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教學評價指標研究

時間:2022-03-22 08:28:19

導語:高校教師教學評價指標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師教學評價指標研究

1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分析

首先,教學評價現狀。我國高校教學評價進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專家、同行就教師的某一堂課進行評定。評定往往注重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效果如何。另一種方式為,在每學期末,學生對任課教師進行總體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的維度主要包括教師的師德素養、教師是否關注學生,等等。其次,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根據我國高校教學評價的現狀,總結出我國教學評價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評價指標體系求全、求多。評價指標體系一味追求科學化、全面化。現有評價指標體系大多希望從與教學相關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價,最終結果是廣而淺,達不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第二,評價主體忽視教師自我評價。評價主體注重他人評價,忽視自我評價。只有教師將自己視為研究對象,反思教學觀念、教學實踐,才能激發出新思想,改進教學觀念、教學實踐、教學效果。第三,評價內容忽視教師個體差異。評價內容過分強調對教學的共性要求,多看重教學態度、專業水平、教學技能,這些難以真實反映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和效果,缺少對學生認知、能力及情感體驗的關注。第四,評價內容忽視教師個體差異。評價方法過分注重量化評價,忽視定性研究評定方法。量化評價雖然客觀準確,但是其結果往往是用分數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難以分析出具體原因,而質性評價可以彌補其不足,將視角投入到量化評價難以關注到的地方,多從具體細節、具體原因出發,找出關鍵原因,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第五,評價目的忽視教師發展。評價目的多為獎懲性而非發展性,多將其作為職稱晉升的一個指標,很少關注教師專業發展。第六,缺乏本土化教學評價模式。我國現行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多從宏觀教學方面出發,形成一系列可測量、可觀測的指標,但是缺乏本土化教學評價模式,缺少針對我國教師特點或地方高校教師及專業特點制定相應的指標體系。

2“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評價理念的內涵

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重構需要回歸現代教學觀本位,通過測評、批判、反省、反饋等功能對教學活動進行價值認識和質量監控,實現課堂教學評價的發展性[3]。建構主義心理學家強調新的知識觀、學生觀和43教學觀。其中教學觀提倡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情境,促進學生了解、加工和內化知識。這其中強調學生是有獨立思想的主體,不應當靠外力強加給學生知識,而應當加以啟發、引導。在教學評價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方面應當依據學生的表現、學生的發展來對教師進行評價。另一方面還應考慮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地位。學生的表現是被評價的其他主體進行參考、衡量的指標,另外學生還是教學評價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體。

3“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教師教學評價

指標體系的構建本研究所構建的高校教師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從不同的層次,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并且從不同的維度進行。不論從哪個維度進行都將學生的表現視為評價的關鍵衡量要素,并且在評價過程中不僅強調他人評價還突出教師自我反思、自我評價。

4結語

通過分析我國高校教學評價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教師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希望能為我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提供參考。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對指標的權重、實施應用以及評價結果的分析和判斷缺乏深入探討,希望在后續的研究中能夠加以深化。

參考文獻:

[1]宋燕.我國大學教學評價制度的反思與重構[J].現代教育管理,2010,(08):49-51.

[2]OECDReviewsofEvaluationandAssessmentinEducation[EB/OL].www.oecd.org/publishing/corrigenda.2015-11-20.

[3]李亞東,王孫禺.從兩種不同的評價觀看教學評估結果的公布[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01):79-82.

作者:劉志慧 王冬梅 單位:北華大學