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研究

時間:2022-02-06 09:23:48

導語: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研究

一、遵循課程建設內在規律的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主要有三育:美育,通過審美對象的形象之美來感染受教育者;情育,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產生藝術評價并陶冶情操;悅育,使受教育者在自覺的享受中感受藝術、接受教育。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建立在對人的教育的基礎上,其凈化靈魂并塑造健康人格的作用顯而易見,也是藝術教育課程建設內在規律在藝術素養教育上的體現。審美教育不應只是藝術技能的培養,而更應是一種美的精神的教育。蔡元培先生說:“藝術能養成人有一種美的精神,純潔的人格。”[2]事實上,審美的生發沒有功利心,精神上的自由與人格都是在審美教育過程中實現的。蔡元培先生舉了兩個例子,法國軍人在優美的審美教育中養成了臨危不懼的品格,德國人在壯美的審美教育中養成了做事有氣概的品格,說明審美教育對人格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這與素質教育的精神是一致的,即根植于“人”的教育過程伴隨著受教育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而完成。現代教育提倡素質教育,其所強調的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恰恰是將教育的天平從失衡拉向平衡的回歸。所謂素質,《現代漢語大詞典》解釋為事物本來的性質;而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要求對學生實施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的著重點是在創新與實踐上,受教育者能夠在教育中完成繼承前人成果與自我內化并升華的過程,既完善人格,又發展自己的能力。就實現目標的過程與方式而言,藝術教育的目標在藝術課程的實施中完成,以藝術為媒介的教育課程本身便應該是藝術的。豐子愷先生在《藝術教育》中這樣說:“藝術教育之主旨,在于潛移默化。所謂不賞而勸,不怒而威,不言而信。無為而成者,即潛移默化之最大效能也。”[3]在教育者、課堂、受教育者、藝術四個因素中,藝術集真、善、美于一身,受教育者在繼承知識的同時也具有了健康的人格,教育者則是主導,把握藝術教育“潛移默化”的突出特性,以藝術為媒介在大學生身上實現教育的目標。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是獨立的、有思想、有感情的教育對象,面對藝術課程他們會主動做出選擇并投入到課程組織過程。所以,了解大學生的發展特點以達到提升藝術素養的目標亦需要遵循課程建設的內在規律,從四個內容入手:藝術素養、藝術興趣、藝術課程、藝術化人生。其間的關系見圖1。圖1藝術素養、藝術興趣、藝術課程、藝術化人生四個內容之間的關系培養藝術素養的過程是全面的過程,藝術興趣是打開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鑰匙,藝術課程用恰當的方式使學生從簡單的藝術興趣進入具有理性與人文色彩的藝術素養形成階段,從而提升藝術品位與精神境界,并將藝術理念逐步融入生活,學會藝術化的生活,擁有藝術化的人生。

二、高校藝術課程建設應重視大學生的藝術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在動力。高校學生會依據一定的興趣選擇公共藝術課程,因而藝術教育課程建設的任務之一就是將此興趣保持并增強。藝術興趣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藝術能夠刺激學生的感官并使之敏感,也是因為感官的敏感能有效激發創造力。具體而言有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中,藝術興趣是我國藝術教育擺脫缺乏原創性引導、缺乏自由探索引導的關鍵。例如,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的成長過程中,老師和家長對其都寄予著厚望,因而各種藝術培訓也令其應接不暇,但后來應有的藝術素養在他們身上卻難以理想地展現。那么,學生所具有的天賦與創造力為什么沒能得到有效開發?原因之關鍵是內在動力的缺乏。誠如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所說:“小時候父母逼著孩子學的東西和小孩長大后要做的事情完全是兩回事,尤其是當父母再也管不著孩子的時候。一般說來,那些長大后還繼續保持其天賦的學生,往往是那些以此為職業或者從這類活動中得到內心愉悅的學生。”[4]藝術興趣絕不能被消極地調動,也不能靠監督保持,更不能靠強迫來增強,所以在課程開始時便需加大對其關注的力度,了解在中小學階段的家庭教育中學生們的藝術興趣是怎樣的,以便在大學階段重新調動起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其二,藝術興趣是藝術思維生發的圓心,而藝術思維中的創造性思維與科學技術創新思維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以此為切入點增加感覺器官的敏銳性,對藝術、科學都很重要。我國近代教育家梁啟超先生說:“感覺器官敏則趣味增,感覺器官鈍則趣味減,誘發機緣多則趣味強,誘發機緣少則趣味弱。專從事誘發以刺激個人器官不使鈍的有三種利器:一是文學,二是音樂,三是美術。”[5]他將藝術最為直接的功用指向了使人的感覺器官敏銳,依然與藝術教育的本質相關聯,審美便可調動各個感官在情感的陶冶中達到和諧,為獨立判斷、獨立思考、獨立觀察、敏銳覺知等人格素質的形成做好積淀,水到渠成地為創造力的開掘做出貢獻。人內在的創造力一旦得到開發,藝術素養便得以提升,必然會對諸般技藝產生影響。我國科學家錢學森的卓越成就得益于藝術的熏陶,他曾這樣贊譽夫人蔣筑英介紹給他的音樂藝術:“這些藝術里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或者說,正因為我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6]在課程中保持與增強學生藝術興趣的過程是創造性的教育活動,藝術興趣的火苗燃燒起來意味著藝術潛力已待萌發,把握這一機會可事半而功倍。大學生已具備抽象的思維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有了接受與掌握藝術知識、培養與提高藝術素養的基礎條件。全方位、多形式的藝術課程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向廣闊,為提高智力,擁有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提供輔助作用。重視大學生的藝術興趣作為高校藝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之一,客觀上尊重了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美國學者布魯納說:“按照理想,最好的學習動機乃是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發生興趣。”[7]大學生的興趣廣泛、相對穩定、多樣化、帶一定情緒色彩,因此更需要內在動力的支撐。這需要藝術課程保持內在的吸引力,使學習材料與藝術興趣達成默契。

三、建設全方位立體的課堂教學環境

藝術是靈動的,它是人靈感的產物,是智慧的結晶。在藝術作品面前,我們知道:“藝術家從平面思維向立體、動感、神韻與情感思維的多維進化疊加,正是人腦從簡單思維向復雜思維、多維思維的提升過程,既藝術家境界升華的創新過程,也是藝術靈感、創作靈感或傳世佳作的誕生過程。”[8]而人對藝術價值的理解吸收過程便是藝術素養形成的過程。雖然靈動的藝術渴望欣賞者靈活、無拘束地解讀它,但課程那些帶有條框式的特性又與之有所背離,所以課程形式與藝術靈動性的內容之間產生了矛盾,為解決這一矛盾可嘗試立體課程的建設,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首先,針對藝術課程內容對課程性質進行劃分。藝術依據美學原則可分為: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語言藝術、綜合藝術,具體有繪畫、建筑、雕塑、書法、工藝美術、攝影、音樂、文學、戲劇、電影、電視、舞蹈等種類。這些藝術種類多方面地滿足著學生的興趣需要,可以借助課程的平臺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立體、全面地發揮作用。結合這樣的藝術分類,從課程類別上可以劃分為:知識型課程、鑒賞型課程、實踐型課程。知識型課程重在讓學生系統地了解藝術的相關知識,如《中國音樂簡史》《外國美術簡史》等藝術史論便屬于此類;鑒賞型課程重在培養學生對藝術進行賞析評論的能力,如《中國戲曲欣賞》《民間藝術賞析》《當代影視評論》等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屬于此類;實踐型課程重在讓學生在藝術實踐活動中掌握一定的藝術技能,如《合唱藝術》《爵士舞》等屬于此類。三者不能截然分開,僅是側重點不同。其次,藝術種類與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要求高校藝術課程的形式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是更加開闊。相應的課程形式可以有三種:選修型課程、社團型課程、開放型課程。選修型課程由學校統一設定,有學分與選修時間的要求,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或教材,教師在課程全程中占有主導地位。社團型課程與校藝術社團和學生課外活動結合,沒有固定的大綱教材,時間自由,學生興趣濃厚,教師僅給予適當指導,學習內容專業性較強。開放型課程相對更自由、隨意,參與人可為學生、家長或教師、專家等,教師參與少,內容由學生設定或學校設定。三類課程互相協同發揮作用。舉例來說,國家的藝術教育活動之高雅藝術進校園,可與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結合,既是開放型課程也可作為選修課程中的欣賞課程內容。我國高校都有學生藝術社團,僅劇團類就有比較成熟的,如南京大學的第Ⅱ劇社,北京大學的“我們”文學社與北大劇社,復旦大學的麥田劇社與假劇社……這些社團與選修型課程結合,成為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有力陣地。尤其在社團型課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活動會收獲到更多的藝術精神食糧。可以這樣說,選修型課堂是在汲取藝術理論與知識,社團型課程是在消化藝術理論與知識,開放型課程則是自由地保持學生藝術興趣的殿堂,藝術素養也就在此培養而成。藝術課是教師通過組織教學有目的、有計劃、有標準、有系統地實施藝術教育,能夠高效率地傳授藝術知識、展示藝術精華。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多種課程的建設使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變得可操控。立體交織的課程不僅貼近了藝術的規律,遵循著教育的規律,也使大學生在知識信息的優化學習中,在感受、體驗、實踐藝術的靈動中達到思想境界的提升。

四、在藝術教育中實現藝術化的人生

在以藝術素養為中心的三圓圖中,引導學生具有藝術化生活的能力與素質,擁有藝術化的人生是高校藝術教育課程最終的目標,能將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與提升落到實處。現代意義上的人生藝術化命題于20世紀20—30年代萌發并成形,有梁啟超之趣味人生、朱光潛之情趣人生、豐子愷之真率人生、宗白華之哲詩人生[9]1-22。藝術化的人生“期待主體以人格精神的藝術化提升來追求生命境界和生命意義的積極實現”[9]6。廣義上來說,人生是藝術的組成。人格、興趣與審美融合之際便形成了藝術化的人生,即人能夠擁有藝術化的生活,為生活賦予了藝術般的思想境界。藝術化的人生有理論基礎也有實踐指向,理論上其“主要是以美的藝術精神為人格提升與人生美化的范本”[9]185,實踐上在藝術、事業、家庭、學業等方面體現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理解,具有著拋卻功利性的超然。美學家宗白華說:“偉大的藝術是在感官直覺的現量境中領悟人生與宇宙的真境”,“藝術是要人靜觀領略,不生欲心的”[10],如果藝術教育不能引導學生自然地感受、體驗到美,學生如何能理解“無欲”的快樂?無欲狀態下的創造能發揮出最大的潛力,創新的能力與創新的人格在感受真、體驗善、創造美的過程中實現了融合,結出藝術教育的碩果。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中提出的藝術化生活的目標根植于藝術精神。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與生活偕行,讓學生能在享受審美時感受藝術的精髓,感受生命的純真、善良、和諧、美好。具體而言,在藝術課程中須注意宏觀與微觀方面的引導。宏觀上,藝術有民族與世界的心胸。藝術課程有民族特色,要在教育中引導學生認識到保持民族藝術的個性是立足多元文化世界的基礎,從而讓學生對民族藝術精神有更完善的認識。例如,在中國小說戲曲中常有大團圓模式,《平山冷燕》中的雙雙奇緣,《長生殿》中的天界重逢,《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化蝶相伴……與西方藝術相比,民族特點鮮明,體現著中華民族對團圓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生命美好的贊譽。微觀上,藝術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上更加直觀。魯迅先生早就說過:“現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11]如,同樣是開設戲曲鑒賞課程,于形式選擇上,山西與江蘇就不能完全一樣,在思想內容健康積極的基礎上,在昆曲、京劇欣賞之余,山西的高校可加入晉劇、蒲劇等內容,而江蘇的高校可兼顧蘇劇、評彈、揚劇等內容。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耳濡目染著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那些流傳久遠的藝術如流淌著真善美的清泉滋養著學生們的精神世界,在藝術課上學生更是置身于地域、民族、世界的格局中,得到的是無雜質(無功利)的熏染,藝術教育實現著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目標。人生便如藝術,我國教育家梁簌溟說:“這就是在生產勞動上在日常生活上逐漸傾向藝術化,例如環境布置的清潔美化,或則邊勞動邊歌詠佐以音樂之類。其要點總在使人集中當下之所從事,自然而然地忘我,自然而然地不執著于物,而人則超然于物之上。”[12]在藝術課之后,當藝術媒介中所倡導的藝術精神在個體融入大我之中時,當個體生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超越于個體物欲需求而實現生命之美時,這種教育的長遠意義不言自明,對于我國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對于學生克服狹隘地方藝術心理、狹隘民族藝術心理與無目的盲目對待藝術的心理對于摒棄低俗生活趣味、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等方面都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因而,藝術課程能夠與學生既有的藝術儲備情感產生共鳴,“把那漸漸壞掉了的愛美胃口,替他復原,令他常常吸收趣味的營養,以維持增進自己的生活康健”[13],從而使藝術的精神養分得以根植于學生內心,為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鋪好路基,成就具有藝術色彩和一定文化境界的藝術人生。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堅持以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養為中心目標,建設特色課程,在把握藝術教育之本質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探索一條可操作性強、更具實效、更便捷的教育路徑實在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是一項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馬克思曾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14]對學生而言,藝術素養帶來的價值也能從無形化有形,成就他們高質量的藝術人生。

作者:王馨蔓 宋燕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