及學生進入社會后是否能夠得到長期的發展。注重對人文主義精神、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健全的、全面的綜合能力素質,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求。第二,在教育管理中,把學生當做服務的對象。家長花錢將學生送入學校,學校再將學生送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是教育的消費者,是接受學校提供服務的對象。同時也應注意,學生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者,他也是學校的管理對象,是學校輸入到社會的一件特殊產品。因此,高校教育理念應把學生看做服務的對象,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關注,保證向社會輸入的都是合格型產品,在學校和學生的關系中,學校是領導的一方,不管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忘記教育的使命,因此在教育規章制定的時候,要注重對學生的培養,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維護學生的合法利益。第三,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關系。教師在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時,也要為人師表,做好表率作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品質修養樹立良好的作風。
1.3辦學應以教師為本
教師在教育中引導學生的學習,因此高校教育理念的實施必須依靠教師的力量。給教師配備先進的教學資源,不管是硬件設備還是軟件實力,都應積極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條件。相關管理制度的制定,也要充分考慮教師的利益,注重對教師積極創新精神的鼓勵,保護教師的教學改革意識量。管理部門也要約束自己權利的膨脹,認真執行相關規章制度,切忌管理過死,抹殺了教師的個性,讓教師的教學潛力不能完整發揮,積極鼓勵教師在和服教學規律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大膽假設,探究教學新領域。(本文來自于《科教文匯》雜志。《科教文匯》雜志簡介詳見.)
1.4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和能力的綜合教育質量觀
我國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發展不均衡,因此決定了高校的教育理念應結合地方高校的自身實際特點,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全面的教育質量觀。要想處理好教學質量觀的綜合實施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建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關系。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認識到與學生互動的重要性,積極引導學生,重視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鼓勵學生在沒有教師引導的時候,能夠自主的學習。同時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尊重和保護學生對教師教學提出的質疑,以及對于知識所遇到的難題。其次,樹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傳統的教師只是單純地將知識進行傳授,由于時代的發展,學生更應學會如何自己提出問題并且自己解決。高校教師應樹立全新的人才質量觀:在對學生知識傳授的基礎上,積極培養學生的全方面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量,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實現對學生更高效的教學。結合“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認真處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為學生創造健康、自由的學習環境,促進天性的解放。教師在發掘學生潛力的同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興趣,以便學生更好地全面發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可以通過開放實驗室、課堂課后交流等方式。在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全方面素質的發展。其次,通用型人才的培養。當前我國高校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社會對通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是與日俱增。因此將專業淡化,提倡通用型人才的培養很有必要。防止過分強調專業,正確處理好“專”和“通”的關系,提高廣大學生的知識面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但同時,又不能忽視也專業化教育,一味地培養通用型人才。因此在進行專業培養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科學教育、人格素質的培養。最后,提倡學術民主,鼓勵學術創新。縱觀歷史,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強調“科學”“民主”,在21世紀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德先生”和“賽先生”在教育領域仍然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在國家的相關教育法規也有明確規定,教育應該具有民主性,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這是高校教育的使命,嚴格保護學術的紀律,杜絕學術的腐敗現象。在“科學”“民主“”創新”的支撐下,讓學生在教育的長河中揚帆起航。
2結語
以上就是對當前教育理念的創新情況的剖析,只有對理念的創新,才能從根本上從傳統的教育模式轉變過來,帶動教育管理體制的轉變和對于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視。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源于多個方面。可以從歷史的經驗中進行汲取,也可能是從別人的文章著作,或者是自己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升華總結而來。因此,教育理念,不應永恒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不斷更新形成的。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思想境界,積極開拓視野,善于總結和借鑒,努力培養創新精神。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改革,積極促進教學管理體制的發展,升華教學模式,從學生為中心出發,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師水平,從而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結合具體情況,運用在學校教師培養的綜合能力恰當地處理好社會實際中的難題,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為社會培養全方面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作者:黃朝暉工作單位:長江職業學院
第二篇
1我國高校教育管理的現狀分析
1.1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高校職能發生變化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高校的培養目標和職能也發生了變化。高校教育目標的大眾化一方面體現在高校數量的不斷增加和高校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體現在學校由以往的教育機構管理學生變為培訓機構,目標不僅僅局限于在校大學生,也延伸到社會人員,由此導致高校教育質量受到嚴重挑戰。
1.2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高要求使得高校職能發生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高校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素質,與以往重學歷輕素質不同,現在的社會對人們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更需要一些多層次、多領域、厚基礎的復合型人才,市場對人力資源的選擇也越來越規范化。
1.3大學生就業緊張使得高校職能發生變化
隨著近幾年的高校不斷擴招,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每年都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每年都有許多大學畢業生待業,就業矛盾的突出,使得高校從以往的單純的培養人才為主發展成為幫助學生就業為主的機構。
2我國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2.1教學管理理念模糊
許多高校對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對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把握得不夠,為了就業率盲目開設專業,盲目擴大招生規模,在辦學規模方面片面的追求規模、專業齊全、綜合性高,導致學校教學質量下降,學生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學校片面的追求熱門專業和就業率使得人才產能過剩,對學生的就業有一定的影響;由于學校追求規模的浮夸風的盛行,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2.2教學管理理念落后
盡管我國高校教育職能和教育體制從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高校學生素質和教育規模都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但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發展緩慢,無法滿足高校教育發展的需要。許多高校的課程體系和教學的內容陳舊,與社會需要嚴重脫節,一些高校的課程設置重理論輕能力,許多學生理論知識很豐富,但是實際操作能力極度缺乏。除此之外,許多高校應用型的課程開設太少,學生智商高情商低,這些都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2.3教學考核方式落后
在許多高校的教育管理過程中,對學生和教師的考核方式過于死板,例如在評審教學管理工作業績方面,許多高校片面的追求科研成果,忽視了教學的任務,考核指標體系也以追求數量為主,導致重數量輕質量的出現,教育方面功利化現象嚴重,這些現象對教育考核的嚴肅性、權威性和公平性產生影響,不利于教育的真正目的的實現。
3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措施研究
3.1推進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
教育管理理念的創新最根本的是以人為本。第一,要根據以人為本的原則改革高校教育體制,以人為本重在突出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首先要尊重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根據,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思想觀念、價值觀以及學生特長差異,開設滿足學生發展要求和社會要求的課程,營造生動活潑、求真務實、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教育管理中的以人為本觀念要貫穿于教育體制,學校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過程等教育系統的各個環節之中。第二,要正確定位,突出學校的特色,不能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學校就開設什么專業或課程,而是要根據學校自身的特色和專長,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養項目,從自身優勢出發,結合社會的需要作出準確的定位。
3.2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做好人才培養的創新是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做好人才的培養,首先要實行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度,根據學生的特長開設一些具有特色的選修課程,為學生的發展和就業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第二,改變以往重理論輕能力的培養模式,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增加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獨立自主意識的培養。第三,要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人一生都處于不斷地學習之中,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完善才能使自己不被社會淘汰,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再學習意識。學校教育只是人生教育的一部分,更多的學習是在進人社會后才進行的,因此不斷學習才能保證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
3.3改革教育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
管理機制的改革要立足于學校的實際,對以往權利高度集中的模式改為縱向調整,下放校級管理的權利,增加二級學院的管理權利,使學校的教學管理更科學合理;在學生的考核方面要改變以往的學分制的考核辦法,要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對教師的考核也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學指標的數量,更要注重質量,使教師從體制上有根本性的保證,從而更好地投人到教學和科研之中。總之,高校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是一個不斷摸索和總結的過程。一方面,要大膽的進行管理模式的創新與改革的嘗試,以人為本,從學生和社會的角度出發;另一方面,也要根據自身的實際和需要進行合理的規劃與改革,使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能夠順利平穩的進行。
作者:孫平工作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第三篇
基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創新應堅持以下原則與路徑。
首先,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創新要注意在思想理念和實踐創新兩個方面同步推進。一方面,基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要求推進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創新,要繼續解決好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在這方面,既要進一步增強推進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創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緊迫感,又要注意正確地理解和把握當前國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戰略的本質內涵與要求,從而為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創新確立正確、科學的目標理念。教育部長袁貴仁同志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我們要準確把握我國高等教育所處的階段性特征,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發展觀,真正像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把提高質量作為生命線來抓,練內功、比內涵、強底氣,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辦出水平,以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為社會全面發展服務,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努力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轉變。”[1]從高等教育的本質規律和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實際出發,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標準和理念,是當前推動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創新的思想認識前提。換言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創新,要以基于高等教育的本質規律和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實際的、科學的教育質量標準和理念為指導,是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創新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原則。另一方面,是要扎扎實實地推進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創新實踐。這也就是說,要在著力解決好思想認識前提下,把推進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創新工作落到實處,做得扎實。在高等學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重在抓好內涵建設,應該切切實實地抓好常規教育管理工作及其制度改革創新,講求務實、扎實的工作作風。
其次,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創新要堅持從宏觀到微觀兩個層面同步推進。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提出當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三十條意見,其中主要內容是針對高等學校辦學實際提出來的;而真正落實這些具體意見和措施,都需要在學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創新方面作出努力。從貫徹落實《意見》,推進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創新的角度審視,需要學校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把握和推進。一方面,學校要從整體與宏觀大局的層面,把握好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創新的重大問題和頂層設計。切實保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意見》的主體內容和著力點。文件中提出的關于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鞏固本科教學基礎地位,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健全教育質量評估制度等,都需要從學校的層面進行政策和制度的設計與創新,包括資源配置、隊伍建設、激勵與約束機制等等。另一方面,學校有關部門和基層教學單位,則應從一些具體、微觀的層面上深入推進教育管理體制與制度改革。《意見》在闡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問題時指出,改革教學管理,探索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自主選擇課程等自主學習模式。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等向學生開放。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改革考試方法,注重學習過程考查和學生能力評價。[2]如何落實這些具體任務和要求,教學管理部門和各教學院系需要緊密結合學校及院系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從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措施上給予保障。
第三,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創新要堅持常規管理和制度創新同步推進。這一問題的實質是要在推進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創新的實踐中,正確地處理好繼承傳統和改革創新的關系。一方面,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各高等學校都在保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面進行過持續的探索實踐,形成了一批符合學校辦學實際的管理制度成果。這些管理制度成果在學校管理實踐中的應用,通常被人們視為常規管理的制度體系。這些經長期的教育教學管理實踐所證明的制度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與價值;對于這些常規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我們當前的任務就是要切實保障它的貫徹與實踐。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注重以實現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宗旨的教育體制和制度的管理改革創新,包括對一些常規性的管理制度的審視和革新。這既是由于傳統的學校管理體制和模式中存在著一些與現代教育管理理念和實踐相沖突、相違背的內容;同時,根據國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新要求,我們的教育管理體制和制度體系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當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尤其需要在保障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創新發展,以及加強實踐性、應用性教學方面著力進行改革探索和實踐,為培養高質量、創新型人才提供制度機制方面的保障。(本文來自于《黃岡師范學院學報》雜志。《黃岡師范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劉春和工作單位:武夷學院
- 上一篇:高校教育同質化評析
- 下一篇:職業高中德育問題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