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才培養探析

時間:2022-01-14 03:16:14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才培養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才培養探析

摘要:黨的報告明確指出我國已經進入了新時代,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人才的培養必定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高校必須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如此才能更好地培養人才。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人才培養路徑

高校是培養適應國家需要的人才的主要陣地,負責新時期培養人才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確保大學生正確政治導向的根本保證。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新時代的人才如何在大學接受教育,教育工作者如何運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來指導學生的教育,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如何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所有這些使得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提高,適應新時期的發展步伐。

1新時代人才思想培養的特點

1.1思想政治教育的緊迫性。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期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之一。新時代是一個需要創新和綜合人才的時代。積極進取,全面發展,開拓創新也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端創新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創新能力。”①總而言之,在當前這個快速成功的社會環境中,高校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崇高愿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熱愛學習,積極進取。1.2思想政治教育的多變性。目前,世界正處于信息快速發展和自由化的時代。全球化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既在這之中學習到了以前從未學習到的知識,但是同時也要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發展,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女權主義等許多思潮都出現了。大學生能夠輕易地獲取相關信息,使其更加容易滲透到高校內部,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生多變的情況。與此同時,高校校園還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衍生出了一系列亞文化,這些文化的出現使得大學生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有所不同。另外,互聯網的開放性、交互性、隱蔽性、虛擬性和即時性使大學生生活在混雜的社會環境中。由于大學生還沒有很強的分辨信息的能力,這些都容易造成大學生隨波逐流,形成游戲人生的處世哲學。總之,社會的錯綜復雜,高校學生面臨思想多變的狀況,高校對于大學生思想的培養要更加注重其個性化教育。1.3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易掌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這種影響,從而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②并促使其接受這種影響。但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是不易被教育者掌控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內心思想不容易暴露。為了解決大學生在意識形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才培養的路徑探析

2.1加強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育。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已經為人類發展和進步指明了前進方向。在新時期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高校要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和科學世界觀教育。隨著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形勢的變化,在多元思潮影響下,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不容易確立正確的方向。這也要求高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和科學的世界觀的教育,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發展,辯證地看待問題,學會用唯物辯證法來分析它。加強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教育,才能夠更好地將這些理論灌輸給大學生,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學的方式可以同新媒體相結合,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進行教學,使教學達到較好的效果。2.2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隨著新時代的不斷發展變化,新時期人才需求不斷豐富,為適應新時期發展的要求,高校應更加重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培養新時代人才。努力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做一個有理想、有目標的新青年,做一個為了理想信念而不斷奮斗的新青年。人的一生最可怕的就是缺乏信仰、缺乏理想而碌碌無為,不知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當今社會,尤其是高校人才培養中,必須重視這方面的教育,樹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是當務之急。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旨在傳承我國優秀的精神信念。例如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這些精神盡管耳熟能詳,但是其具體內涵仍然值得我們的大學生去細細研究。通過這些精神傳播,學生的理想信念得到加強,逐步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大學自身的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2.3注重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強調:中國共產黨人“如果我們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③。在這里突顯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且認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④。在這樣的背景下,它更好地體現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必要性。要培養新時代的人才,首先要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必須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文化自信教育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文化自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強文化自信心,增強文化認同感,強化文化地位,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國,這一目的同我們新時代培養新型人才的根本目的相一致。建設社會主義強國,這是培養新型人才的初衷,也是最后要達到的目標。其次,文化自信教育能夠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文化自信教育符合思想教育的目的,著眼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思維決定行動,這也與培養新型人才的目的相一致,要更加注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總之,文化自信教育在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以在其課程中融入有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內容,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通過豐富的校園活動的展開融入文化自信教育,使得大學生從心底對我國的高速發展,對我國的優秀文化彰顯出屬于他們這一代人的自信。文化自信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呈現,對自己的職業的自信,對國家的自信。通過自信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歷史文化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修養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們培養新時代人才的利器,只有好好打磨才能夠將事情做好。2.4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新時期人才培養不僅要具有較高的理論素質,而且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只有二者相結合,才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的長處,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偉大進程中做出自己的貢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強調培養大學生的理論素質,這也造就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生存能力不強,與人溝通能力差,競爭意識不強。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為了培養新時代的人才,也要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才能夠培養出有創造性、應用型的新型人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各個專業、各類課題等實踐活動以及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中進行。課題研究可以培養大學生收集數據、組織文獻和調查研究的能力;專業的實踐活動可以有益于大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運用于實踐當中,深刻體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培養其實踐研究的能力;校園文化活動中的各個社團可以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大學生從籌劃活動到組織實施的能力。2.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學會創新,不能一味地采取灌輸模式,這種模式在現階段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只會收效甚微。首先在對大學生進行培養的同時要注意掌握其心理變化情況。通過大學生的言談舉止分析其心理狀況,發現偏差要及時進行引導。可以通過訪談法或者問卷調查法的形式來了解大學生的一部分心理狀況。其次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充分運用言傳身教的方法,樹立好榜樣,為大學生起到示范作用。簡而言之,它不僅要求學生成為知識與行動的統一體,而且教育者需要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作為大學生的引路人,如果自身做不到知行合一,那么你傳授的知識、觀念則很難讓大學生信服,做不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教育者要學會自我約束,運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大學生,改變其思想認識和行為方式。

參考文獻

[1]常玉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新時代人才培養[J].中國人才,2013(3).

[2]應中正,姬剛,嚴帥,胡小溪.新時代背景下創新人才的特征與培養路徑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3]劉釩,彭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思想探析[J].科協論壇,2018(3).

[4]王麗,羅洪鐵.新時代教育人才思想及價值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5]陳振凱,雷龔鳴,何美樺.談文化自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7-13.

[6].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第95周年大會上講話[EB/OL].新華網,2016-07-01

作者:李敏 單位:西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