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提升對策

時間:2022-12-15 10:13:30

導語: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提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提升對策

摘要:教學基本能力是高校教師勝任教學工作最為基本的要求,更是衡量高校教師獲取良好教學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制約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有:教學新理念的缺乏、對教學重視不夠、缺乏教學基本能力的常態培訓、教學基本能力的考核制度缺失等.針對這些問題的存在,要提升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就必須做到:更新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行為習慣;對在職教師形成常態培訓機制,有效提高教學能力水平;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評體系,增加教師教學精力的投入;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促進教師自主發展.

關鍵詞:教學基本能力;教師;高校;對策

1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的涵義

當前,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學能力的研究得到廣大教師與教育工作的普遍重視,比如,北京師范大學申繼亮教授認為:“教學能力是以認識能力為基礎,在具體學科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能力(專業能力)”[1].也有人認為,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形成的順利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和本領[2].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而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積極掌握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形成科學的正確的思想觀念和人格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心智健康發展的一種本領.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是學生獲取知識、掌握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更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實現教書育人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專門能力,也是教師這個職業特殊具有的一種能力.高校教師所具有的教學基本能力與其他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基本力不同,不僅僅要具備其他中小教師應該具有的教學能力,比如:知識加工能力、表達能力、教學管理與組織能力、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師生交往互動能力和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反思能力、評價能力等,還要具有本學科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創造與創新能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指導能力與實踐能力.

2制約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2.1教師對現代教學新理念缺乏深刻的認識長期以來,高校教師在傳統教學理念與知識觀的影響下,依然延用舊有的固定的教學模式,將教學看成是知識的傳遞與復制的過程,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是一個創造與發現真理的過程,這種固有的思維定勢和教學理念的慣性又是很難改變的.又因為教師對現代高校教學改革意義的認識不足,缺乏現代教育新理念,使教師在心理上和行為上就容易產生惰性,在思想觀念上重視不夠,在轉變教學理念的要求上不強烈,在提高教學能力的態度上不積極,沒有真正把“能力培養”“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理念作為自己的教學主導思想,致使高校教學改革發展緩慢.

2.2教師缺乏職業認同感高校教師具有鮮明的職業特點,教師必須具有高度的職業認同感,才會在教學中表現出積極進取的、熱情的、激情的事業心和成就感,才會用心用情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教師如果缺乏職業認同感,就會影響到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與心理狀態和教學中的熱情與激情,就不可能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之中,這必然影響到教學效果,也會影響到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與職業發展.由于教師特別是青年缺乏對自己的職業認同感,職業忠誠度不高,導致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缺乏滿腔熱情的積極性,敬業精神和教學責任心不強,教學中欠缺熱情與激情,自我發展的動力不足,這是制約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方面.

2.3學校對教師、教學管理重視不夠在高校的教學管理中,由于學校領導對專業建設高度的重視和加強,而時常對教師的教學管理的關注程度明顯不足,導致學校疏忽對教學與教師的管理.高校都是以專業課程為核心來設置學時的,增加其課程的實踐、實習與實訓的學時,必然就要減少理論教學的學時數.面對教學課時的減少,教學內容與任務卻沒有減少,教師增加新的教學內容成為空談.在教學工作之外,教師還要完成一定數量論文、課題、出版教材與專業科學研究,要在有限的教學學時內完成相應的教學內容與任務,導致教師力不從心.

2.4學校對教師教學基本能力缺乏系統的培訓高校教師大多數是研究生畢業,可以說他們是某個專業領域的專家,不需要對此進行專門的培訓與訓練.然而從現實情況看,某一領域的專家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是教學領域的專家和一定能勝任教學工作的教師.高校對教師教學基本能力的培訓還沒有形成系統化和常態化的機制.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新入職的非師范類專業教師一般采用崗前集中一周或二周的專業培訓,培訓時間短,內容多效果差.二是培訓的內容與教學能力掌握相脫離,重視教育理論知識的培訓,忽視教學能力、教學技能的培訓,更缺少教學實踐的培訓.這樣就導致教師教學基本能力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吃老本”的現象嚴重.

3提升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的對策

3.1更新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行為習慣“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人的不同行為,不同的行為決定了不同的結果”[3].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所以,高校教師要與時展相適應,在不斷學習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牢固樹立“能力為本”“教學第一”的理念.這種理念的建立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師的思想觀念之中,更應該具體體現在教學工作中的一切,并把它作為自己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成為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行為習慣,更要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教師要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作為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思想,并在教學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與激情,用心用情用愛服務好學生,挖掘、加工、整合教學資源,把不斷接受新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基本能力,看成是自己的職業道德與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需要.這是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提升的基礎.

3.2提升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職業認同感是“個人對他人或群體的有關職業方面的看法、認識完全贊同或認可”[4].高校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職業產生認同感,才能在心理上將自己視為為人師表的教師,從內心深入接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與教學的意義與價值,才會鐘愛自己的教育事業,把自身的人生價值融入到教育事業中去,擔當教師職業責任,建立教師職業良心,形成積極主動的職業心理體驗,用積極的心態從事教書育人的活動,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素質與教學基本能力.所以,學校領導與管理者應當關心、尊重、理解教師的勞動成果,引導教師注重自身的專業發展,讓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有著職業成功的體驗與快樂,不斷提升教師對自己職業的認同感,在“傳道、授業、解惑”中,以適應時展和大學生對教師的新要求.這是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提升發展的根本.

3.3增加在職教師培訓學習機會,有效提高業務能力水平“高校教師的職業特點要求其在知識的寬度和深度方面不斷拓展,以實現自身素質的提升和教學能力的提高,這就需要學校為教師的進修、培訓和專業發展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從而促進其知識結構的完善和自身的專業發展”[5].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在職教師的職業培訓教育,多給教師進修、培訓、訪學、教學研討、外出學習的機會,通過講課比賽、分散聽課和集中聽課、觀摩研討課、老教授和名師的“傳幫代”、各種教學大賽、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等多種形式,構建以教學基本能力發展為本的系統化和常態化的多維度的教師培訓體系,以強化、提高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和教學基本能力為重點,切實把“教師教學基本能力的發展”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任務來抓好.這是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3.4構建合理、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教師教學精力的投入在建立考核評價機制上,應當從教師的育人能力(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教師的身心投入)和科研能力兩個方面來把握.對于教師的育人能力的評價,以定性考評為主,通過對學生的調查、訪談和網上的評教,以及督導組、專家和領導的考評等多方面進行真實有效的考核.在教師科研能力的評價上,建立以嚴格的量化考核為主的考評機制,將發表的論文的數量、課題的立項數量、出版教材與專著的數量、科研經費的數量、指導學生大賽獲獎名次等進行量化打分.這樣才會督促教師積極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強教學精力的投入,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基本能力與業務能力水平.這是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提升的動力.

3.5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促進教師自主發展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重要性,加強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改革的領導、督導、研究機構,對教學過程實施有效的檢查、督導和評估,規范教師教學行為,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組織教師深入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探討教學改革的途徑與方法,在教師之間積極開展合作交流,建立教師教學合作共同體,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還要讓教師規劃自己職業發展方向,既要成為教書育人的“教育家”,又要成為某一專業領域的“研究專家”,讓教師的教學基本能力獲得全面的協調的發展.這是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作者:王林毅 于巧娥 單位:大連海洋大學

參考文獻:

〔1〕申繼亮,王凱榮.論教師的教學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

〔2〕12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04-02-26.

〔4〕毛洪濤.高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機制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1(23):35-37.

〔5〕王衛國.高校青年教師職業認同感的提升與策略[J].教育探索,2013(10):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