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管理論文:貧困區老師狀況與措施
時間:2022-01-15 11:19:50
導語:教師管理論文:貧困區老師狀況與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鄒國勤工作單位:東華理工大學行知分院
(一)教師信念在教育觀上,53.7%教師表示非常熱愛或比較熱愛中學體育教育,46.3%教師表示不太熱愛或不熱愛體育教育事業。這表明中學體育教師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不強。調查還發現,僅29.6%教師認為其職業幸福感高或較高。38.9%教師評價自己敬業精神為一般,24.1%教師表示有離職意向,63%教師希望有機會就去更好的單位、行業就業。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貧困地區教師職業待遇偏低,工作環境較差;二是體育課程普遍被認為是副科,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中學體育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在學生觀和教育活動觀方面,74.1%教師認為自己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深入調查發現,33.3%教師在體育課堂上實行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教師主要起照看作用,僅2.4%教師表示自己在教學體育知識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等。44.4%教師甚至都不太了解或不了解課程標準的內涵和實質。(二)知識結構專業知識是體育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決定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最核心因素。調查發現:在本體性知識方面,中學體育教師對運動生理學了解掌握程度最高,達83.3%,其次分別為體育評價(74.1%)、保健學(63%)、運動解剖學(3313%)。深入調查發現,教師對體育概論、學校體育管理和體育史知識掌握較好,均超過7%,但對體育美學、比較體育學、體育經濟學和體育社會學知識掌握有所欠缺,這說明體育教師更關注體育的學校屬性,而對體育的社會屬性較為忽視。體操類和民族傳統體育方面,僅6418%的教師能較好地掌握體操類知識,2314%的教師較好地掌握民族傳統體育知識。在訪談中,不少教師表示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和自身條件、能力的限制,平時對這兩方面的知識關注較少。在條件性知識方面,48.1%教師能較好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體育教學中,72.2%教師注重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運用教育學知識,57.4%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知識。這表明中學體育教師比較忽視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因素,較少關注學生自我鍛煉、自我發展能力和意識的培養,缺乏對學生學好體育的因素的系統分析。(三)能力結構能力是教師專業結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可分為一般能力(即智力)和教師專業特殊能力兩個方面。本調查側重調查教師學科教學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課堂組織與監控能力、處理偶發事件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調查結果發現:8819%教師能靈活處理教材,根據給定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87%教師認為語言文字表達強或比較強;81.5%教師的課堂組織和監控能力強,學生課堂紀律比較好;但僅64.8%教師表示能及時、有效處理課堂內外的各種偶發事件,18.5%教師表示會或偶爾會參加教學科研。這表明貧困地區教師的能力還有待于加強,特別是處理偶發事件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學校對教學科研重視不夠,特別是對像體育等所謂副科的科研投入更是嚴重不足;二是教師自身缺乏科研動力,對自身科研能力缺乏信心等。(四)自我專業發展意識調查發現,14.8%教師會經常寫教學反思日志,總結課堂教學的優點和不足。遺憾的是,55.6%教師很少甚至從未寫教學反思和日志。出現這種現象的最根本原因是教師認為沒什么可寫,也寫不好,甚至寫好了也沒什么作用,缺乏內在驅動力。調查還發現,參加省市教師培訓的教師占29.6%,參加區縣教師培訓的教師占66.7%,經常觀摩同行上課并與其交流合作的教師占16.7%。這表明教師自我專業發展意識還比較薄弱,尚未形成一種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機制和體制。訪談中許多教師表示:由于學校地理位置偏,教師人數少,教師之間專業交流和學習較少,學校的教研活動形同虛設。
綜觀上述調查結果發現,影響貧困地區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既包括學校和社會等外部因素,也包括教師個體自身推動力等主觀因素。因此,要提高貧困地區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必須進一步強化教師專業發展的空間情境,也需要提高教師自我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從制度建設和自身發展需求兩方面共同努力,形成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外部合力,共同助推教師的專業發展。(一)進一步修改和完善5教師法6,推行教師公務員制度教師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問題,也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性問題。貧困地區教師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身份不高等外在因素影響。因此,要切實加強貧困地區教師專業發展水平,首要的就是要修改和完善5教師法6,在貧困地區實行教師公務員制度,從制度上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和義務,這樣才有利于提升教師的自我認同感和職業認同感,有利于增強教師的愛崗敬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利于貧困地區教師隊伍的長期穩定和壯大。同時,建議5教師法6還應規定教師工資、待遇等體系,完善貧困地區教師特殊財政補貼機制,完善教師醫療保險等制度,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解決教師專業發展的后顧之憂,避免貧困地區教師因待遇不高而流失。(二)建立健全雙合作機制,實現高校與中學互利共贏所謂雙合作,是指要積極構建地方高校與中學、高校教師與中學體育教師之間的充分無障礙合作,促進地校合作、教師間合作,這既為高校研究提供了天然試驗場,也為中學體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提供了發展平臺。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在于合作雙方必須擁有合作意愿,且雙方的參與者應有積極主動的合作意識和行為,關鍵在于合作雙方要明確各自職責,分工明確,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以組合的形式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進一步優化。簡言之:高校要統籌協調好中學體育教師培訓提升的各種人力、物力資源,精選中學體育教師培訓的導師,配齊配好培訓所需體育器材,擴大貧困地區教師科研項目,特別是指導幫助貧困地區教師開展校本研究;中學要努力為高校體育科研和學生實習提供真實場所,并配備優秀的實習指導教師,促進高校教學、科研水平的發展。通過這種合作,形成地校合作核心團隊,增強貧困地區體育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自信,凝聚團隊合作力量,做到在合作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合作。(三)構建合理的教師培訓體系,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培訓是教師職后發展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手段。構建合理的教師培訓體系,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所在,也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首先,各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要高度重視教師培訓體系建設,將體育教師培訓納入教育督導檢查范圍,加強對體育教師培訓的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貧困地區體育教師培訓制度,而不能認為其是副科就放松對體育教師的培訓。其次,要結合貧困地區體育教育實際,明確貧困地區體育教師培訓目標、內容和評價機制,進一步增強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在培訓目標上,要以提高貧困地區體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轉變教學觀念、掌握新教學理論為目標,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使培訓立竿見影,受訓者學以致用。在培訓模式上,堅持靈活性、多樣性原則,做到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短期面授與長期跟蹤指導相結合。在培訓方式上,采取專家講座、課改研討、經驗交流、專題研究、參與式培訓等多樣的培訓方式。在培訓內容上,要立足于貧困地區教師的教育實踐,以貧困地區體育教師的需求為出發點,以提高貧困地區體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為核心,提升貧困地區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四)體育教師要燃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法律修改、合作機制和培訓體系的建構,只能從外部助推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而要真正提升貧困地區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關鍵還是靠教師自身,靠其內在驅動力驅使,也就是說教師自我發展的需求和意識要增強。正如葉瀾教授所講,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需求和意識既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起點,又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具備自我專業發展意識的教師,才能理智地復現自己、籌劃未來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為,使得已有的發展水平影響今后的發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來發展目標支配今日的行為[3](P243)。這就要求貧困地區體育教師要從貧困地區實際出發,從自身現有水平出發,不斷加強現代教育觀念學習,牢固樹立終身學習觀,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始終做到把學習當作一種責任、一種使命、一種習慣。要進一步增強搞好體育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科學規劃,強化自我發展的規劃意識;要進一步改變過去為教而教的傳統觀念,樹立教學科研的研究意識,將教、學、研有機結合起來,以教促研,以研助教,在研究和教學中不斷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教師只有將轉變觀念的意識、職業規劃意識、終身學習意識和科研意識集為一身,才能有效地驅動內在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總之,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要提高貧困地區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既需要建設社會和學校為一體的支持系統,也需要教師自身的努力。只有這樣,貧困地區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才能更好,教師的職業生涯才能走得更遠。
- 上一篇:小議同伴反饋與老師
- 下一篇:青年教師論文:高職青年教師的幸福感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