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德育教學策略
時間:2022-06-23 10:34:37
導語:高中地理德育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推進,德育教學越發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立德樹人”的明確提出,如何改變傳統班主任主導的德育教學方法,將德育與各個學科結合起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成為了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立足于立德樹人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德育教學策略,以湘教版必修第一冊為例,從展現中國風貌,培養民族自信;引入合理素材,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習慣三個方面展開探究。
關鍵詞:地理教學;高中地理;德育教學
“立德樹人乃教育之本”,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代,德育教學都是中國人才培養重要的組成部分。相比過去,現代教學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其中,導師制的提出讓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不僅是班主任教師的職責,也成為了每位學科教師的任務。在學科教學中,德育教學應當與學科教學的內容相結合,教材是學科教學的重要參考。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立足課本內容,結合學科特色,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一、展現中國風貌,培養民族自信
(一)應用信息技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作為一門以地球表面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在地理的教學中,中國地理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湘教版必修第一冊以自然地理為主要的講解內容,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美麗的自然風光自然能得以有效展現。但在過去,教師的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無論是單純的語言文字,還是課本上相應的圖片,表現力都是相對不足的。近年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并與現代教育教學結合。相比傳統的教學方法,其在短時激發興趣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喀斯特地貌》這一節的教學中,課本就展示了“云南石林”“桂林峰林”“重慶奉節小寨天坑”等地的圖片。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從網上尋找這些地區相關的視頻進行播放。教師可以剪輯《航拍中國》相關區域的視頻,相比傳統的文字與圖片教學,《航拍中國》以俯視的角度展現中國各地的風貌,能讓學生更好地領略到中國自然風光的多樣與美麗。這樣,通過信息技術,教師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讓學生了解了中國的美好之處,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應用對比素材,展現中國成就
區域性是地理學的根本特性,任何地理知識的學習都不應當脫離具體的區域進行。區域對比是學習區域地理相當重要的一種方法,能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個區域的特色,對于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過去,中國在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生活中習以為常,很多時候學生都難以感知到這些變化。中外對比的素材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些不同,這對于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應用對比素材,有效展現中國成就。例如,在《走進地理學》這一節的教學中,在“遙感技術與資源普查”這一小閱讀中,教師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本,了解遙感技術的多種作用和先進性。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講述中國“3S”技術的發展歷程,將其同其他國家進行對比,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中國“3S”技術發展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也讓學生了解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在這一方面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這對于學生充分了解中國成就,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心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引入合理素材,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成為了一個重要要求。其中,后四點是對民眾的要求,其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門以地球表面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地理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也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合適的素材,積極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以環保為切入點,培養環保理念
友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
值觀中,公民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品質中,學生不僅要培養與人為善的品質,也需要培養與環境友善的品質。其中,后者與地理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湘教版必修第一冊以自然地理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其中自然免不了涉及到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需要以環保為切入點積極培養學生的環保觀念,為構建環境友善型社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在“城市熱島環流”這一知識的學習中,課本中就展示了熱島環流的空氣流動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其中,第二個問題是關于“大氣污染與治理”這一知識的。在這一問題的解決中,教師不僅可以讓學生探究城市熱島效應對污染工業布局的影響,還可以結合本節學習的全部內容,向學生拓展華北中南部地區冬季大氣污染嚴重的原因,并讓學生回答該如果做。這樣,以環保為切入點,教師有效培養了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保理念,這對于融入和諧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有著巨大的作用。
(二)培養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
愛國是現代學生必須要培養的能力,對于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要求學生樹立民族自尊與民族自信,也需要學生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中國地理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湘教版必修第一冊的探究式學習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了解到中國的現狀和所遇到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合適的講解輔助學生加深對中國所遇到問題與自身關系的認識,以此充分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例如,在《人類對海洋的影響》這一節課的教學中,課本中就提到了過渡捕撈、海上資源開采、污染物排放入海等行為對海洋的不利影響。但在這一過程中,很多時候學生無法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上述活動的影響。在這些知識的講解中,教師就可以講解每個人發揮的作用,對珍稀魚類的追求導致的過渡捕撈,資源浪費對海上資源開展的影響,農業過度使用對中國近海的污染等。這樣,教師有效地將中國海洋環境與每個人聯系到一起,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愛國這一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開展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習慣
在過去,德育教學往往重理論而輕實踐,這也就導致部分學生空有正確的認識而沒有相應的行為,這不利于全面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實踐性是地理學的特點之一,地理實踐力本身就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情況下,地理的教學本身就有著很多的與實踐相關的內容。這也使地理學科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方面占據著巨大的優勢。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開展與良好品德相關的實踐活動,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結合課本活動,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是中小學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知識的教學,還是良好品德的培養,課堂教學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實踐性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色,在這樣的情況下,實踐活動也是地理課堂教學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其開展不僅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對于輔助學生將良好品德轉化為行為也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結合課本,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同時,更好地讓學生將良好品德的理念與實踐聯系起來。例如,在《土壤的形成》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土壤實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以小組合作的模式收集學校附近的土壤,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學校內部的實驗器材測定土壤成分的不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學習土壤成分以及成土因素相關的知識,還能在活動中有效培養自身合作、寬容等品質,并將這些品質應用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
(二)結合鄉土地理,布置實踐作業
作業是中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的作用。在高中地理的作業中,實踐活動一直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種作業形式,不僅能更加充分地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對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也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結合鄉土地理的情況,布置合理的實踐作業,以此更好地促進學生將良好的道德品質從理念轉化為習慣。例如,在《水循環》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講解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讓學生了解節約用水對水循環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積極意義。在這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構建“節水卡”,讓學生將自己認為能節約用水的行為寫到卡上,并布置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實踐。當然,在初期階段,教師需要引導家長參與監督。這樣,結合鄉土地理布置實踐作業,教師有效將理論化為實際,培養了學生節約用水的習慣。綜上所述,在現代,學科教學與德育教學的結合成為一種趨勢,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德育教學與地理的學科特色結合起來,結合多樣的區域地理展現中國風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通過實踐活動將良好品德從理念轉化為行為和習慣。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劉英.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8(10):38—39.
[2]胡開盼.高中地理“水環境”篇課堂教學德育目標實施策略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3]王麗娜.淺談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5(12):118.
[4]安景武.新課改下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體會[J].中國校外教育,2014(32):100.
作者:彭鋒 單位: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濱江中學
- 上一篇:如何加快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 下一篇:計算機教育教學設計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